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粮食黑洞”的古战场:逃得过万里迢迢,逃不过水火钢刀

战争极为残酷 , 它会带来杀戮与掠夺 , 更会带来饥荒与瘟疫 , 让民众陷入生灵涂炭的命运 。 在这些恶劣的影响中 , 饥荒尤其可怕——能逃过杀戮与瘟疫的幸运者 , 恐怕也很难在饥荒中独善其身 。

在和平的年代 , 壮劳力可以守在家里 , 安安心心地耕种土地 。 因为此时得生产力尚且稳定 , 所以食物的来源尚且充裕 。 当战争爆发的时候 , 壮劳力大都被征调到了前方 , 或是披坚执锐 , 与敌人短兵相接;或是服了徭役 , 成为连接前线与后方的运输者 。 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年代 , 一旦壮劳力出现了大规模短缺 , 后方的农业生产 , 很快便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 。

在汽车尚未诞生的年代 , 想要将粮食从后方运输到前线 , 除了依赖人力之外 , 往往还会动用大量的骡马和工具 。 对于后方的农村来说 , 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


宛如“粮食黑洞”的古战场:逃得过万里迢迢,逃不过水火钢刀

宛如“粮食黑洞”的古战场:逃得过万里迢迢 , 逃不过水火钢刀// //

珍贵的粮食

在饥荒蔓延开来后 , 人们会渐渐失去理智 , 女人会为一点食物出卖自己的身体 。 而走投无路的男人 , 往往会为给他们饭吃的人拿起刀枪 。 当人性渐渐泯灭 , 兽性自然便随之苏醒 。 这些新士兵的刀枪之上 , 很快便会染上无辜者的鲜血 , 并将仇恨的种子埋向更多的角落 。

宁为太平犬 , 莫做乱离人 , 此言至诚矣 。

(一)运输必备的粮道

战国时期 , 秦、赵、燕三国与匈奴接壤 , 彼此间征战不休 。 当秦国一统天下 , 建立了强大的帝国后 , 便与匈奴展开了最终的对决 。 对于这种远征来说 , 粮食的运输让人颇为头疼 。 从中原运出的粮食 ,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被送到前线 。 而绝大多数的粮食 , 则都在中途被消耗掉了 。

所以秦国修建了秦直道 , 并将其作为粮道来使用 。 在秦帝国抵御匈奴的过程中 , 这条大路有效提高了粮食的运输效率 , 进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


宛如“粮食黑洞”的古战场:逃得过万里迢迢,逃不过水火钢刀

宛如“粮食黑洞”的古战场:逃得过万里迢迢 , 逃不过水火钢刀// //

那么问题来了 。 当粮食的运输效率提高之后 , 有多少粮食 , 能被成功地运送到前线呢?

史书给了我们答案 。 根据《汉书·主父偃传》的记载:“使天下飞刍挽粟 , 起於黄腄琅邪负海之郡 , 转输北河 , 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 ”

翻译成我们今天的话 , 那就是:让天下百姓以最快的速度运输粮草 。 这些粮草 , 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等靠海县城出发 , 一路转运到北河 , 按照我们当下的效率 , 每三十钟粮食里面 , 只有一石的粮食才能被送到前线 。

由此可见 , 有90%以上的粮食 , 都在途中被损耗掉了 。

直到如今 , 这种情况仍然无法完全避免 。 我曾经接触过一些大车司机 , 他们透露了一个信息:时至如今 , 在运输某些农产品的时候 , 自然损耗率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 换句话说 ,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汽车时代 , 但农产品在运输途中的自然损耗 , 仍然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 而在相对落后的古代 , 这种情况只会变得更加严重 。

除了运输者自己吃饭之外 , 其余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 暴雨或许会让粮食发霉 , 风沙或许会让人迷失路途 , 冰雹或许会让牲畜受惊 , 甚至死亡 。 而在大自然中肆虐的狼群 , 以及藏在山林深处的盗匪 , 都有可能为运粮队造成致命的打击 。

天之厌战 , 可见一斑 。

(二)工具为王

为了更好地运输粮食 , 人们不仅将壮劳力和牲畜派到了前线 , 还利用自己的智慧 , 发明了很多厉害的工具 。 在这众多的创举中 , 轮子无疑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


宛如“粮食黑洞”的古战场:逃得过万里迢迢,逃不过水火钢刀

宛如“粮食黑洞”的古战场:逃得过万里迢迢 , 逃不过水火钢刀// //

有了轮子 , 就有了车子 。 在此之后 , 粮草的运输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 而当双辕车出现之后 , 一头大牲口便能独立拉起一辆大车 , 这又进一步提升了运输效率 。 双辕车的外形是这样的:


宛如“粮食黑洞”的古战场:逃得过万里迢迢,逃不过水火钢刀

宛如“粮食黑洞”的古战场:逃得过万里迢迢 , 逃不过水火钢刀// //

双辕牛车 , 拍摄于临淄古车博物馆

当然 , 运输粮草的车并没有这么华丽 。 但我们可以通过这辆车的轮廓 , 推断出双辕车的便利之处:凭借左右两根圆木 , 牛便被固定在正中央 , 御者的驾驭难度 , 自然也随之降低了 。

有了双辕车 , 粮食在平原上的运输速度加快了不少 。 可一旦到了巴蜀之类的山地 , 这种牛车便派不上用场了 。 在难于上青天的蜀中山路 , 拉车的牛几乎没有落脚之地 。 那狭窄的道路 , 只能让人勉强通行 , 但如果想让牛车通过 , 几乎等于白日做梦 。


