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爱新觉罗家族的盖碗茶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涨姿势︱爱新觉罗家族的盖碗茶

说起盖碗 , 您可能会想到清宫剧里王侯将相喝茶之物 , 想起《茶馆》中王利发苦心经营的事业 , 想着西北兰州等地的盖碗茶——三泡台 。 喝盖碗茶的风俗从何时开始?历代宫廷中用什么样的盖碗泡茶呢?

1

有盖之碗 , 即盖碗 , 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 。 陕西西安何家村1970年出土了两件鎏金银制盖碗 , 皆錾以团花装饰 , 显得富丽华贵 。 宋代 , 在刘松年绘《撵茶图》中 , 盖碗用以承装加工好了的茶 。 到了清朝 , 盖碗作为饮茶之器日渐流行 , 有托与否 , 皆可称为盖碗 。 但盖、碗、托三者结合使用则更为常见 。 盖碗既可作为一种器形 , 也是一种饮茶的模式 。 而这种模式的出现 , 皆因饮茶传统的更迭 。


涨姿势︱爱新觉罗家族的盖碗茶

涨姿势︱爱新觉罗家族的盖碗茶// //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青玉百寿字盖碗

唐代 , 中国茶文化形成 , 特别是在僧人、道士及文人间流行开来 。 彼时 , 人们常将盐、葱、姜、薄荷等与茶叶一起熬制 , 所饮之茶类似于今天的粥 。 故而当时茶具包括煮茶用具钹与交床、水具瓢与熟盂等等 , 皆与煮茶相关 。 时至宋朝 , 流行碾碎茶叶后冲喝 , 故而常用点茶的竹筅 , 以及利于冲茶粉的建盏 。

明代广泛使用散茶 , 并延续到清朝 。 当时的喝茶方式与现在相近 , 但常以茶隔水煮后饮用 。 此时喝茶 , 崇尚品茶自身之香 , 极少加入姜盐果仁一类 , 如明末清初文人王士祯(1634-1711)所言 , “茶取其清苦 , 若取其甘 , 何如啜蔗浆、枣汤之为愈也” 。 盖碗由此流行开来 , 进而材质多样 , 包括瓷、玉、翡翠等等 。 其下有托承接 , 取之不烫 , 其上覆盖 , 保温存香 , 又能荡开茶叶 , 且因茶中少果 , 无需担忧碗盖阻挡 。 盖碗以其极强的实用性制胜 。 以盖碗喝茶 , 优雅稳重 , 男女皆宜;上至君王 , 下至百姓 , 均可取一碗热茶品饮 , 上不失君威 , 下自得自在 。

随着使用的普及 , 盖碗也被赋予了更多哲学意味 。 有人将盖比作天 , 碗比作人 , 托比作地 , 盖碗寓意天地人和、天地人合一 。 故而盖碗也被称作“三才碗” 。 早自《周易》中 , 便有三才的概念 。 《周易·系辞下》中提到:“易之为书也 , 广大悉备 , 有天道焉 , 有人道焉 , 有地道焉”;《周易·说卦》曰 ,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 兼三才而两之 , 故《易》六画而成卦 。 ”周易之卦象以三爻为单位 , 排列组合间 , 表征着世间万事万物的规律 。 小小盖碗亦可分为三部分 , 天盖于上 , 地承于下 , 少一则略欠完满 。 三者结合 , 天地人合一 , 用之亦可体味千百年来华夏民族对世界的阐述 。


涨姿势︱爱新觉罗家族的盖碗茶

涨姿势︱爱新觉罗家族的盖碗茶// //

清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五彩四季花盖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 , 饮茶是宫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自皇帝至皇子、福晋 , 每日皆有定量茶叶供给 , 如皇帝每日配茶叶75包(每包二两)等 。 由于皇帝不与众臣平起平坐 , 清廷中流行一壶配一杯的饮茶方式 , 各自独饮 。 常见紫砂壶或瓷壶配瓷杯 , 下置瓷制或银制托盘 。 盖碗最便于一个人喝茶 , 故也广泛流行 。 成书于乾隆时期的《国朝宫史》载 , 上至皇太后 , 下至皇子侧室福晋 , 配有“金茶瓯盖”、“银茶瓯盖”、“锡茶碗盖”不等 。

