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一生中的四位敌手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 , 一生中的四位敌手

诸葛亮 ,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 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的代名词 。 “功盖三分国 , 名成八阵图”更是体现了历代文人骚客对其的敬仰 。 在不少人看来 , 在智慧上诸葛亮应该是无敌的 。 无敌 , 恐怕也是一种寂寞 。 可是 , 如果我们还原现实中的那个诸葛亮 , 会发现诸葛亮其实没有我们相像的那么寂寞 。

他 , 原来也是有敌手的 , 而且还不少 。


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一生中的四位敌手

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 , 一生中的四位敌手// //

敌人一:周瑜

性质:假想之敌

提起诸葛亮的夙敌 , 相信绝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周瑜 。 周瑜绝命时“既生瑜 , 何生亮”的仰天长叹 , 堪称经典 , 同时也道明了瑜亮之间的敌对关系 。 根据《三国演义》描述 , 周瑜是个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人 , 想方设法迫害智力高于自己的孔明 , 结果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 , 赔了夫人又折兵 , 最后气得吐血身亡 。

当然 , 《三国演义》只能算是小说家之言 。 如果还原历史 , 可能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 其实 , 在赤壁之战前后 , 周瑜应该算是三军总司令 , 军务繁重 , 孔明这个年轻的外交使节是很少有机会和周瑜碰面的 。 况且 , 历史记载的周瑜应该算是个胸襟比较开阔的人 。 (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 , 程普评价周瑜:“与公瑾交 , 若饮醇醪 , 不觉自醉” , 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廓”) , 实在没有必要和一个当时只有二十几岁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怄气 。 当然 , 非要说周瑜要迫害孔明也不是没有道理 , 不过出发点应该不算是嫉贤妒能 , 而是从东吴集团的利益出发 。 早在诸葛亮在访问东吴时 , 孙权因爱惜其才华想挽留他被其拒绝(亮曰:“权可以贤亮而不能尽亮”) , 孔明的才能周瑜应该是略有耳闻 。 不过 , 这种情况下 , 以孔明的谨慎性格 , 在别人的地盘应该会低调做人隐藏才华 , 断然不会做出诸如草船借箭这般行险高调的事 。

因此 , 小说《三国演义》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总想置对方死地淋漓尽致的描写 , 从文学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 。 但是 , 实际上孔明周瑜应该是小说家假想出来的敌人 。 从历史真实性讲 , 孔明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 , 周瑜亦是古今少有的军事家 , 他们之间并无太多交集 。 如非要给他们分个胜负的话 , 鹿死谁手还真很难说 , 也许 , “一时瑜亮”更能诠释两个绝世高人的关系 。


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一生中的四位敌手

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 , 一生中的四位敌手// //

敌人二:庞统

性质:才学之敌

诸葛亮和庞统同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顶级别谋士 。 大隐士司马徽曾夸赞说:“伏龙、凤雏 , 两人得一 , 可安天下 。 ”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了 , 现在让我们来谈一下庞统其人 。

庞统 , 荆州名士 , 赤壁之战后投靠刘备 。 初为耒阳县令 , 不理政事 , 刘备派张飞前去责罚才发现庞统的才华 , 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 , 与诸葛亮共赞方略 , 教练军士 。 后庞统随刘备取蜀 , 设计斩杀杨怀、高沛 , 得涪水关 , 但在攻雒城之际疑诸葛亮欲争功 , 不听其书信劝阻 , 冒进至落凤坡 , 中张任埋伏 , 被乱箭射死 。 未有机会展翔凤之才 。

诸葛亮、庞统 , 早年便以“伏龙、凤雏”齐名荆州 , 颇有点武侠小说里“南慕容北乔峰”的味道 。 俗话说 , “武无第二、文无第一” 。 既然是文人相轻 , 恐怕就有比试高下的心理 。 至少 , 庞统应该是把诸葛亮当敌人的 。 早在投奔刘备前 , 其实庞统还在周瑜手下干过一段时间 , 后来庞统觉得周瑜水平不行 , 所以就从东吴开溜走了 , 可见庞统的性格是相当傲慢自大的 , 连“谈笑间 , 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他都没有放在眼里 。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庞统投靠刘备伊始并没有急于出示鲁肃和孔明的推荐信 , 因为他对自己的水平是相当自信甚至自负的 。 刘备一向以“识人”著称 , 不知他只带庞统攻打西川留守诸葛亮是否也有这个层面的考虑 。 当然 , 庞统最后立功心切被乱箭射死跟自己的性格也有一定关系 , 因为他一直努力想证明自己比诸葛亮强 。

再回到司马徽经典的那句话吧 , “伏龙、凤雏 , 两人得一 , 可安天下 。 ”若得两人呢 , 水镜先生没有道明 , 也许 , 话里的玄机暗合了中国人的骨子里特质 , 一人是龙 , 三人恐怕变成了虫 , 国人一向好争斗的 。


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一生中的四位敌手

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 , 一生中的四位敌手// //

敌人三:法正

性质:政治之敌

新版《三国》虽然诟病不少 , 但是也有出彩的地方 , 比如强化蜀国的矛盾 , 打破了人们对蜀汉“高、大、全”一团和气的传统印象 。 其中 , 又以蜀国丞相诸葛亮和托孤重臣李严的政治矛盾最为激励 。 其实 , 李严在政治上和诸葛亮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 但是 , 在蜀国确有个人 , 是诸葛亮相当头疼的 , 这个人就是法正 。

