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

中世纪军队作战往往依赖骑兵为主导 , 其中又以精锐的重骑兵为铁杆核心 。 在东亚战场 , 此类现象也没有因隋唐帝国的崩溃而结束 。 相反 , 更多崛起的区域强国都在武装自己的重装骑兵部队 , 并由此诞生了为后人所熟知的“铁鹞子”、“铁浮图”、“铁林军”等兵种 。

铁鹞子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

最初的铁鹞子称呼 来自北方的辽国

历史上最早的铁鹞子其实源自辽国的契丹人 。 根据《辽史》记载 , 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心腹部队中就有两支专门的铁鹞子部队 。 契丹统军副使高模翰 , 曾在公元937-946年之间兼任左右两支铁鹞子部队的指挥 。 辽将萧阳阿也曾担任过铁鹞子详稳 。

在公元945年3月的对后晋军队作战时 , 辽国轻骑兵就被以鹿角构筑设防阵地的对手阻拦 。 辽军统帅立刻命令装备重甲的铁鹞子们翻身下马 , 尝试顶着守军火力去拔除鹿角 , 再以随身的短兵器攻击晋军 。 结果 , 后晋守军主动出击 , 将忙于拔除工事的下马骑兵击溃 。 虽然辽国人此战失败 , 但无疑说明铁鹞子和普通骑兵在其将领眼中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

五代时期的后晋军队 就曾与辽国铁鹞子血战

随着党项人崛起 , 新的西夏也忙于扩充自己的骑兵大军 。 但由于早期的部族武装缺乏重装设备 , 他们经常遭遇配有重甲的吐蕃势力打击 。 其王朝创始人拓跋继迁 , 就因此在混战中受到了致命伤害 。 到拓跋元昊逐渐掌握大局 , 西夏人自己的铁鹞子部队也被组建起来 。 尽管限于国力问题 , 其总数一支控制在3000人左右 , 但却让对垒的宋军留下深刻印象 。

公元1113年时 , 北宋秦凤路经略使何常就在奏折中指出:西夏的重装骑兵和山地步兵非常犀利 。 其中 , 前者主要来自西夏国境外层的山地部落 , 后者则基本来自内圈的平原草场地带 。 西夏军队经常用铁鹞子作为核心突击力量 , 在战役中冲击宋军阵线 。 如果遭遇失利 , 就选择后撤回国 , 并以山地步兵在峡谷内伏击断后 。 这让单兵战力不强的宋军非常吃亏 , 经常是顶住攻击都无法获得重大收获 。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

西北前线的宋军 经常因惧怕铁鹞子而只能守城

1082年9月 , 号称30万的西夏军队围攻银川城 , 以铁鹞子和山地步兵实施轮番猛攻 。 当时的宋军守将徐禧 , 既不听部将实施半渡而击的建议 , 又要让部队在城外对阵敌军 。 结果被冲锋的铁鹞子击溃 , 城垣遭到攻破 , 守军死伤修重 。

但今人谈及西夏的铁鹞子 , 往往会因古代的简略记载而产生过度联想 。 例如有《辽史?西夏》记载 , 铁鹞子用钩索绞联 , 士兵虽死却不会掉落马下 。 这就容易让人人误以为是用铁索将几匹铁骑互相绑定城连环马 。 其实 , 仅仅是指用铁索将骑士固连于马背上的意思 。 毕竟从战术角度来说 , 将几匹战马连接反而是一种作茧自缚 。

最后 , 何常针对西夏铁鹞子的特点 , 提出了用斩马刀的破解战术 。 也就是训练精锐士兵 , 在混战中以长刀劈砍没有马甲保护的腿部和腹部 。 这样的做法 , 无疑说明宋军既没有能与之抗衡的骑兵 , 也对大部分普通步兵没有信心 。 但何常的建议还是被后来的很多宋军将领所采纳 。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

宋军应付铁鹞子的方法非常消耗人力

铁浮图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

金人的铁浮屠 战斗力更在铁鹞子之上

相比辽国和西夏的铁鹞子 , 女真铁浮图无疑是他们后起之秀 。 但女真军事精英无疑在战斗力上超过了两位前辈 。 习惯和西夏对阵的宋军就发现 , 金人可以在局势不占优的情况下 , 继续作战达半天之久 。

起初 , 金国的铁甲骑兵也曾被人称为铁鹞子 。 根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 , 应天帅胡直孺以东道总管的身份率10000宋军勤王 , 结果在襄邑被金人的100多名铁鹞子骑兵击溃 。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

宋军很快意识到 铁浮屠比铁鹞子更难对付

到了南宋时期 , 人们为了相互区分 , 才把金军的铁鹞子改为铁浮图 。 《宋史?刘锜传》就有记载 , 公元1140年6月初的完颜宗弼麾下 , 有3000名精锐的铁浮屠重骑兵为全军压阵 。 在他们的两翼 。 两翼还有众多被称为拐子马的轻骑兵提供掩护 。 相比地位形同炮灰的签军 , 和那些投靠自辽国和北宋的仆从 , 这支骑马大军因其辉煌履历而被称为常胜军 。

其实 , 在宋军一边也曾有过不少被称为拐子马的部队存在 。 曾公亮在《武经总要?前集?阵法总说》中提到这些骑兵 , 专门部署在两翼执行迂回包抄任务 , 通常由来自北宋西北边区的精锐组成 。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

