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白银,纤文丽质,王者享之”——史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银器
魏晋南北朝的金矿资源主要集中于北方的山西、陕西等地及南方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 《水经注》记有金矿14处、银矿1处;《魏书》载"世宗延昌三年春有司奏长安骊山有银矿,二石得银七两 。 其年秋,恒州又上言,白登山有银矿,八石得银七两,锡三百余斤,其色洁白,有逾上品 。 诏并置银官,常令采铸 。 又汉中旧有金户千馀家,常于汉水沙淘金,年终总输",可见当时淘金规模还是相当大的 。
金银器因其珍稀而主要为上层社会拥有,东汉末年,献帝都许昌后宫中物品匮乏,曹操将祖上所得赐品及搜罗所得进献,以补宫廷之需,其所献物品中即有各类金银器70余件,包括纯银参镂带漆画书案、纯银参带台砚、纯银参带圆砚、纯金香炉、纯银香炉、纯金唾壶、纯银参带唾壶、纯银漆带镜、银匣、纯金参带方严具纯银参带镜台、纯银澡豆奁、纯银括镂奁、银镂漆匣、纯金参带画方严器、银画象牙杯盘、纯银粉粉铫、药杵臼等 。
曹操进献的物品当可代表汉至曹魏时期贵族的日常器用,但与今天考古所见的金银器实物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 金银器是历代盗墓者的首要目标,因此贵族的金银器具很难被发现 。 目前考古所见的魏晋南北朝金银实物主要是一些小件的身体装饰品(戒指、珠子、手镯、发钗等)和游牧民族的金银饰物(如鞍马饰物),此外还有一些来自境外的金银容器及钱币,从这些实物可略窥魏晋南北朝金银器的情况 。
“黄金白银 , 纤文丽质 , 王者享之”——史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银器// //
目前考古发现金银器较多的地区是华北、东北的辽宁和河西地区,南方以南京最为集中,但其他地区也有过金银器集中发现的情况 。 南京是六朝时期贵族墓葬最集中的地区,因此用作身体装饰的金银器在墓葬中也最为普遍,如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了金片、金饰等50余件;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出土了金铃、指环及各类首饰60余件2;郭家山东晋墓出土了130多件装饰品,包括虎形器、带有珠饰的镂空椭圆形器、六瓣花形器、珠子心形叶饰、发钗等;幕府山东晋墓仅一座墓中就出土了20件金银、琥珀、玻璃等珍稀随葬品 。
南京以外的南方地区也常发现金银器,如江西南昌的一座东晋墓中出土了4枚带有坐佛纹饰的金戒指 。 有的地区还发现以大批金银器随葬的现象,如湖北鄂州鄂钢西山的一座孙吴墓中出土了手镯、发钗、桃形金片、指环、项圈、唾壶等48件金银器;江西南朝东吴高荣墓发现了金手镯、金钗、金耳挖、桃形金片、银钗、银唾壸、银小刀等23件金银器,部分器物与出土的遣策所记相符;湖南安乡西晋刘弘墓出土金印2件及金带扣等物;南昌火车站东晋墓除出土了金银首饰外,另出土了银耳挖、火拔等,共24件 。
广州西郊的一座晋墓发现了金戒指、金手镯银挖耳勺、银针、戒指、手镯、顶针等;贵州平坝地区的16座东晋南朝墓中出土了大量珍稀遗物,包括148件金器,116件银器以及青铜、玛瑙、琥珀和玻璃饰品,金银器主要是些装饰品,如金发钗和金叶饰等 。 广州和贵州远离政治中心地区,金银饰品的发现显然反映了地方豪强的经济实力 。
上述南方地区发现的金银器以小件身体饰物居多,主要是指环、手镯及头饰其中最常见的桃形饰、花瓣形饰及叶饰等可能是冠上的附件,即文献所记贵族妇女冠上的"步摇" 。
