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沉迷打铁也没能幸免于难的嵇康如何看待养生?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那个沉迷打铁也没能幸免于难的嵇康如何看待养生?
那个沉迷打铁也没能幸免于难的嵇康如何看待养生?// //
那个沉迷打铁也没能幸免于难的嵇康如何看待养生?// //
嵇康 , 字叔夜 , 一般与阮籍一道被视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 《晋书》和《世说新语》对其都不吝赞美之词 , “美词气 , 有凤仪 , 而土木形骸 , 不自藻饰……”“萧萧肃肃 , 爽朗清举” 。 因为娶了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 以及狂放不羁的性格 , 而不见容于司马氏政权 , 他隐居不仕 , 屡拒为官 。
他的狷介在《与山巨源绝交书》可见一斑 , 其中列数了自己为人疏懒、常不洗头、违背礼法等不适合当官的缘由 。 他酷爱的运动也很硬核 , 常在大树下打铁自给 , 不仅仅是为了自我实现 , 更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方式 , 然而即便如此 , 还是不可避免地得罪了权贵钟会 , 并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 。
有意思的是 , 嵇康不仅将儿子嵇绍托付给山巨源 , 还在《家诫》中劝告他服从上司、妥善处理政事等 。 并且 , 在嵇康若干个核心论题中 , 养生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 , 那么未能全身远害的嵇康有着怎样的创见呢?今天就一道看看嵇康有名的《养生论》 。
那个沉迷打铁也没能幸免于难的嵇康如何看待养生?// //
嵇绍舍身保卫晋惠帝
01
神仙之有无
《养生论》是从一个看似不经问题的出发的 。 嵇康关注的似乎仅仅是获得千岁之寿的可能 。 对于一个以自然之理为根本判准的思想者 , 嵇康对神仙之有无的态度不免令人费解:
夫神仙虽不目见 , 然记籍所载 , 前史所传 , 较而论之 , 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 , 禀之自然 , 非积学所能致也 。
那个沉迷打铁也没能幸免于难的嵇康如何看待养生?// //
然而如果我们真地试图去反驳他 , 像向秀那样 , 将会发现我们也并无充足的理据 。 对于向秀的质疑:“又云:导养得理 , 以尽性命 , 上获千余岁 , 下可数百年 。 未尽善也 。 若信可然 , 当有得者 。 此人何在 , 目未之见 , ”
嵇康给出的回应竟然是无可辩驳的:“又责千岁以来 , 目未之见 , 谓无其人 。 即问谈者 , 见千岁人 , 何以别之?欲校之以形 , 则与人不异;欲验之以年 , 则朝菌无以知晦朔 , 蜉蝣无以识灵龟 。 然则千岁虽在巿朝 , 固非小年之所辨矣 。 ”
以经验来考察事情之有无 , 根本没有想象中的说服力 。 因为经验的局限性是人所共知的 。 嵇康对于神仙之有无的信念 , 貌似不经 , 但从无法证伪的角度看 , 竟是无从辨驳的 。
在那样一个崇尚论辩的时代 , 嵇康能得到时人的推戴 , 决非偶然 。 反观我们今天种种貌似科学的认识 , 反而是没有经过真正理性的检验的 。 当然 ,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接受嵇康关于神仙之有无的信念 。 对于经验上无法证伪的东西 , 只能在根本的义理上予以驳正 。 这正是两宋道学最可贵的地方 。
02
合道理的生活
如果《养生论》讨论的仅仅是如何“上获千余岁 , 下可数百年”的问题 , 那么 , 嵇康的思想就真地是无足观的了 。 事实上 , 在《养生论》的结尾 , 养生的问题已经转变为合道理的生活方式的问题了:
善养生者则不然矣 。 清虚静泰 , 少私寡欲 。 知名位之伤德 , 故忽而不营 , 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 , 故弃而弗顾 , 非贪而后抑也 。 外物以累心不存 , 神气以醇白独著 , 旷然无忧患 , 寂然无思虑 。 又守之以一 , 养之以和 , 和理日济 , 同乎大顺 。 然后蒸以灵芝 , 润以醴泉 , 晞以朝阳 , 绥以五絃 , 无为自得 , 体妙心玄 , 忘欢而后乐足 , 遗生而后身存 。 若此以往 , 庶可与羡门比寿 , 王乔争年 , 何为其无有哉!
那个沉迷打铁也没能幸免于难的嵇康如何看待养生?// //
养生的重点其实不在于寿命的短长 , 而在于能否得性命之全 。 名位与厚位是人的自主和自足的束缚 , 所以应超然其外 。 “忘欢而后乐足 , 遗生而后身存”才是《养生论》的宗旨 , 其中已经暗涵了对向秀的驳难的回答 。
向秀的《难养生论》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了驳难:其一 , 人的自然寿命有限 , 除特受异气之人 , 大体不过百年 , 不会因养生之巧拙为长短;其二 , “绝五谷 , 去滋味 , 【窒】情欲 , 抑富贵” , 违背了人的“天理自然” 。 这样“悖情失性”、“不本天理”的养生之道 , “长生且犹无欢” , 何况根本就没有长生的功效呢?