先来了解一下法正的生平 。 法正 , 字孝直 , 扶风郿人 。 东汉末年名士 , 本为刘璋部下 。 但刘璋昏庸不识才 , 仅委任法正为县令 。 法正这段时间很不得志 。 后来法正和益州别驾张松成了好友 , 在张松的极力举荐下 , 法正才获刘璋委派出使刘备的工作 , 并在刘备入蜀时归于刘备帐下 。 后刘备自称汉中王 , 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 次年 , 法正去世 , 终年四十五岁 。

法正这个人还是很有才的 。 刘备能够顺利攻取西川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于法正 , 并在其后和曹操汉中对决时 , 法正的贡献也不小 , 连一代奸雄曹操都认为刘备最终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是因为刘备身后有个法正 。 法正不仅有才 , 而且好江湖气(1) , 这点刚好也投刘备所好 。 因此 , 法正在刘备身边想不受宠都难 。

还有一件事情可以看出法正如何受宠 。 可见《三国志 蜀书 法正传》:章武二年 , 大军败绩 , 还往白帝 。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 , 则能制主上 , 令不东行 , 就复东行 , 必不倾危矣 。 ”通过诸葛亮的感叹 , 可以看出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 。 法正死时 , 刘备更是“为之涕泪者累日” 。

法正如此受宠 , 估计引起诸葛亮的不快 。 况且 , 法正睚眦必报的政治作风和诸葛亮严明的政治理念也存在差异 , 但是诸葛亮又不好明说 。 (可见:《三国志 蜀书 法正传》:刘备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 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 一餐之德 , 睚眦之怨 , 无不报复 , 擅杀毁伤已者数人 。 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 , 将之强 , 东惮孙权之逼 , 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 , 进退狼跋 , 法孝直为之辅翼 , 令翻然翱翔 , 不可复制 , 如何禁止法正使行其意邪!” 。 )因此 , 诸葛亮玩了一个政治手腕 。 当时 , 刘备为争汉中 , 急书发兵 , 诸葛亮借杨洪办发兵之事 , 以杨洪代法正之太守位 ,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正的政治权力 。 诸葛亮何等聪明之人 , 在这件事上干得名正言顺 , 最后刘备和法正也是无可奈何(2) 。

不知 , 如若法正没有早亡 , 会不会有之后的刘备兵败夷陵 , 会不会有之后名垂千古的诸葛丞相?可惜 , 历史是永远无法假设 。


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一生中的四位敌手

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 , 一生中的四位敌手// //

敌人四:司马懿

性质:战略之敌

如果说 , 孔明和庞统、法正之间算是私人恩怨的话 , 那么孔明和司马懿之间的较量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 。 诸葛司马的棋逢对手应该是《三国演义》后半段的重头戏 , 也是不少读者在曹操、刘备、关羽相继死亡之后能继续阅读小说的动力所在 。 二人斗智斗兵斗阵 , 一直从西城空城斗到上方谷再斗到五丈原 , 让读者大呼过瘾的同时 , 也为“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丞相檫一把鼻涕 。

司马懿究竟是何许人 , 能让一代奇人诸葛亮举手无措 。 司马懿 , 名门出身 , 曹操为丞相时 , 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华 , 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 司马懿从政后 , 确实也展露了自己的政治才华 。 比如从瓦解孙刘联盟一事上 , 可以看出司马懿的高瞻远瞩 。 当时 , 曹操在关羽军事打击下 , 惶惶欲迁国都 。 司马懿不但阻止这一行动 , 还建议曹操致书孙权 , 趁虚抄关羽后路 , 致关羽败走麦城 。 况且 , 野心勃勃的司马懿能过在以“多疑多谋善断”的曹操身边潜伏多年而不露马脚 , 可见此人城府之深 。

本来 , 诸葛亮受先帝刘备托孤 , 认定王室不可偏安 , 起兵北伐攻打军事实力远强于自己的曹魏已非易事 , 可又恰好碰上司马懿这个如此善谋的对手 , 六出岐山均无功而退兵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 在蜀国“以攻代守”和魏国“以守代攻”的战略理念碰撞中 , 还是家大业大的曹魏最后占了上风 。 但如若抛开战绩 , 二者孰胜孰劣 , 或许可从谚语中“死诸葛走生仲达”看出点端倪(“吾便料生 , 不便料死也 。 ”司马懿语 《三国志》) 。

也许 , 诸葛亮、司马懿这对蜀魏两大权臣的较量 , 最终成就了诸葛亮的名 , 成就了司马懿的业 。 同时 , 也为中国历代当权政府如何衡量忠奸划上了一个很好的标准 。

注:

(1)汉中之战 , 箭若飞蝗 。 法正于是站到刘备的前面 , 刘备说:“孝直避箭 。 ”法正说:“明公亲当矢石 , 况小人乎!”刘备只得说“孝直 , 我和你一起走 。 ”

(2)《三国志蜀书杨洪传》:”先主争汉中 , 急书发兵 , 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 , 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 , 存亡之机会 , 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 此家门之祸也 。 方今之事 , 男子当战 , 女子当运 , 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 , 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 , 众事皆办 , 遂使即真 。 顷之 , 转为益州治中从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