《后汉书?與服志》载皇后與服:"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 。 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 。 "
清王先谦集解引北宋陈祥道:"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 。 "可见步摇并不是冠,而是附加在冠上的饰件 。 步摇广泛流行于汉晋时期 。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吴主孙皓)昼夜与夫人房宴,不听朝政,使尚方以金作华燧、步摇、假善以千数 。 令官人着以相扑,朝成タ败,辄出更作,工匠因缘偷盗,府藏为空 。 "
南方地区发现的金银器以孙吴至两晋时期最多,而南朝时期极为少见,有学者解释可能存在三方面的原因:以建康为中心的六朝墓葬大多被盗掘,南朝中型以上大墓几无完好者;南朝帝王普遍主张节葬,明确禁用金银;南朝佛教兴盛,耗费了大量金银 。
“黄金白银 , 纤文丽质 , 王者享之”——史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银器// //
北方的金银饰品数量上不如南方多,但也发现了一些十分精致的器物,如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出土的大量金银饰品中有9件饰有蝉纹、金襲粒的近方形金当,制作十分精巧,按《后汉书?舆服志》的记载,以蝉为纹的金珰是侍中、中常侍等高级官员的冠饰,足见此墓墓主身份之高 。
北方最引人注目的金银器是辽西三燕墓葬中的"步摇"饰,与密金马具一样是慕容鲜卑极具特色的随葬品,并对三国时期的朝鲜和古域时代的日本产生过深远影响 。 考古发现的此类步摇大多见于前燕以前的墓葬,是慕容鲜卑建国前的标志性器物,如朝阳田草沟两座晋墓、北票房身村晋墓2等,冯素弗墓年代稍晚,也出土了这种树枝状的冠饰 。 以田草沟1号墓所出为例,由近矩形的牌座和花树状缀叶枝干组成,牌座镂空,长5.2厘米,宽4.4-4.75厘米,花树分出10余枝,各以小环连缀桃形叶片共30余片,每叶长2.2厘米、宽1.5厘米 。
慕容鲜卑贵族的此类步摇冠饰与南方墓葬中的桃形、花瓣形金饰应该都是《后汉书》所谓"步摇",不过后者没有发现牌座,或许是在冠上的搭配方法不同所致 。 类似的步摇冠饰在中亚、朝鲜和日本也多有出土,有学者认为它的原型当在中亚大月氏地区,在公元前后形成后向东传播,横跨欧亚大陆经我国到达日本,流行时间长达600余年 。
“黄金白银 , 纤文丽质 , 王者享之”——史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银器// //
除了金银饰品外,金银容器实物也常见于北方考古发现 。 北朝朝廷曾制作和大量使用金银器, 。
《魏书》载:"和平二年(461年)秋,诏中尚方作黄金合盘十二具径二尺ニ寸 , 镂以白银,钿以玫瑰,其铭曰:九州致贡,殊域来宾,乃作兹器,错用具珍 。 假以紫金,镂以白银,范围拟载,吐耀含真 。 纤文丽质,若化若神,皇王御之,百福惟新 。 "《南齐书》以南朝人的视角描绘北魏官廷的奢华之状:"虏主及后妃常行,乘银镂羊车,不施帷幔,皆偏坐垂脚辕中,在殿上,亦跂据 。 正殿施流苏帐,金博山,龙凤朱漆画屏风,织成幌 。 坐施氍毹褥 。 前施金香炉,琉璃钵,金碗,盛杂食器 。 设客长盘一尺,御馔圆盘广一丈 。 "
不过考古发现的北方金银容器大多为域外输入品,如大同北魏封和突墓中的萨珊银盘、大同南郊北魏墓中的鎏金银碗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天和四年,569年卒)夫妇墓中的密金银壶等,这些域外输入的金银器曾广泛流行于北朝的上层社会,北方因丝绸之路的便利,与西方交往较多,上层社会人士受域外文化的影响较深 。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