除了每日喝茶 , 在清代的庆典活动中 , 大多有赐茶的环节 , 以示上下同庆、祥和安泰 。 比如 ,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 逢康熙帝庆六十大寿 , 举行“千叟宴”庆祝 。 宴后 , 康熙帝赏赐了部分御茶及茶具 。 乾隆皇帝所设之重华宫茶宴 , 于正月内择内廷文学侍从 , 品茶、赋诗 , 后限入宴者十八人 。 因便于拿取 , 茶宴上帝王赐茶也多用盖碗 。

盖碗也是臣子们进贡的常见品类之一 。 乾隆五十九年的贡品中就有碧玉盖碗一对(朱珪七月二十一日进) , 碧玉盖碗成对(长麟十二月初四日进) 。 广东海关还因进承的玻璃盖碗不合圣意而被批评:乾隆二十一年七月 , 对粤海关降旨 , “所进玻璃手镜……玻璃盖碗 , 嗣后不必再进 。 其驳回玻璃盖碗不准开销 。 钦此 。 ”


涨姿势︱爱新觉罗家族的盖碗茶

涨姿势︱爱新觉罗家族的盖碗茶// //

清道光 粉彩寻梅图盖碗一对 《中国古代茶具展》

2?

清代各朝的盖碗因帝王的喜好、国力的盛衰而各具特色 。 早在康熙皇帝之时 , 盖碗就已是重要茶器之一 , 既有盖扣于碗内者 , 也有天盖地式 。 康熙朝较为独特的盖碗为宜兴紫砂胎珐琅彩四季花卉盖碗 , 已知台北故宫博物院共藏十一件 , 八件曾收藏于北京故宫端凝殿左右殿内 , 另两件曾藏故宫清堂子 , 可与清宫陈设档一一对应 。 另有一件或因损伤 , 在道光十五年之前 , 于盖顶加饰铜镀金宝珠形纽 , 并将圈足磨去 。 这些盖碗的纹饰及造型皆相同 , 外壁饰牡丹、月季、茶花、菊花等四季折枝花卉 , 碗心及盖内饰月季及莲花一朵 , 碗底以黄料彩书“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 外加双框 , 如藏家之印 。

珐琅彩为清代最为著名的瓷器品类之一 。 珐琅彩 , 即原创于欧洲的釉彩 , 色彩丰富明艳 。 因深得上意 , 珐琅彩瓷皆在清宫“珐琅作”中完成彩料绘画的工序 , 由欧洲艺匠指导 , 皇帝本人亲自过问 。 因借用西洋釉彩 , 最早仅有外国传教士胜任此工 , 且工艺复杂 , 烧成极为难得 。 自康熙朝晚期开始烧制 , 乾隆朝达到鼎盛 。 康熙朝现存的珐琅彩瓷器约有五十件 。 现已知的康熙朝宜兴胎画珐琅器约二十件 , 多为茶器 , 除了盖碗 , 还有茶壶、茶碗 。 其中一件于咸丰朝赏给皇后御用 。 可见 , 茶器在康熙朝瓷器中享有较高的地位 , 而这十一件盖碗无疑是康熙朝盖碗中的明星 。 紫砂胎上 , 四季花卉盛放至永恒 , 每一枝花中都有四季的丰满、一生的热放 , 也昭示这个冉冉升起的王朝即将进入腾飞的时刻 。


