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澜”之中见涌流 一壶战备水为何如此重要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微澜”之中见涌流 一壶战备水为何如此重要
时下 , 水壶已成为战备拉动中的一项必检“辎重” 。 在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里 , 关于一壶战备水的检查故事不绝于耳——东部战区陆军某旅要求官兵必须将壶中水灌至瓶口 , 摇晃不出声响才算达标;海军航空兵某旅的一次战备检查中 , 为了杜绝出现“壶中水虽满 , 却是去年时”的形式主义战备 , 要求官兵现场一齐举壶“畅饮”……
小小一壶水 , 为何被看得如此之重?8月中旬 , 采访人员踏访火箭军“常规导弹第一旅”野外演兵场 , 在聆听该旅一壶战备水“潮落又潮起”的故事中 , 追寻着答案 。
壁立千仞 , 夜染黛色 , 一辆导弹战车背负着“大国长剑”在蜿蜒山路上驰骋 。 车内 , 旅“导弹发射先锋连”中士张宁拧开随身携带的水壶 , 指着欲颠簸而出的清水 , 给采访人员讲述了一段往事——
数月前的一次战备拉动演练 , 该旅官兵接到命令后 , 迅即按照预案、携带装具奔赴指定地域集结 。 然而 , 就在旅机关清点兵力、检查战备装具时 , 张宁掂了掂别在腰间的水壶 , 心中暗呼不妙 。 原来 , 拉动警报骤然响起时 , 张宁正在装备库房挥汗如雨地维护导弹战车 , 随身携带的水已饮去大半 。
“水壶咋都没灌满 , 你这战备意识也太不强了!回头抓紧整改 。 ”整装回营 , 想起机关干部的严厉批评 , 张宁郁闷不已 , 对于当前的战备检查模式 , 他心中产生了3点疑惑:其一 , 不考虑水壶的实际使用 , 在检查中一味看重“水满”有没有意义?其二 , 试想 , 如果大家平时都在使用水壶 , 紧急拉动时会是清一色的“满壶水”吗?其三 , 真正出去行军打仗 , 官兵难道单靠一壶水走上战场吗?
对于张宁反映上来的心声 , 旅交班会上官兵各抒己见、各谈看法 。 一位发射营营长毫不避讳地说 , 有些官兵的水壶常年灌满水放在战备包里 , 只有在战备拉动时才会拿出来应付检查 , 更有甚者连水馊了都浑然不知;一名机关科长分析 , 如果水壶在官兵心中只是一个检查要素 , 而不是一种作战装具 , 水满与否、能饮与否都毫无意义 , 因为他们的“心中壶”根本没有灌入“战备水”……
如何不让“形式主义”束缚手脚?几经商议 , 该旅领导对于水壶的战备检查 , 研究出台了一项“潮落”规定:战备检查中 , 不再刻意要求壶中“滴水不少” , 但必须做到现场可饮;官兵在日常训练生活中 , 须养成用水壶饮水的习惯 , 真正把水壶用起来 。
“你猜猜 , 此规定一出 , 下一次的战备检查出现了啥场景?”采访中 , 本以为故事至此划上句号 , 没承想张宁却抛来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 。 “官兵的水壶应该深浅不一 , 因为都在用啊 。 ”“哈哈 , 只猜对了一半 。 ”张宁自豪地说 , 那一天检查 , 全旅绝大多数官兵的水壶确实如采访人员所料 , 但唯独“导弹发射先锋连”不一样——官兵所携带的 , 是清一色的满壶水!
为啥?原来 , 先锋连官兵在落实旅里规定的同时 , 又额外约法一章:官兵饮完水将水壶归位前 , 必须先把水接满 。 “看似是要求水满 , 实则是谋求战备意识的‘弓满弦’ 。 ”之后 , 该旅官兵的“一壶战备水”又迎来了一次“潮起”:这个“饮后水满”的约定 , 渐渐成为全旅官兵的行动自觉 。
一壶战备水 , 平时随时用、用后即灌满 , 诉说着一种怎样的战备观?如今 , 一壶战备水“潮落又潮起”的风波虽然远去 , 但循着战车在泥泞山路间留下的道道车辙 , 仰望着巍峨挺立的导弹 , 采访人员相信:该旅官兵追求胜战能力的脚步一刻未曾停歇 。 (实习采访人员邓东睿)
采访手记
“微澜”之中见涌流
邓东睿
“小荷才露尖尖角 , 早有蜻蜓立上头 。 ”一句脍炙人口的诗 , 折射出一种观察事物的方式——一荷看夏、一叶知秋 , 通过细微的迹象 , 预测整个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
水壶中的“微澜之水” , 倒映着练兵备战的“镜像” , 凝缩着铁马兵戈的“涌流” 。 其实谁都知道真正走上战场不可能单靠一壶水 , 也没谁在乎这一壶水是否真的灌满、真的可饮 。 我们渴望透过一壶水看到的 , 是一种枕戈待旦的战备状态 , 是一种“箭在弦上、引而待发” , 随时能够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的实战能力 。
值得注意的是 , 我们又常常陷入另一个误区:在当下实战化训练中 , 少数单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一个轮胎、一条代码的练兵备战上 , 而忽视了战略战术层面的研究 。
站在时间的跑道上观望潜在的对手 , 我们会发现:从当下到战争打响的那一刻 , 敌我准备战争的时间其实是一样的 。 既然如此 , 我们是不是该由大及小 , 多想想训练的瓶颈在哪儿、还有哪些不曾构想的战场情况 , 进一步开拓战斗力建设的“新视界” 。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