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徐明在BMW卓越城市讲堂

我是一个老派的年轻人 , 请大家多包涵 。 我今天讲的是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是非常微观的、个人化的东西 。 我可能不是最了解这个城市的人 , 但是我敢说 , 我是最了解这个城市细节的一个人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顺昌路社区 本文街区摄影及资料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首先请大家看一张航拍的街区地图 , 它是一个老区的地图 , 横三纵三 , 划成一个田字形的区域 , 长轴六百米 , 横轴四百米 , 我今天讲的所有地方都不超过这个范围 。

这就是顺昌路旧区 , 这是一个矩形的区域 , 它的位置处在现在的黄浦区 , 也是上海市的中心 。 它的左边是新天地 , 右边是老西门 , 也是一新一旧 , 但不管是新天地和老西门 , 它们的存在感都比这个地方大得多 。

这个地方到底跟边界有什么关系?大家知道 , 不管是在以前的卢湾区 , 还是现在的黄浦区 , 这里都是市中心的重要区域 。 回到历史的角度来看 , 这个地方其实一直和边界非常有关系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1899年原法租界地图

这张是1899年的老地图 , 是当时上海法租界第二次扩张的时候 , 法国人画的地图 。 如果不是经常研究城市史的人 , 对这个轮廓的形状会感到陌生 。 大家知道 , 原法租界于1863年有过一次小型的扩张 , 1899年开始第二次扩张 , 就形成了这一张图里面的状态 。

在地图的右侧 , 实际上就是黄浦江、十六铺码头的位置 。 地图的中部有一个环形的边界 , 这个部分其实就是华界的上海县城 , 是上海的城墙 , 所以它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边界 。 我们要讲的顺昌路当时在什么地方?在地图左下角的位置 , 我标了两条路 , 一条纵向的 , 就是现在顺昌路的北段 , 还有一条横向的 , 现在就是自忠路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1914年原法租界地图

到1914年的时候 , 法租界又扩张了 , 这是法租界最后的一次扩张 , 也是最大的扩张 , 最重要的一次扩张 。 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原上海法租界的位置 , 包括整个徐家汇、衡复风貌区 , 大家非常熟悉的高大上的区域 , 都在1914年的扩张中被囊括到法租界里面 。

在这张地图左下角 , 原来是蓝色的区域 , 我画了一个方块的位置 , 就是今天我要讲的顺昌路旧区 , 在当年地图上的位置 , 这是一张1929年的地图 。 我们可以看到它在最后一次扩张的时候 , 整个顺昌路的南部 , 底下的边界是今天的徐家汇路 , 这个区域正好被囊括进了法租界的范围 , 整个顺昌路都被囊括进去了 , 囊括进去以后 , 它正好处于一个边界的位置 , 再往南又是华界了 , 再往东又是上海的县城 , 所以它又处于一个边界的状态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顺昌路老照片

因为这个地方实在太没有名气 , 历史照片非常少 , 只有这一张 。 根据我们的考古 , 其所在的位置应该是现在顺昌路最南端 , 靠近徐家汇路 。

大家看到照片上 , 有很多穿长衫的人 , 还有一个大铁门 , 有把守的士兵 。 当时整个上海租界的常态就是这个样子 , 当然不是说华人不能进出这个地方 , 在通常情况下 , 都可以自由进出 , 只是你要过一个安检的哨卡 。 这个铁门 , 在和平年代没有什么了不起 , 但是在战争年代 , 这一道门往往意味着生死之隔 。 据说历史上 , 过去在租界边缘的门的两边 , 经常有租界内的市民会把食物和一些生活的必需品扔过去 , 给另外一边想进租界但得不到庇护的上海市民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顺昌路社区 , 从另一个角度航拍