涨姿势︱爱新觉罗家族的盖碗茶

涨姿势︱爱新觉罗家族的盖碗茶// //

清光绪 皇帝墨彩花蝶纹盖碗

雍正朝虽只有短短十三年 , 但瓷器的制作达到了巅峰 , 精细雅致之极 。 在雍正时的清宫档案中时常也能看到制作盖碗 , 或为盖碗配座匣的旨意 。 如养心殿“匣作”载 , 雍正二年十一月 , “总管太监刘忠交磁胎烧金珐琅有靶盖碗六件配匣”;养心殿“木作”载 , 雍正二年十二月 , “怡亲王交磁胎烧金珐琅有靶盖碗六件” 。 雍正六年 , “据圆名园来帖内称:正月二十六日 , 太监王太平交来大号磁茶圆一百八十件……大号磁酒圆六十件……大号磁盖碗八十九件 , 俱系黑子挂釉 , 外无挂釉色 。 传旨:著交海望选好的漆做” 。 雍正初年 , 海望任内务府主事 。 雍正六年时 , 他已升迁为郎中 。 将盖碗等茶器酒器交予海望 , 并挑选好漆制作 , 足见皇帝对这些器皿之用心 。

时至乾隆 , 盖碗更加盛行 。 连朝鲜使臣对中国的出访记录中 , 都提到乾隆皇帝喝茶用的盖碗 。 在徐浩修所著《燕行纪》中提到 , 清高宗“每日朝膳后 , 太监以白玉茶钟 , 盛香茶 , 覆以金盖 , 承以琥珀盘 , 擎进御前” 。 白玉茶盅配金盖、琥珀盘 , 可说是盖碗的豪华阵营 。 这种讲究的喝茶方式 , 是乾隆爷每日必用 , 还是在朝鲜使臣前有意炫耀 , 不得而知 。

清宫档案载 , 乾隆三年六月 , “传旨:交与烧造瓷器处唐英 , 将洋彩百禄双耳尊一件并青花白地盖碗一件 , 此二件照样焼造 , 不要耳子” 。 宫廷画师郎世宁恰在乾隆三年(1738年)画了一幅《岁朝图》 , 展现乾隆皇帝与皇子们庆贺朝岁之景 。 其中绘全套茶器 , 包括一件青花盖碗 , 置于宜兴茶壶及茶叶罐旁边 。 另有一幅《弘历中秋赏月行乐图》 , 同为郎世宁所绘 , 画中弘历身旁的斑竹茶具上 , 也有一件青花盖碗 , 置于宜兴茶壶及茶杯之侧 , 当为茶具无疑 。 可见 , 此为乾隆皇帝常用之物 。

乾隆皇帝对饮茶的热爱 , 远超清代各朝君主 。 清初虽重盖碗 , 但只有乾隆时期 , 皇帝钦点御制诗作为盖碗的装饰纹样 。 乾隆十一年(1746年) , 乾隆皇帝秋巡五台山 , 回程途经定兴遇雪 , 于毡庐中以雪水煮三清茶 , 并赋诗一首 , 名曰《三清茶》:

梅花色不妖 , 佛手香且洁 。

松实味芳腴 , 三品殊清绝 。

烹以折脚铛 , 沃之承筐雪 。

火候辨鱼蟹 , 鼎烟迭生灭 。

越瓯泼仙乳 , 毡庐适禅悦 。

五蕴净大半 , 可悟不可说 。

馥馥兜罗递 , 活活云浆澈 。

偓佺遗可餐 , 林逋赏时别 。

懒举赵州案 , 颇笑玉川谲 。

寒宵听行漏 , 古月看悬玦 。

软饱趁几余 , 敲吟兴无竭 。


涨姿势︱爱新觉罗家族的盖碗茶

涨姿势︱爱新觉罗家族的盖碗茶// //

清乾隆 三清茶碗 四件

诗中详载三清茶之特色与烹茶的过程 , 只字不提旅途之苦 , 但见饮茶之惬意与清逸 , 禅意十足 。 三清茶 , 以梅花、松实及佛手 , 泡龙井茶而得名 。 乾隆皇帝酷爱此茶 , 于是下令作三清茶壶及茶碗 , 其上书其《三清茶》诗 , 并绘梅花、松树及佛手纹样 。 三清茶碗有青花、矾红彩两种 , 亦有红漆描黑彩、剔红及玉制等 , 可见其钟情 。 相似茶器还有一种荷露烹茶诗茶碗 , 上写《荷露烹茶》诗 , 用以盛放以荷叶露珠水所泡之茶 。 于夏日饮茶 , 别有一番清凉清心 , 超逸脱俗 。