对于前者 , 嵇康的回应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 其他物类当中 , 有寿命远长于寻常者 , 如“火蚕十八日 , 寒蚕三十【余日】” , 不应该认为惟独人不可以获久长之寿;第二 , 不能以未见千岁之人 , 就以为世间无有 。 因为千岁之人在人群中是无法辨识的;第三 , 寻常之人“驰骤于世教之内 , 争巧于荣辱之间” , 害生伤性 , 故大都未能全其性命而短夭;第四 , 少数欲宝性养生之人 , 又往往偏守一面 , 未能兼顾全体 。 这方面的回应 , 只是针对向秀的辩难 , 对《养生论》相关论旨的重申:“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 , 而求者以不专丧业 , 偏恃者以不兼无功 , 追术者以小道自溺 。 ”
那个沉迷打铁也没能幸免于难的嵇康如何看待养生?// //
嵇康对向秀真正严正的反驳是人生观上的 。 针对向秀“且夫嗜欲 , 好荣恶辱 , 好逸恶劳 , 皆生于自然”的主张 , 嵇康说:
夫嗜欲虽出于人 , 而非道之正 。 犹木之有蝎 , 虽木之所生 , 而非木之宜也 。 故蝎盛则木朽 , 欲胜则身枯 。 然则欲与生不并久 , 名与身不俱存 , 略可知矣 。
出于人的自然的 , 并不必然是有益于人生的 。 以木之生蝎为喻 , 可谓灵妙 。 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 , 并不符合经验科学的常识 。 嵇康并没有说欲望可绝 , 而只是要将其限制在适足的范围:“使动足资生 , 不滥于物 , 知【止】其身 , 不营于外 。 ”问题在于适足的标准如何确定 。
向秀认为 , 人之所以是“有生之最灵者”在于人有智力:“夫人受形于造化 , 与万物并存 , 有生之最灵者也 。 异于草木 , 草木不能避风雨 , 辞斤斧;殊于鸟兽 , 鸟兽不能远网罗 , 而逃寒暑 。 有动以接物 , 有智以自辅 。 此有【生】之益 , 有智之功也 。 若闭而默之 , 则与无智同 。 何贵于有智哉?”嵇康则以“智用”作为判别人的欲求是否适足的标准:
夫不虑而欲 , 性之【动】也;识而后感 , 智之用也 。 性动者 , 遇物而当 , 足则无余 。 智用者 , 从感而求 , 勌而不已 。 故世之所患 , 祸之所由 , 常在于智用 , 不在于性动 。 今使瞽者遇室 , 则西施与嫫母同情 。 【愦】者忘味 , 则糟糠与精粺等甘 。 岂识贤、愚、好、丑 , 以爱憎乱心哉?君子识智以无恒伤生 , 欲以逐物害性 。 故智用则收之以恬 , 性动则纠之以和 。
本于自然之性的欲求 , 没有人为的分别附加其上 , 关注的是需求与其对象本身 , 所以 , 是有止足的 。 智用施加其上 , 则有了贤、愚、好、丑的分别 , 从而为之所动 , 求之无已 。 而智用之分别并无确定性 , 由此而生的欲念无确定性的分别束缚 , 结果必伤及人的性命之全 。
那个沉迷打铁也没能幸免于难的嵇康如何看待养生?// //
对于以“窒情欲 , 抑富贵”为不足乐的主张 , 嵇康的回应体现出了根本不同的生活理解:
以太和为至乐 , 则荣华不足顾也;以恬淡为至味 , 则酒色不足钦也 。 苟得意有地 , 俗之所乐 , 皆糞土耳 , 何足恋哉?今谈者不睹至乐之情 , 甘减年残生 , 以从所愿;此则李斯背儒 , 以殉一朝之欲 , 主父发愤 , 思调五鼎之味耳 。 且鲍肆自玩 , 而贱兰茝;犹海鸟对太牢而长愁 , 文侯闻雅乐而塞耳 。 故以荣华为生具 , 谓济万世不足以喜耳 。 此皆无主于内 , 借外物以乐之;外物虽丰 , 哀亦备矣 。 有主于中 , 以内乐外;虽无钟鼓 , 乐已具矣 。 故得志者 , 非轩冕也;有至乐者 , 非充屈也 。 得失无以累之耳 。 且父母有疾 , 在困而瘳 , 则忧喜并用矣 。 由此言之 , 不若无喜可知也 。 然则【无】乐岂非至乐耶?
通过不断追求嗜欲的满足来获得快乐 , 并不是真正的“至乐” , 因为这样的快乐总是短暂、偶然且没有止境的 。 人们追求这样的快乐的根本原因在于“无主于内” 。 人没有了以自主为根基的自足 , 就陷入到对外在偶然的富贵荣利的追求当中 。 而无论外在的积累达到何种丰饶的程度 , 在不知止足的欲望面前 , 都是微不足道的 。 所以说 , “外物虽丰 , 哀亦备矣” 。 人们往往要在经历了父母重病痊愈的忧喜交加之后 , 才能体会原本平淡朴素的生活何其幸福 。 无乐之至乐 , 才是生活的本质 。
那个沉迷打铁也没能幸免于难的嵇康如何看待养生?// //
那个沉迷打铁也没能幸免于难的嵇康如何看待养生?// //
《中国哲学十五讲》
作 者:杨立华 著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秦时明月》那个手执黄金牡丹的少年,曾经是个将军啊!
- 杀死那个日本人i!
- 那个让你头疼的题,后来怎么样了?
- 沉迷手办?不!你输给大佬秦始皇!
- 沉迷手办?不!你输给大佬秦始皇!等身!灰模!涂装!关键还比你有钱!
- 沉迷手办?不!你输给狂魔秦始皇!等身!灰模!涂装!关键还比你有钱!
- 被“嫌弃”的孔圣人:你看,那个人活得好像一条狗
- 那个没过线却被录取了的考生 后来怎样了?
- 那片草原,那些记忆,那种传承,那个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