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挖“红色甲工”办学史30年 他著近百万字研究书稿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重挖“红色甲工”办学史30年 他著近百万字研究书稿


重挖“红色甲工”办学史30年 他著近百万字研究书稿

重挖“红色甲工”办学史30年 他著近百万字研究书稿// //

陈国坚

文/图 金羊网采访人员 张璐瑶 通讯员 华轩

“那本‘华工字典’永远合上了!”10月9日凌晨 , 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原馆长陈国坚因病救治无效去世 , 享年72岁 。 直到去世前一天 , 他仍笔耕不辍 , 伏案工作 。

从1965年进入华南工学院造纸专业学习开始 , 陈国坚就与华园结下缘分 , 从此在这里扎根半个多世纪 , 1989年开始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校史 , 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华工字典” 。

不忘初心 , 牢记使命 。 30年来 , 他从卷帙浩繁的故纸堆中寻找华工历史文化之魂 , 重新挖掘了“红色甲工”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 , 留下两大本、近百万字的《广东工业专科学校校史考》的研究书稿 。

“考古”30年 , 他是最熟悉华工的“活字典”

1965年 , 陈国坚考入华南工学院造纸专业学习 , 毕业后留校 , 先后担任造纸专业教师、化机系党总支副书记、图书馆馆长、校档案馆馆长等职务 。

他是最熟悉华工的教师 。 “久办之校 , 焉无丰史?”1989年 , 时任华工图书馆副馆长的陈国坚决定开始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校史 , 从此开始了“考古”之路 。 从泛黄的报纸、档案、老照片中收集、梳理、挖掘华工人的精神根基……这一研究 , 就是整整30年 。

“他随身揣着一个小笔记本 , 看到感兴趣的知识点 , 就会立马记下来 。 ”陈国坚的同事官家伦说 。

“手上有档 , 用时不慌 。 ”这是陈国坚经常“唠叨”的一句话 。 同事朱丽梅回忆 , 陈馆长一听说哪里有归档价值的材料 , 便立即骑上他那辆1976年购买的28式永久自行车飞驰到现场“寻宝” 。 每每有人问起华工的校史故事 , 陈馆长总能信手拈来 , 如同“活字典” , 连书本哪一页都记得一清二楚 。

为了搜集华工校史痕迹 , 周末 , 陈国坚还常到广州二手市场旧书报刊摊寻宝 , 几乎走遍了广州各大图书馆、档案馆 。 有一次在南京发现了一批宝贵资料 , 他连续40天奔走在当地图书馆和档案馆之间 , 连春节都没回家 。 《羊城晚报》等书报刊登有关华工的新闻 , 他都会一一剪贴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剪报册上 , 并详细备注 。 这样的剪报册已有几十本 。 退休后 , 陈国坚返聘至高教所 , 仍负责校史研究 。 “他几乎天天都在办公室 , 他把办公室当作了自己的家 , 爱档如命 , 爱馆如家 。 ”同事袁建说 。

翻阅70年档案 , 重新挖掘“红色甲工”办学史

在故纸堆里爬梳洗剔 , 努力靠近历史真实内核 , 研究中 , 陈国坚发现 , 广东工业专科学校作为华南理工办学史上的四个基本源头之一 。 这段历史 , 许多人甚至华工师生都不甚了解 , 当时的资料只有不足百字的记载 。

为了追寻这段几乎“被人遗忘的历史” , 陈国坚系统查阅了1949年以来的多份报刊以及6万多份党政历史档案 。

经过他的挖掘 , 人们才知道 , 广东工业专科学校及其前身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 , 因对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 尤为引人瞩目 , 世称“红色甲工” , 是民主科学思想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 当时青年师生中涌现出一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 , 如杨匏安、阮啸仙、周文雍、刘尔崧、周其鉴等 , 每个人都有着追寻理想、投身时代风云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

这段红色历史 , 最终被陈国坚呈现在近百万字的《广东工业专科学校校史考》的书稿中 。 2019年9月6日下午 , 为庆祝陈国坚72岁的生日及第35个教师节 , 同事们相约看望陈馆长 。 他兴奋地给同事们看即将送校核的《广东工业专科学校校史考》书稿 , 两大本、近百万字书稿 , 密密麻麻的资料目录 , 凝聚了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的校史研究成果 , 也凝聚了陈国坚的心血 。 一个月后 , 他却突然离世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就在去世前一天 , 他还在伏案工作 , 这本书稿也成为他的绝笔 。

编辑:宝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