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弘仁与梅清的渊源交往看“新安派”与“宣城派”的风格异同(上)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从弘仁与梅清的渊源交往看“新安派”与“宣城派”的风格异同(上)

从弘仁与梅清的渊源交往看“新安派”与“宣城派”的风格异同(上)

汪立军

第567期

摘要:长期以来美术史论界对皖南诸画派的新安画派、黄山画派以及近三十年来提出的以宣城画派取代黄山画派的理解和使用十分混乱 , 本文试以新安画派和宣城画派的两位领军人物弘仁与梅清的交往 , 以及各自不同的家族渊源和生活背景为线索 , 阐述“新安派”与“宣城派”绘画艺术的的风格异同 , 从而为宣城画派的发展脉络和特征厘清了较为清晰而准确的定位 。

关键词:弘仁;梅清;交往;风格

明末清初是一个社会变动异常激烈的时代 。 清兵入关时为了稳定政权 , 颁行了一些安民措施 , 对稳定政局 , 争取中原地区汉族人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然而好景不长 , 两年后清政府政策突变 , 开始强制推行一些民族压迫政策 , 又重新加剧了民族矛盾和斗争 。 在这动荡激烈的时代中 , 许多志士仁人见大势已去再无力抗清 , 有的隐居避世不与清廷合作 , 有的布衣终老精研诗书 , 这些避世山林者 , 大多寄情书画 , 抒愤解忧 , 形成了清初遗民画家层出不穷的现象 , 并先后在各地出现了一些地方性画派 。

清初安徽南部地区以弘仁为首的新安派;以萧云从为首的姑熟画派 , 以梅清为首的宣城派;地缘相近 , 人缘相亲 , 使得画派之间的代表人物交往频繁 , 在艺术风格上也相互影响 , 相互促进 , 共同组成了清代山水画美术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 本文试从弘仁与梅清的渊源交往及社会背景谈 “新安派”和“宣城派”的风格异同以求方家教正 。

弘仁:遗民画家的典范

弘仁(1610-1664) , 俗名江韬 , 字六奇 , 号渐江 。 据《江氏宗谱》记载 , 江韬的祖父在他年幼时就携子孙迁往杭州了 , 而江韬少时留在歙县读书 , 后来又在杭州学习并考上秀才 , 青年时期 , 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 , 家道中落 , 其随母亲回到原籍歙县 , 拜汪无涯为师 。 江韬36岁时 , 清军大举进攻徽州 , 时明末名臣金声和学生江天一组织军队抗击清兵 , 战斗失败后 , 一部分抗清志士相继转入福建投奔唐王政权 。 顺治二年(1645年)十月 , 江韬同老师汪无涯去了福建继续参加抗清斗争 。 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 , 唐王朱肇键被清军杀死 , 为躲避清军杀害 , “入武夷山 , 居天游最胜处 , 不识盐味且一年”①大约一年以后 , 江韬同汪沐日、汪蛟、吴霖等人一起出了家 , 皈依古航道舟禅师 , 从此法名弘仁 , 又自取字无智 , 号渐江 。

顺治十三年(1656)弘仁回到了故乡歙县 , 在城郊披云峰下的太平兴国寺居住 , 后又结庵黄山莲花峰下隐居避世精研诗书画学 , 拒不与清廷合作 , 被后世誉为诗书画三绝的画僧 。 他过着清苦的僧侣生活 , 作为新安画派主将 , “家在黄山白岳之间” , 与黄山岩栖谷汲十余年 , 足迹踏遍了黄山36峰24溪 , 对黄山的胜景极为熟悉 。 他写《黄山真景》60幅 , 幅幅不同 , 构图皆出真景 。 其从弟江注 , 字允凝 , 自号“黄山长” , 也对黄山白岳诸峰时时游历图写 。 作有《黄山图册》50幅 , 有85人为其题咏 。 查士标、孙逸、程邃等新安大家 , 他们无一不写家山真景 , 体现了家乡山水对画家之助 , 也体现了画家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