嘉庆初期 , 仍做三清茶碗 , 但仅是仿乾隆时期制品 , 极少创新;道光皇帝节俭 , 在瓷器烧造方面要求颇少 , 但仍有署“慎德堂款”的盖碗精品出现;咸丰在位时间仅11年 , 且时局动荡 。 但盖碗的使用依旧流行 。


涨姿势︱爱新觉罗家族的盖碗茶

涨姿势︱爱新觉罗家族的盖碗茶// //

清嘉庆 矾红三清茶盖碗-《中国古代茶具展》

清同治、光绪时期 , 盖碗仍旧是官窑瓷器的常见品种 。 同治七年(1868年) , 为同治大婚专烧了一批瓷器 , 多为明黄釉色为地 , 上绘各种吉祥纹样 , 包括喜鹊登梅、五福捧寿等等 , 明艳华美 。 清宫藏同治大婚瓷器小样上 , 常能见到“盖碗二十件”或“盖碗廿件”的字样 , 每每与茶盅、大茶盅及茶缸的件数相同 , 似为此时惯例 。 有时 , 盖碗论“对”制作 , 如“粉地五彩八吉祥盖碗样”上 , 写“照此样……盖碗十对” 。 系以“对”为计量单位 , 还是这种盖碗纹样上确为两两相对 , 未见分辨 , 有待考证 。


涨姿势︱爱新觉罗家族的盖碗茶

涨姿势︱爱新觉罗家族的盖碗茶// //

清同治 黄地粉彩白蝶纹盖碗 故宫博物院藏

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 , 清廷下令生产了一批带有“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及“永庆长春”款识的瓷器 , 统称“大雅斋款瓷器” 。 据考证 , 此系列瓷器专供圆明园天地一家春中的大雅斋 , 为慈禧太后专用餐具及陈设瓷 , 共计做了4922件 。 这些瓷器分别于光绪元年(1875年)及光绪二年(1876年)烧成运京 。 在这些大雅斋瓷器的画样上 , 出现盖碗之处 , 数量均调整至40件 , 比同治大婚所用量有所提高 。 要求烧造茶碗的数量也改为40 。 相较而言 , 其他一些碗类数量则有所下降 。 是慈禧对盖碗、茶碗等茶具偏爱有加 , 还是减量烧造的类别在清宫存量较多 , 尚不可知 。


涨姿势︱爱新觉罗家族的盖碗茶

涨姿势︱爱新觉罗家族的盖碗茶// //

牡丹芙蓉花鱼缸图样 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中有一“大雅斋”匾额 , 为咸丰帝于咸丰五年所写 , 并赐予懿嫔 , 即后来的慈禧太后 。 据载 , “光绪中叶以后 , 慈禧忽怡情翰墨 , 学绘花卉 , 又作擘窠大字” , 光绪翰林吴士鉴有诗云“大雅斋中写折枝” , 可见她绘画写字的地点或许就是大雅斋 。 这种对绘画书法的喜爱 , 早已延续到瓷器的制作中 。 大雅斋款瓷器画工虽不比雍正乾隆时期 , 但色彩丰富明艳 , 大黄、大绿、大红、藕荷等色为常见底色 , 别具特色 , 大俗大雅 , “大雅斋”之名名副其实 。 但与清初瓷器相较 , 画工略显粗犷 。 盖碗器型虽不大 , 其上也有大雅斋及天地一家春的矾红款 , 乃慈禧太后订烧之茶具也 。

小小盖碗因极为实用 , 曾是清廷帝王的宠儿 , 是平日品茶及茶宴的佳器 。 自盖碗 , 可见传统哲思 , 可见茶器的兴衰与饮茶习惯的更迭紧密相连 , 也可见帝王趣味的变化及国运的起伏 。 不经意间 , 小小盖碗里包含着的“天地人合一”之哲思也随着缕缕茶香而散漫开来 , 让人品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