宋军同样有自己的拐子马部队

相比宋人的轻重骑兵混编队形 , 金国的拐子马则更明显是轻骑兵居多 。 虽然也有装备短矛、标枪一类的武器 , 但基本上还是以复合弓为主要打击手段 。 在与宋军作战时 , 金军往往集中精锐的铁浮屠骑猛攻北宋中军 。 同时在两侧以大量拐子马包围袭扰 。 为打破这种战法 , 宋军便尽可能在两翼配置精锐骑兵 。 期望在中路受到重压之余 , 不要被对手在两侧也形成突破 。

此外 , 金军的拐子马在骑术高强之余 , 还普遍披着铁甲 , 胯下的战马质量更高 。 所以经常在侧翼交锋中也占据优势 。 南宋的中兴名将们为打破拐子马阵 , 也只能增加专门的敢死队数量 。 这些名为背嵬军的部队 , 装备了大量的长柄斧、麻扎刀、斩马刀等武器 , 依然遵循劈砍马腿的战法应付 。 虽然在几次血拼中获得奇效 , 但基本上还是在用人命填充 。 此类部队也不具备直接应付骑兵冲锋的能力 , 通常需要友军为其拖住金人骑兵 , 然后再作为预备队出场 。 又或是在特定地形上埋伏 , 以便限制骑兵的机动优势 。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

金人的拐子马完全是配合铁浮屠作战的

铁林军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

辽国在铁鹞子之外 还有性质类似的铁林军

除了以上这些精锐 , 还有其他一些活跃在各方之间的人马具装部队 。 例如家大业大的契丹人 , 就在铁鹞子编制外 , 就还有专门的铁林军的编制 。

在《辽史?百官志二》中 , 铁林军是与左右两支铁鹞子并列的铁甲骑兵部队 。 公元995年4月 , 契丹步骑兵进犯河北雄州 。 知州何承炬将其击败 , 斩杀契丹铁林大将一人 。 这些记载都说明铁林军的独立属性与重要地位 。 何况 , 由于控制了晋北和大片漠北草原 , 辽国的骑兵兵源可以延伸到临近的突厥系、党项人和沙陀后裔当中 。 这就让他们在真世历史上的重骑兵数量 , 多于点到为止的零星记录 。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

西夏的有限国力 限制其组建更多骑兵部队

后来的西夏也有铁林军这个名称 。 但并不是自成建制的铁甲骑兵部队 , 而仅仅是铁鹞子军的别称 。 这主要是因为西夏的国力实在有限 , 无法像契丹人那样供养众多铁甲骑兵力量 。 虽然有长期控制河西与河湟等区域 , 但西夏人对当地的压榨多于建设 , 反而弱化了自己的动员能力 。

北宋这边当然也有被叫做铁林的铁甲骑兵建制 。 这是因为宋人长期处于被敌军骑兵支配的阴影之下 , 深知需要有足够强大的骑兵来掩护步兵队伍 。 两宋朝廷也曾针对北方骑兵作战的特点 , 推行一些发展战马和骑兵战术的政策 , 以期达到以骑制骑的目的 。 但也只有岳家军、韩世忠等抗金名将 , 组建过具有很强战斗力的铁甲骑兵 。 其余的部队不是严重缺编 , 就是沦为阅兵式上的面子工程 。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

两宋所培养出的具装骑兵数量非常有限

为了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各方将领和技术人员都被调动起来 。 他们力求充分利用本地区人力、物力优势以便 。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 创造克敌制胜的利器或战术战法 , 以求战胜自己的对手 。 但残酷的现实 , 往往让他们的努力不能如愿 。

西夏的晋王察哥就曾提醒夏崇宗 , 不要只依赖铁鹞子与山地步兵 。 而是要改变弓弱矢短和技射不精的弱项 , 才能无敌于天下 。 考虑到党项人的游牧部族出生 , 显然不可能在远射技艺上出现大的偏差 。 但西夏各城市也有大量的外族定居人口 , 他们的战争技艺水平就参差不齐 。 尽管按照西夏的法律 , 他们都有守卫城市的作战义务 , 但平日大都忙于生产活动 。 这恐怕也是西夏最想提高水准而最容易动员的群体 。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

强敌环绕的西夏 几乎没有长时间鏖战的能力

南宋一边也有吴璘这样的有识之士 。 他深刻总结宋金两军间的优劣 , 认为必须发展强大的骑兵来作为步兵主力的有效协助力量 。 但宋人不仅失去了隋唐时代留下的成熟马场 , 也在经济结构上陷入单纯的粮产堆砌模式 。 因此 , 无论何人做何努力 , 始终无法企及心目中的理想状态 。 宋军也就只能继续以步兵敢死队的方式 , 以更多人口进行消耗战中 。

当然 , 以上三大势力的军事结晶 , 都将被最后登场的蒙古人所吸收 。 远在成吉思汗出生前的年代 , 所有草原势力都明白具装重骑兵的巨大价值 。 因此 , 只要条件允许就会组建或扩编队伍 。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铁鹞子与铁浮图:两宋时代的东亚重骑兵生态// //

铁鹞子与铁浮屠的传统 最终都融入蒙古骑兵

蒙古人每次攻陷城市 , 都会留下工匠队伍不予杀害 , 就有很强的扩充军备考虑 。 从早期的西夏工匠 , 到后来的中亚与金国作坊 , 都为帝国支撑起精锐的骑兵资源 。 这也注定了南宋在军事层面是很难与之相抗衡 。 毕竟 , 对付任何一方都如此吃力 , 面对集成自然是底子暴露无遗 。

很多人都懂得破敌之长和补己之短 , 但他们的尝试都不可能突破所属社会环境的牵制作用 。 宋人的绞尽脑汁与其对手的水到渠成 , 无疑是某个历史阶段内的刺眼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