从弘仁与梅清的渊源交往看“新安派”与“宣城派”的风格异同(上)

从弘仁与梅清的渊源交往看“新安派”与“宣城派”的风格异同(上)// //

抗清失败 , 壮志难酬 , 弘仁采取了一条“遁世”之路 , 以表示对明王朝的忠诚和对异族统治的反抗 , 由此 , 弘仁的思想是较为彻底的出世 , 是在理想破灭后跻身空门的痛苦 , 冷眼看世界的怨懑 , 并将这些一一倾注于寒峭的笔墨之中 。 在这一时期 , 山水画的深度与广度与“气节”‘人品’直接联系起来 , 这是别的时代难以比拟的特有现象 , 由于在当时社会特定的历史环境下 , 敬重遺民 , 因而喜爱遗民画被视为最高品格 , 特别是徽商的争相购藏 , 更抬高了遗民画的身价 , 竟至于“江南人家以有无遗民画定雅俗” 。 从而大大鼓舞了新安画家的创作热情 , 奠定了新安画派在艺术上的历史地位 , 形成了新安派山水画异军突起的时代 。

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 , 弘仁从新安出发前往庐山 , 因大雪封山滞留鄱阳 , 第二年登上了庐山 , 六月归来 , 因作画时受了风寒 , 回到歙县五明寺便病倒了 , 康熙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664年1月19日) , 一代大师弘仁圆寂 , 享年54岁 。 死后安葬在歙县西郊披云峰下 , 附近栽种梅树数十株 , 以了却他生前心愿 。

梅清:身在出世入世间

经过明清易代之乱后 , 在康熙年间宣城诞生了一位最有影响力的画家梅清 , 以画松、画黄山知名于世 , 纵横画坛近五十年之久 , 成为宣城画派的领军人物 。

梅清出于宣城梅氏中最为显赫的文峰梅氏 。 明末清初宣城画派中的梅氏画家都是出自这个家族 。 梅清生于明天启三年(1623)农历腊月二十四日 , 崇祯二年(1629年) , 梅清7岁 , 在宣城西北百余里的黄池旧第家塾中读书、学诗、习画、嬉戏 , 度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童年时光 。 梅清幼时就对绘画产生兴趣 , 曾对着山林树木自学绘画 。 但父亲管教甚严 , 不许他信手涂抹 。 督促其应童子试 , 梅清开始闭门苦读 , “攻苦无昼夜 , 久而不知其疲 , 同学与从者皆病 。 ”②

崇祯十一年(1638) , 16岁的梅清通过了童子试 , 成为一名秀才 。 这之前几年 , 他已随父亲由黄池回到城东旧第茶峡荡居住 。 在这里 , 与好友一同吟诗作画 , 晨夕酬答 , 间之尊酒 , 畅享快乐人生 。 这一时期 , 他曾向桐城人方文(字嵞山)学诗 。 同时 , 同乡前辈们如沈寿民、麻祖洲、颜庭生、施誉、吴梦华、唐允甲、昝石汀、俞绶等 , 也都乐于对梅清指点提拔 , 并“引为忘年之交” 。 族人之中有梅士玹、梅朗中、梅超中、梅磊、梅靓等 , 过从密切 。 梅清父亲梅振祚在这一时期去世 , 家业已然败落 。 在服丧的三年中 , 梅清一直多病 , 好在母亲张氏支撑着家庭 , 使梅清能苦攻书史 , 安心继续举子之业 。 明崇祯十五年(1642) , 梅清年满20岁 , 游扬州、金陵 。 也就在这一年 , 梅清从南京归来后 , 由城内迁移到城东三里的稼园 。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 , 甲申国变 , 明朝灭亡 。 梅清家族遭受了极大的打击 , 致使家道败落 。 于是 , 他屏迹稼园 , 窜身岩谷 , 长期过着穷甘独适的隐士生活 。 在这段移居农村的日子里 , 梅清专心治学、写诗作画 , 有时还亲手劳作 , 因而有机会接触农村生活 , 体验农民的苦乐 , 并感受到他们淳厚朴实的思想感情 。