我们再回到今天这片街区的航拍图 , 这是另外一个角度拍摄的顺昌路街区 。 如果看这一张图 , 这个边界是非常一目了然的 , 这是另外一个意义上的边界 。 大家看到周边是老城区 , 周围是“兵临城下” , “四面楚歌”的境地 , 三面都是高楼 , 另外的一面半也是工地 , 围着一个非常孤立的老城区 , 这是今天顺昌路的状态 。

我想说的一个观点是 , “现实的边界与历史文化的边界相重合” 。 现实的边界大家已经看到了 , 整个顺昌路旧区是被包围的 , 历史与文化的边界也处在这样一个被包围的状态 。 我真正想说的是 , 在这个小小的田字形的历史街区里 , 我们可以挖掘出许许多多的历史与人文的故事 , 但在周围包围它的高楼背后 , 我一个故事都讲不出来 。 实际上 , 我们整个的城市更新 , 在很大程度上 , 也正在消灭我们这座城市的文脉 。

再回到这个地图 , 让我们看一些关键字 。 这些关键字是普通人对于顺昌路街区的刻版印象:首先是“老卢湾” , 原来属于老的卢湾区的核心位置;“成人纸尿裤” , 上海纸尿裤批发的一条街;“老破小” , 不用说了 , 又老 , 又破 , 又小;“住房紧张” , 肯定 , 和“老破小”在一起的;“倒马桶” , 马桶现在不多了 , 痰盂还在倒;还有“违章停车” , 这一条路的任何地方都不能停车 , 只要停就会被罚 。

而在我看来 , 这个地方却有这样的一些关键词:有“上海最好吃的排骨年糕” , “黑皮馄饨” , 大量的“工业遗迹” , “百年老店街” , “石库门建筑博览” , “上海现代美术的起源地”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用标记的方式 , 徐明画出了一张满是看点的顺昌路社区地图

大家看这一张航拍图 , 密密麻麻全部都是点 , 这些地方全都是有故事的 。 一个小小的街区里的故事 , 其实讲都讲不完 。

首先讲一下活着的百年老店街 。 我喜欢把这些在百年老店街里面居住、生活的人叫作“历史的宿主” , 他们就是历史本身 , 他们还在坚持很多年持续下来的业态和状态 。 他们本来就是历史 , 因为有了人 , 才有历史 , 而光有建筑、街区 , 不能构成历史 。 建筑、街区和人 , 必须是三位一体的 , 少了一样 , 都谈不上文化和历史 。

老店铺都是沿街分布的形态 , 我们来快速看一下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华良切面店

华良切面店 , 店龄在六十年以上 , 当中是一张猫的照片 。 这是上海最“白”的一只猫 , 店主说 , 因为猫一直在面粉上滚 。 这家店里面有一个神器 , 就是四冲程压面机 , 我们现在生产的压面机都是二冲程 , 因为成本比较高 , 厂商不愿意生产四冲程的了 。 这很可能是上海唯一剩下的一台 , 最早购置于70年代 , 售价是十万块钱 , 那时这家店还叫卢湾区第五粮食店 , 在当时的静安区可以买两套房子的钱 , 他们买了一套压面机 。 这家店天天在排队 , 是不需要打广告的网红店 。

我今天讲的整个顺昌路的百年老店 , 这些店的名字、业态 , 甚至员工和店主都是一脉相承到今天的 , 和大家所熟知的百年老字号有本质区别 。 百年老子号 , 牌子非常老 , 但是地方和人已经换了很多波 , 而这里的店和它的主人真正是历史的宿主 , 它非常具体 。 历史就是一件非常具体的事情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和平美发屋

和平美发屋 , 这个店老得不得了 , 今天活得非常好 。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老板 , 老板姓王 , 还演过电影 。 苏菲·玛索曾经去过他们的店 , 在这里取景拍片 。 后来 , 阮经天拍《纽约纽约》时也去了这家店 , 王师傅还出镜了 。 后来杨颖(Angelababy)也去了 。 这家店被我请到过今年初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你的地方”的展览现场 , 他们家70年代生产的烘干机被我借到展厅里去展示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旗袍阿姨

