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德国“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德国“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德国“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

时代发展呼唤工匠 , 社会进步需要工匠 。 从2016年开始 , 上海市总工会实施上海工匠培养选树千人计划 , 3年间已选树了280名“上海工匠” , 在社会上掀起了争当工匠、学习工匠的高潮 。

说到“工匠精神” , 许多人还会想到以制造业闻名的德国 。 不过 , 德国“工匠精神”并非天然自生、一蹴而就的 , 而是有着较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曲折经历 。 这种德国制造业与职业教育联结共生而造就的技术工人精神品格 , 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德国制造”曾经并不光彩

与英法等于18世纪60年代开启工业革命的先驱国家不同 , 德国作为欧洲内陆国家 , 开启工业革命时间较晚 。 由于缺乏先天技术积累与人才积累 , 德国最初在制造业上乏善可陈 , 只能采取偷师、模仿英法制造业的方式 。 更严重的是 , 德国工业界出现了严重违背工业道德与商业道德的现象 , 通过剽窃、伪造商标等方式 , 将德国制造的产品贴上“英国制造”的标签 。 如当时英国谢菲尔德公司生产的剪刀和刀具是用铸钢打造 , 经久耐用 , 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 , 而德国林根城的刀具剪子制造商用铸铁打造成成品后冒用其品牌销往英国 。 这些行径给德国制造业造成了极坏的国际影响 , 使得德国产品在当时成了廉价、劣质、低附加值的代号 。 1887年 , 英国在修改《商标法》条款时 , 带有侮辱性地规定 , 所有德国进口商品必须标明“德国制造” , 目的就是曝光其产品来源 , 引导消费者抵制“德国制造” 。 英国的这一举动对于德国工商界触动很大 , 加速了其反思的进程 。

为了改变世界各国对“德国制造”的固有印象 , 塑造本国的工业品牌 , 德国从1887年开始全面觉醒改革 。 其实 , 早在1876年 , 在美国费城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博览会上 , 德国机械工程学家弗朗茨·勒洛就批评德国产品质量粗劣、假冒伪劣 。 作为权威人物 , 他的言论在德国引起了震动 。 加之1887年以来受到外来歧视性条款的刺激 , 大多数德国企业家已经充分意识到质量对于产品的重要性 。 多数企业开始将“用质量竞争”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 提出了“占领全球市场靠的是质量而不是廉价”的口号 , 严把产品的质量关 。 德国政府也明确表明了姿态 , 要齐心协力改变德国制造的现状 。

随后 , 德国人潜心于提高质量10年 , 国家制造业产品的质量有了明显改观 。 在某些领域 , 德国制造甚至超越了英国制造的产品竞争力 。 英国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对外贸易大臣约瑟夫·张伯伦在一份经济报告中罗列了十多种德国制造的物美价廉的产品 , 涵盖服装、金属制品、玻璃器皿、化工产品等类别 。 再后来 , 德国的一些制造业品牌如西门子、克虏伯、蒂森、拜耳等均有了一定的国际知名度 。

中小企业“工匠”发力

在一雪耻辱之后 , 德国并未停滞不前 , 而是继续沿着既定的质量之路与工匠之路前行 , 不仅集世界各国之所长 , 而且更加潜心于制定一系列制度、政策,为企业增强产品质量大开方便之门 。 德国作为当时的“世界科学家中心” , 有着强大的科学研究能力 , 一大批顶尖科学家汇聚于此 。 但是 , 当时德国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并不紧密 , 使得科学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 从19世纪90年代初开始 , 德国开始学习美国 , 提出了“理实结合”思想 , 促进应用科学研究 , 充分注重科学成果向生产产品的转化 。 由于德国强大的科研能力 , 在将理论与实践的通道打开之后的半个世纪内 , 德国实现了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工程师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三体合一 , 不仅引领了世界“内燃机和电气化革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 而且将科学与技术充分结合创造了享誉世界的系列品牌 , 提升了德国产品的世界竞争力 , 打开了世界市场 。

这一成就的背后 , 有着“德国工匠”的巨大贡献 。 德国制造业的主流是中小企业 , 约占到德国经济贡献率的99.6% , 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2% , 而这些中小企业往往以家族企业居多 , 虽从业人员少 , 但都潜心于某一产品的制造 , 这些产品都有着极高的科技含量和单位产值 。 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 确保其产品的质量 , 1878年、1897年、1908年 , 德国三次修订关于手工业法律的修正案 , 在法律上赋予手工业者一定的特权 , 通过建立限制竞争的法律条款 , 使手工业者专注于产品质量的钻研与攻关 , 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

经过蜕变之后 , 以质取胜、讲究品牌效应逐渐成为德国工商业界的共识 , 政府亦持续性地在法律、制度、职业教育等领域出台政策予以保障 , 而工匠精神也逐渐成为德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成为渗入民众制造业所要遵循、内化、践行的基因 。

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到了今天 , 由于培养一名优秀工匠所需要的时间相当长 , 即使是在德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 , 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

肯宁家是全球最高水准的老时钟机械机芯的制造商 。 在肯宁家 , 一般新进厂的学徒工需经过8年-10年的培训才能出师 , 要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装配机芯的高级技师耗时更长 。 当然 , 成为高级技师后优渥的工资也是其他行业、其他工种望尘莫及的 。 有资料显示 , 高级技师一般时薪资能达到25欧元-30欧元 , 如果按照一天8小时工作时间计算 , 日薪能达到约1500元人民币 。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 现在的德国青年人大都愿意读大学 , 愿意成为一名工匠的人越来越少 。 钟表行业招募学员 , 只能到相对贫穷和欠发达的地区 , 例如黑森林地区 。 “当地有一个钟表学校 , 5年前只招到了3名学员 , 去年突飞猛进 , 总共招到10名学员 。 ”该负责人表示 。

为了能够让学员尽快上手 , 这类钟表学校几乎和厂方联手办学 , 加快学员成才的时间 。 学员一般最初进厂有3年的学徒工时间 , 而这3年时间基本就是每周一半在学校读书 , 一半在工厂实习 。

当然 , 随着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全社会的尊重 , 制造业还是能吸引一部分年轻人留下来传承工匠精神 。

(吴越 综合自《劳动报》、环球网、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