从弘仁与梅清的渊源交往看“新安派”与“宣城派”的风格异同(上)

从弘仁与梅清的渊源交往看“新安派”与“宣城派”的风格异同(上)// //

顺治六年(1649) , 梅清又从稼园迁家至新田山中 。 新田在今宣城市区东南约70里处青龙山麓、鲁墨溪畔 , 是梅清夫人钱氏娘家的居地 , 亦与梅氏祖居地柏枧山不远 , 是个山水绝妙之胜处 。 在这里 , 梅清仍然过着隐居淡泊的生活 。 这段移居山林、吟诗作画的隐逸生活 , 并未能平息梅清内心对于前程的渴望、放弃对于功名的追求 , 他的诗句透露了他的忧伤与仿徨 。

顺治十一年(1654) , 梅清赴南京乡试 , 考中举人 。 这年秋天 , 他从新田移居城东刺史旧第 , 将平绿阁修建一新 , 移至宅第西侧 , 改名天延 。 此后 , 梅清在这里寓居长达30余年 。 也从此开始了3年一度南来北往的赶考之路 , 成为他终身难逃的沉重包袱 。 前后10余次考进士不第 , 从35岁一直到72岁 。 可以说终其一生 , 都在应试 。 这种出世入世 , 消极积极之间反复徘徊的心态 , 始终伴随着梅清一生 。

康熙二十九年(1672)冬 , 梅清第11次北上 , 遇雪阻路 , 不得渡河 。 康熙三十三年(1676)又北上 , 初夏归 。 这两次北上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是去应试 。 “南北趋尘”虽然艰辛 , 却得以饱览名山大川 , 开阔了视野 , 结交了友人 , 使其绘画艺术进入了新的高度 。


从弘仁与梅清的渊源交往看“新安派”与“宣城派”的风格异同(上)

从弘仁与梅清的渊源交往看“新安派”与“宣城派”的风格异同(上)// //

梅清中老年的游历 , 特别是一上泰山、两上黄山更是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 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 。 康熙九年(1670年)初夏 , 梅清第五次会试南归 , 途中登临东岳泰山 。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 , 梅清首度登上了皖南名山黄山和白岳 , 时年56岁 。 在盛夏之中攀山 , 同行者纷纷大呼 , 挥汗如雨 , 唯梅清觉得美景撩人 , 乃生平之快事 , 并作长诗〈黄山纪游诗一百韵〉详细地纪录了这次壮游 。

康熙二十五年(1686) , 64岁的梅清从城外居住了33年的天延阁搬回城内的茶峡草堂 , 自此梅清一直居住在这里 , 直到辞世 。 晚年的梅清 , 除了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以68岁高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登上黄山 , 以及几次北上应试外 , 很少再出去远足交游 。

1693年6月夏至前三日 , 71岁的梅清画有一幅自画像③ , 画中梅清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位纵情诗酒的山林高士 , 金钱鼠尾的发型为清初典型特征 , 但身着宽大的长袍又有明显的明代文士的遗风 , 他自嘲并题有一首诗句:自笑瞿山老面皮 , 可堪憔悴写鬓眉 。 生涯一醉曾何事 , 倒插梅花唱竹枝 。 可以说是他生不逢时 ,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郁郁不得志的真实写照 。