宛如“粮食黑洞”的古战场:逃得过万里迢迢,逃不过水火钢刀

宛如“粮食黑洞”的古战场:逃得过万里迢迢 , 逃不过水火钢刀// //

牛车怎么走

再恶劣的条件 , 也难不倒聪明人 。 于是 , 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 , 专注运粮二十多年 。 这种神奇的工具 , 似乎专为蜀道而生 。

世人熟知木牛流马 , 还得归功于《三国演义》的小说和电视剧 。 然而 , 电视剧里的“木牛流马” , 多少显得有点失真 。 它的画风 , 变成了这副模样:


宛如“粮食黑洞”的古战场:逃得过万里迢迢,逃不过水火钢刀

宛如“粮食黑洞”的古战场:逃得过万里迢迢 , 逃不过水火钢刀// //

画了眼线的木牛

按照罗贯中的写法 , 木牛流马用木头制作而成 , 还暗藏着精妙的机关 。 一旦打开机关 , 它们便会背着粮食自己赶路 。 但一旦将机关扭转 , 它们就会立刻停步 。 哪怕肩扛手抬 , 也无法挪动它的一丝半毫 。

而现实中的木牛流马 , 可能会让你有点失望 。 临淄古车博物馆中 , 收藏着一辆完整的木牛 , 是今人按照古代图纸复制出来的 。 看起来还真挺简陋的:


宛如“粮食黑洞”的古战场:逃得过万里迢迢,逃不过水火钢刀

宛如“粮食黑洞”的古战场:逃得过万里迢迢 , 逃不过水火钢刀// //

真实的木牛

在蜀中山路 , 这种小巧的独轮车转向便利 , 灵活易控 , 是绝佳的运粮车 。 而罗贯中笔下的“机关” , 或许并非全无根据 。 如果敌军来袭 , 在弃车逃跑前 , 或许可以用“车闸”一类的东西 , 将其暂时锁死 , 或许便能争取到宝贵的逃命时间 。

战局瞬息万变 , 或许短短的一时三刻 , 就能彻底改变未来数年的格局 。

而运输与拦截 , 技术与反制 , 欺诈与识破 , 更是古代“粮草战”亘古不变的命题 。

(三)运粮食到底有多难

如果我们认为粮食的运输很艰难 , 自然就要用数据来说话 。 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 , 不仅讲解了粮食运输的艰难之处 , 还将其转化为数据 , 使其变得更加直观 。 因为这一大段太长了 , 所以我们将其拆解开来 , 并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句子来进行分析 。

“余尝计之 , 人负米六斗 , 卒自携五日干粮 , 人饷一卒 , 一去可十八日”

按照沈括的计算方式 , 每个运粮的民夫带上六斗米(约75斤) , 每个士兵带上五天的干粮 , 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 , 只能坚持十八天 。

或许你觉得他们吃得多 , 但我不得不提醒一下 , 前线的副食供应很不稳定 。 当副食贫乏时 , 主食的消耗量自然就会增加 。 换句话说 , “肚子里没油水”的时候 , 饭量自然而然便会增加 。

“二人饷一卒 , 一去可二十六日......三人饷一卒 , 一去可三十一日......三人饷一卒 , 极矣 。 ”

如果两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 , 一次可以坚持二十六天 。 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 , 一次可以坚持三十一天 。 而且沈括指出 , 派出三倍于士兵的民夫数量 , 已经是在挑战帝国的极限实力了 。

这还是顺风顺水的情况 , 一旦出现极端的状况 , 画风就会突变:

“.....更有死亡疾病者 , 所负之米 , 又以均之 , 则人所负 , 常不啻六斗矣 。 ”

在运输的路上 , 经常会有人病死 , 这就会造成无法逆转的减员 。 于是 , 死人身上的粮食 , 又被分配给了其他人 。 事实就是这么残酷 , 每个民夫所背负的粮食 , 很可能根本不止六斗 。

“若以畜乘运之 , 则驼负三石 , 马骡一石五斗 , 驴一石 。 比之人远 , 虽负多而费寡 , 然刍牧不时 , 畜多瘦死 。 一畜死 , 则并所负弃之 。 较之人负 , 利害相半 。 ”

骆驼、骡马等家畜运的力气 , 的确比人大得多 , 它们也能背负更多粮食 。 但路上未必常有水草 , 所以这些家畜 , 总是要一路忍受饥渴 。 当它们倒毙在途中时 , 其背上的粮食也会被丢弃一大半——因为没人扛得动这么多粮食 。

由此可见 , 在古代的战争中 , 后勤人数往往远远超过战士的人数 。 当这些壮劳力被集体抽调到前线时 , 后方的生产力也会被严重削弱 , 饥荒便会席卷大片地区 , 这往往会将一个帝国拖向衰颓之路 。

(四)粮食黑洞

战争是不折不扣的“粮食黑洞” 。 无论是粮食 , 土地或村庄 , 还是那些鲜活的平民 , 都会被这种黑洞彻底吞噬 , 谁都无法在它面前独善其身 。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 , 王国间的利益迟早会出现冲突 。 此时此刻 , 战争的爆发便已在所难免 。 可当战争爆发后 , 无论是强大的帝国 , 还是饱受摧残的军民 , 都将会被战火折磨得奄奄一息 。 在这个时候 , 人们开始期盼和平——以及和平时代那丰沛的食物 。

周而复始 , 循环不息 。 历史的剧场 , 一再倒带回放 。

那战火连绵的《二十四史》 , 也是一本厚厚的“饥饿史” , 这大概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吧!

(完)

参考书籍:

《汉书》 , 【东汉】班固

《梦溪笔谈》 , 【宋】沈括

《枪炮、病菌与钢铁》 , 【美】贾雷德·戴蒙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