旗袍阿姨的服装店 , 店主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自学成才的服装设计师 。 她为什么把店开到顺昌路?因为她小时候就住在这条路上 。 家族破产之后 , 她搬到浦东乡下 , 费了很大的周折 , 成为了服装设计师 , 还为台湾老板打过工 。 她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会 , 把老店开到她出生的地方 , 在我看来演绎了一个“回家”的故事 。 阿姨穿旗袍非常漂亮 , 可能是这条马路上穿旗袍最好看的阿姨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盛兴点心店

盛兴点心店依然还在卖黑皮馄饨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上海最好吃的排骨年糕

而这家无名的店是上海最好吃的排骨年糕 , 他家的猫叫做点点 。 点点实际上是顺昌路的一哥 , 所有在这条马路上生活的人 , 都认识这只猫 。

讲完老店 , 我们再讲一下建筑遗迹 。 虽然这些照片里的建筑 , 都没有被文物局挂过任何牌子 , 但它们就是真正的历史保护建筑 。 它们都是没有名字的建筑 , 只有地址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肇州路200弄148号

肇州路200弄148号 , 这里是非常大体量的石库门建筑 。 让我们看两个门头的照片 , 从外往里看 , 它是一个西洋式的门头 , 但是从里往外看 , 就是一个徽派的门头 。 我猜想主人的意思 , 对外的时候 , 要显得很洋气 , 跟这座城市很融合 , 但是进了家门之后 , 依然会讲究中国人的伦理纲常 。 而且这幢石库门的最外面还有一个大门 , 带有西班牙风格 。 整体上这就是非常融合的 , 大体量的上海石库门老建筑 。 这样的建筑 , 在历史上至少有一百到一百二十年的历史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肇周路272弄39号

肇周路272弄39号 , 有非常精美的30年代的山花装饰 。 现在是顺昌路街道睦邻中心在使用它 , 一部分是民居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永福里过街楼

这些建筑的位置彼此离得很近 。 永福里的大型石库门双层过街楼 , 这已经不是很多见了 , 建于20年代左右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新式里弄

这一片和我们一开始看到的大型石库门体量的建筑是有区别的 。 20年代的时候 , 上海涌入了大量移民 , 整个城市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 从大家庭变成了小家庭为主 。 当时的房产商顺应了这种需要 , 造了连排式的石库门 , 就是我们后来比较常见的新式里弄 。 鲁迅到上海时 , 住的就是这样的房子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协裕当

这个是协裕当(当铺名) 。 上海曾经有上千家当铺 , 现在剩下的遗迹非常少 , 这是完全不被保护的野生遗迹 。

除了建筑遗迹 , 还有工业和市政的遗迹 。

首先就是水塔遗迹 。 大型的居民水塔还在顺昌路的老街里面 , 这些水塔是在建立弄堂之初就设计好的 。 为什么上海水塔特别多?和历史有非常大的关系 。 大家知道杨树浦水厂 , 在上海的东区 。 上海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 水厂的地势比较低 , 主要往西区供水 , 就要从低处往高处流 , 那样沿线就需要大量的水塔来平衡水压 。 所以 , 在建造20年代的新式里弄、弄堂的时候 , 建造者会把水塔考虑在内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水塔遗迹

这是一个保存状态很好 , 体量很大的水塔遗迹 。 这个水塔的水箱底下有全上海最牛的涂鸦 , “某某到此一游” , 几年前水塔大修的时候维修工人在拆除脚手架前涂上去的 。 这个涂鸦一旦涂上去之后 , 不可能轻易被刷掉 , 这是一个永存的涂鸦 。

除了单独的水塔 , 还有隐藏在过街楼里面的水塔 。 这是上海土地高效利用的典型 , 把过街楼和水塔融为一体 , 这样可以省下一块地 , 在上海寸土寸金的情况下 , 这样的形态也不是今天才有的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天厨味精厂原址