交往:曾访神仙五粒松

顺治九年(1652)弘仁从福建回到歙县 , 同年就去宣城和芜湖探师访友 , 并在宣城碧霞道院住了些时日 , 创作了《竹岸芦蒲图》 卷 。 《竹岸芦浦图卷》 , 纸本 , 墨笔 , 现藏日本泉屋博物馆 。 左上题:“乱篁丛苇满清流 , 记得江南白鹭洲 。 我向毫端寻往迹 , 闲心漠漠起沙鸥 。 壬辰九月望留宿碧霞道院 , 率笔图此 , 并题以志 。 渐江弘仁自记 。 ”壬辰即1652年 , 弘仁43岁 。 据《乾隆宣城县志》卷十《寺观》著录:“碧霞庵在城南杨柳铺 。 ”此时生长在宣城的梅清正当而立之年 , 因弘仁所到之处 , 文人雅士无不以谋得一见为荣 , 早年好"与天下人士交结"④的梅清也可能在碧霞道院会晤过弘仁 , 惜已无史可考 。

从1652年至1658年 , 渐江多次有宣城交游的足迹 , 顺治十四年(1657)腊月 , 弘仁到了宣城沚阜 , 画了《沚阜册》 。 此图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 沚阜即湾沚 , 原属宣城县 , 今为芜湖县治 。 他在沚阜住了很长时间 , 又画了《梅花书屋图》 。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上题:“度腊沚水 , 己亥元日 , …….弘仁 。 ”可知他在顺治十六年元日仍在沚阜 。

曾访神仙五粒松 , 涧泉流响白云封 。

林间萝茑交青蔓 , 水畔菖蒲开紫茸 。

煮石有方留秘诀 , 采芝何处觅行踪?

与君又是经年别 , 晚戏沧洲得再逢 。

这首《天延阁》七律诗是弘仁1658年在宣城天延阁会晤梅清所作 , 据《渐江大师事迹佚闻》记载 , 天延阁藏有由朱行坨题诗的《采芝图》 , 也许正是此时弘仁绘赠给梅清的 。


从弘仁与梅清的渊源交往看“新安派”与“宣城派”的风格异同(上)

从弘仁与梅清的渊源交往看“新安派”与“宣城派”的风格异同(上)// //

新安画派另一代表人物查士标⑤也与梅清交往颇深 。 他还在宣城参加以梅清、梅庚和施愚山等人为主组成的“诗盟” , 梅清曾在《病中怀白发老友》一诗中写道:

最爱扬州查二瞻 , 光浮银瓦不开帘 。

梅花书屋能遥写 , 好补钟山露一尖 。

1675年 , 弘仁从弟江注来到宣城并在此逗留两个多月 。 他曾与施闰章结伴游黄山 , 在宣城与地方文人多有酬唱 , 著有《宛陵诗》 。 他与寓居宣城的石涛更是一见如故 , 大有“相见即倾倒”的感受 。 在宣城期间 , 梅清也经常邀其到天延阁观赏家藏书画 , 江注也将自己所画黄山册页请梅清品题 。 此后不久的1678年夏 , 在新安友人的邀请下 , 梅清第一次登上了黄山 , 他踏遍黄山奇峰 , 黄山的瑰丽景色也激发了画家诗画的创作灵感 , 正如他自己所说:“余游黄山后 , 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 。 ”其后他又于1690年第二次登上黄山 , 促使了梅清从此与黄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 艺术风貌由原来的秀润变得越发雄奇豪放 , 章法奇特多姿 , 色墨变化多端 。 至此 , 梅清的绘画风格日益成熟 。 他曾冒险登上天都峰绝顶 , 并赋诗云:

十年幽梦系轩辕 , 身离层岩始识尊 。

天上云都供吐纳 , 江南山尽列儿孙 。

峰抽千仞全无土 , 路入重霄独有猿 。

谁道丹台灵火息 , 硃砂泉水至今温!

他晚年最常画的黄山题材就是"炼丹台" , 这曾是黄帝轩辕氏炼丹之处 , 至今灵火未息 。 梅清就在这灵火的余温下吐故纳新 , 终于炼成了“世人少见多为怪 , 绝技岂必昭群聋”⑥的通灵笔墨 , 并以他那清秀灵动、空蒙婉约的风格开画史上“宣城画派” , 引领一时风骚 。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 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