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吃透勤与苦才能到高峰
【最美奋斗者】
开栏的话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 。 近日 , 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 , 经过推荐报送、群众投票等环节产生了300名建议人选 。 目前 , 活动已进入公示阶段 。
时间见证了奋斗者永不停歇的脚步 。 不同年代、不同行业的“最美奋斗者”故事 , 既是亿万中华儿女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鲜活缩影 , 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壮美画卷 。 本报今日起开设《最美奋斗者》栏目 , 与读者一起 , 倾听他们的故事 。
“谁说女子不如男!”这句著名的豫剧唱词伴随着常派唱腔的韵味 , 成为了穿越时空的时代符号 , 让人难忘以豫剧《花木兰》家喻户晓的一代宗师、豫剧大师常香玉 。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 , 1923年9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巩义县南河渡镇董沟村一个贫寒家庭 。 9岁那年 , 为了逃脱成为童养媳 , 不得不随义父姓 , 改姓换名常香玉 , 随父亲张茂堂学习豫西曲调 。
信奉“戏是苦虫 , 非打不成”的父亲对常香玉极其严厉 , 甚至还专门编了一条鞭来督促她练功 。 艰苦的磨炼 , 让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常香玉脱颖而出 , 10岁就登台演出 , 凭着练就的一副“金嗓子” , 13岁时得到“文武全才之伶童”的美誉 , 在开封崭露头角 。
虽然她渐渐唱红 , 但生活并不安定 , 时常遭到来自各种旧势力的压迫和欺侮——戏场多次被地痞恶霸捣乱 , 戏台也多次被军阀用手榴弹炸毁 。 旧社会的磨难中 , 常香玉为了更好地活下去 , 不得不到处漂泊演出 。
解放初期 , 常香玉有一次在甘肃酒泉演出时 , 解放军宁愿风餐露宿 , 也不打扰老百姓的情景在她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后来的事情更是令人感动:解放军战士看戏不光自觉买票 , 规规矩矩看戏 , 散场后还主动帮剧社搬道具、提戏箱 。 过去咱哪里见过这样的军队!
“新中国成立后 , 国泰民安 , 社会稳定 , 我们也有了安定的个人生活、社会地位 , 在这样的好环境下 , 我们在艺术上也有了新的飞跃!”常香玉生前曾多次这样感慨 。
1951年 , 常香玉和丈夫经过千辛万苦成功改编了豫剧《花木兰》 , 开始在各地巡回演出 。 听到抗美援朝前线传来的一条消息后 , 总想着为志愿军战士做点什么的常香玉产生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想法 。 当时 , 香玉剧社总共才有59人 , 倾其所有捐一挺机枪都困难 。 说干就干!常香玉立即率“香玉剧社”开始了历时半年、行程万里的马拉松式义演 。 她们东奔西走 , 北上南下 , 足迹踏遍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广东、山东等6省7市 , 先后演出180余场次 , 场场爆满 , 每到一地演出 , 就掀起一阵保家卫国的爱国捐献热潮 。 最后 , 义演筹集来的15.2亿人民币(旧币) , 交给了当时的“抗美援朝总会” , 并委托他们代买一架战斗机 , 献给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们 。 如今 , 这架“香玉号”战斗机展出在北京航空博物馆 。
在“戏比天大”的艺术实践中 , 常香玉勇于创新、借鉴 , 不仅将豫东、豫西、祥符、沙河、高调等五大豫剧声腔派系熔于一炉 , 而且广泛采撷了河南曲剧、越调、京剧、昆剧、河北梆子及河南坠子等剧种和曲艺的声腔技巧 , 形成了独具风采的常派艺术 。 她先后在《花木兰》《白蛇传》《拷红》《破洪州》《五世请缨》及《朝阳沟》等剧中 , 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感人的艺术形象 ,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吃透勤与苦 , 才能到高峰” , 2004年6月1日 , 豫剧界的一代宗师常香玉病逝 , 享年81岁 。 生前她曾获得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 , 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 2004年7月 , 国务院决定追授常香玉“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 (崔志坚 王胜昔)
作者:崔志坚 王胜昔
- 金寨人的楷模:洪学智勤俭度日“严”励后人
- 【清漳菁萃】第13期丨勤政爱民的州官——姜谅
- 他是国军勤务兵,在监狱中救了一名被俘红军,后升至红军副团长
- 野外最强“辅助”,盘点野外驻训的“后勤八大员”
- 浙江台州“烈士营长”陈士勤:用余生守护战友
- 他14岁加入红军,当勤务兵时竟“训斥”过徐向前,后授衔少将
- 秦国在战国时期频频对外征战,其后勤能力到底有多强?
- 从克勤郡王府到香山慈幼院
- 著名政治家苏绰,勤劳政事兢兢业业,为国作出极大贡献
- 杨广,一个勤奋的皇帝,是如何被表弟李渊推下神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