顺昌路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业遗迹是天厨味精厂 。 它所在的凹凸大厦一度险些被拆除 , 现在的状况也不是很好 。 天厨味精厂是著名的民族化工实业家吴蕴初与张逸云合资建立的 , 这是中国人最早开始自己生产味精的地方 。

最后讲一下文化遗迹 , 上海美术的发源地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上海美专旧址

在顺昌路550号到560号 , 就是著名的上海美专的旧址 。 大家看新旧照片的对比 , 正面当中的立面基本一样 。 绕到建筑背后 , 又有一个新旧的对比 , 老照片上有一个转角楼梯 , 这个楼梯今天依然在 。 到了二楼 , 现在居民家门口的廊道过去是教室的走廊 , 外貌基本和当时差不多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上海美专旧址今夕对比及历史照片

这个地方有非常深的历史内涵 。 上海美专是刘海粟先生在1912年建立的 , 曾经爆发过一个著名的“裸体模特”事件 , 引起轩然大波 。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公开画裸体模特 , 就在这幢楼里 。 因为这件事 , 当时的江南五省司令孙传芳非常生气 , 要通缉刘海粟 , 但没有办成 , 因为这个地方在租界里面 , 得到了租界的保护 。 最后蔡元培先生出来调停 , 成为了上海美专的校董 , 从此上海美专进入非常蓬勃的发展时期 。 一直到建国之后 , 全国院校调整 , 美专整体搬到南京 , “上海美专”消失了 , 成为了“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祉园法会

除此之外 , 顺昌路旧区一带还有祉园法会这样的宗教遗址 。 这里曾经给穷人施药 , 免费提供医疗服务 , 免费提供食物 , 这都是过去的宗教机构做的一部分事业 , 承担了社会的功能 。

我讲得非常快 , 故事没有办法都摊开来讲 。 其实在刚刚那一片小小的社区里面 , 已经有如此多众多的遗迹 , 但这个街区现在却处于“四面楚歌”的状态 , 而且有可能到了明年或者后年就消失了 。 大家知道 , 每一片老城区都是这样 , 每一片都是 。 我们已经拆掉的老城区里 , 至少有大于等于这么多故事 。 如果我们继续这样 , 城市的文脉就会断了 。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讲堂实录|徐明:无名街区的历史与文化边界// //

徐明

最后我想抛出一个问题:是否存在平衡文化与商业的两全之策?实际上应该可以做到 。 我们现在知道一个比较合理的“腾退机制” , 是用抽签或者自愿的方式 , 让一部分愿意搬走的老居民从旧区里面撤出来 , 这样不管是留在里面的人 , 还是离开的人 , 他们的生活状态都会变得更好 。

人留下来 , 建筑也留下来 , 这里面就会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 , 在GDP方面、经济方面肯定要做出让步 , 肯定要做出妥协 。 长期来看 , 从文化IP的角度来说 , 也是可以有经济收益的 , 只是它比较慢 , 没有那么迅速 。

当我们在整个城市更新的过程当中讲“边界” , 看到越来越多新城的边界 , 把老城的边界消灭掉了 , 这不是我们应该看到的状态 。 比较好的状态是 , 在动任何历史遗迹之前 , 要好好地思考和权衡 , 最后是不是应该把这些边界抹除掉 , 这会决定我们的将来 。 当我们在考虑经济利益的时候 , 是否也要权衡一下文化和历史的意义?

大家知道 , 人是文化的主体 , 建筑和街道是文化的载体 。 人被赶走了 , 主体就没有了;房子拆掉了 , 载体就没有了 。 那我们所谓的文化历史 , 如何依存在这座城市里面?所以大家在做城市更新的时候 , 包括做公共交通出行方面的规划时 , 是否可以考虑到整个城市文化与商业之间的权衡 , 这是我今天最想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