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考论(下)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考论(下)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考论(下)

章建文

第530期

摘要:宣城与桐城是清初皖江的两个文化重镇 , 分别以诗、文占据了当时文坛重要地位 。 然而学界少有从皖江地域的视野来考察两地文学文化的交流、融合与演进 , 以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为切入点 , 无疑是研究宣城与桐城两地文学文化交流、融合与演进的最佳突破口 。 文章梳理了施闰章与桐城代表性文人交往的史料 , 融辑佚、考证与论述为一体 , 论述了施闰章与桐城文人相互影响 , 以期逐渐拓展桐城派与宣城派研究的空间 。

关键词:施闰章;桐城;方拱乾;方以智;交游

二、施闰章与桐城其他文人的交往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的交往是广泛的 , 与何采、姚文燮、潘江、张英、陈焯、姚文烝、王大礽、何次德、何永图、何永绍等都有交往 , 虽然施闰章与他们的交往没有与方氏交往深入 , 但他与何采、姚文燮、潘江、张英、陈焯的交往还是值得关注的 。

(一)施闰章与何采的交往

何采(1626-1700) , 字第五 , 一字敬与 , 号省斋 , 又号南涧 。 顺治六年进士 , 授编修 , 迁侍读学士 。 顺治十二年辞归 , 居南京 。 康熙二年补官广东 , 未抵任即返 。 工诗词 , 尤工词 , 汤斌《省斋词跋》曰:“省斋先生文章风雅 , 为词林领袖 。 ”(《潜庵先生全集》卷四)[11]著有《让村集》《南涧集》《南涧词选》等 。

《施愚山集》中有《简何省斋中允》[1]第二册500《何省斋谪官岭表中道引疾放还》[1]第三册253《省斋招同尔止夜集是日立春》[1]第三册260《将入都酬何省斋》[1]第三册81等诗 。 《简何省斋中允》据诗意应作于何采刚辞官之时(1655年辞官) 。 《何省斋谪官岭表中道引疾放还》作于1663年 。 《省斋招同尔止夜集是日立春》 , 据《方文年谱》 , 方文《立春日何第五招同愚山夜集兼呈令兄次德》作于康熙甲辰年(1664)十二月十九日 , 时施入觐还[12]423 , 是可信的 , 所以施诗也作于此时 。 《将入都酬何省斋》诗云:“倦游思遁迹 , 垂老薄论诗 。 ”而何采作有《贺新郎?喜晤施愚山(时纂修明史)》:“惆怅分携者 。 忽相逢、喜心倒极 , 翻成泪洒 。 落落难供时人眼 , 纵有胭脂休画 。 此中意谁边若泻?我本疏狂君矜慎 , 胜伊川却共眉山话 。 痴两绝 , 卖同价 。 同门一字千金挂 。 岂区区笼欧跨范、陵班轹马?泾□□清淄渑溷 , 太息江河日下 。 澎湃里、舵师牢把 。 岁晚沧洲容高卧 , 看清波澹荡清辉射 。 快朗月 , 入怀也 。 ”(《南涧词选》卷下[13])结合施闰章行踪 , 施于1681年河南乡试之后返乡探亲 , 冬回京 , 所以施诗与何词应作于1681年 。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考论(下)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考论(下)// //

何采行书扇面

(二)施闰章与姚文燮的交往

姚文燮(1627-1692) , 字经三 , 号羹湖 。 顺治甲午举人 , 己亥进士 , 官至云南开化府同知 。 与其兄文焱有“龙眠二姚”之称 。 诗、文、书、画皆工 , 诗歌尤为杰出 。 著有《无异堂文集》《薙簏吟》(又名《羹湖诗选》)《雄山草》《滇游草》等 。

施闰章在《羹湖诗选序》(《羹湖诗选》1661年冬付梓)给予了姚文燮诗歌全面而高度的评价 , 《施愚山集》中未录 , 兹录如下:

经三亭亭玉立 , 惊才绝学 , 谈论雄辩于天下 , 国家利害 , 指掌筹画 , 力为己任 , 且挥毫染翰 , 驰骏挽强 , 无不欲一空今古 。 所为诗歌 , 乐府歌行 , 周秦钟吕 , 宛然在焉 , 而意旨深远温厚 , 人莫难测其涯际 , 皆征题系事 , 不仅伐毛洗髓已也 。 五言古则深夜鼓琴 , 远天倚笛;明月正高 , 南山欲出;三谢携杖而前 , 五臣挥麈而退 。 近体及排律则主少陵 , 而衙官初盛 , 奴隶中晚 。 合十余万言无一癖语 。 (《桐旧集》卷五[14])

在姚文燮的《无异堂文集》中 , 施闰章有四则评语 , 《施愚山集》中未录 , 兹录如下:

以礼义为性情 , 斯可谓之真性情 , 至语也 。 中数述惊秋先生之古义 , 一唱三叹 , 令人涕下沾襟 , 亦以此文性情真耳 。 (评《潘俨思诗序》)[15]78

通篇醇和 , 完好气足之文 。 (评《吕黍字何山草堂辛壬癸三集序》)[15]120

每服经三文之佳意必有得于其中者 , 读此乃知先生之学道也 。 余常谓天下无读书人安得有文人?无学道之人安得有读书人?读经三此文 , 余其不欺与 。 (评《胡越州诗序》)[15]121

经公作志序多矣 , 此犹为不穷可以见才 。 (评《建水州志序》)[15]161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考论(下)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考论(下)// //

姚文燮的书画

在《施愚山集》中有两首题姚文燮画的题画诗:《题羹湖画册为田雨来庶常》[1]第二册263《题姚羹湖画卷(姚官滇海 , 陷贼中 , 拔身不归 , 作山居图见志)》[1]第二册438 。

姚文燮有一首《施愚山赴阙过访》 , 诗云:“东国骢行旧 , 花蹊香绕车 。 主恩县节使 , 诗思狎樵渔 。 杨柳沿堤憩 , 江山入阙初 。 荒城寻故侣 , 一见即愁余 。 ”[5]89

(三)施闰章与潘江的交往

潘江(1619-1702) , 字蜀藻 , 号木厓 , 一号耐翁 , 终老诸生 。 一生肆力诗文 , 对桐城诗坛贡献颇巨 。 著有《木厓集》《木厓续集》 , 编有《龙眠风雅》《龙眠风雅续集》 。 方宗诚《桐城文录》收录有他的古文 。

1677年 , 施闰章曾招潘江游宣城(《挽施愚山侍讲次梅耦长韵六首》其一“一榻久悬曾有约”后注:“丁巳夏贻书招予游宛上”[16]381) 。 施闰章曾为潘江《龙眠风雅》作序[1]第一册58-59 , 此序可能因邮寄等原因而迟到没有刻入 , 此序应作于康熙戊午闰三月《龙眠风雅》付梓之后 , 按常理 , 此序应作于戊午年(1678) 。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考论(下)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考论(下)// //

潘江辑《龙眠风雅》

1677年 , 施闰章六十寿 , 潘江作《寄祝施愚山大参六十四首》[16]283寄祝 。 1684年 , 施闰章卒后一年 , 潘江作《挽施愚山侍讲次梅耦长韵六首》[16]381-382 。 1693年 , 施卒后十年 , 潘江《思旧诗》十九首 , 其中有《施学士愚山》一首 , 诗云:“愚山本天人 , 卓尔大雅宗 。 崛起敬亭山 , 峨峨千丈松 。 夙昔所著书 , 宏音戛钟镛 。 猥爱龙眠集 , □与宛雅同 。 屹然张二城(宣城、桐城) , 并称大国风 。 弁言何磊落 , 声价益穹隆 。 又复假馀论 , 奖借无终宁 。 六章托楚些 , 焉足罄微衷(曾有挽诗六首) 。 ”[16]503“乞序曾干皇甫君 , 国门流布赖高文 。 ”(《挽施愚山侍讲次梅耦长韵六首》其三)诗中不仅表现出对施的诗歌的称赞 , 也指出了宣城与桐城两地诗歌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倾向 , 更表现出了潘江对施闰章的序文扩大《龙眠风雅》的流布与影响的感激 。 施卒后十年 , 潘还念念不忘 , 写诗怀念 , 足见施在潘心目中的地位 。

(四)施闰章与张英的交往

张英(1637-1708) , 字敦复 , 号梦复 , 又号乐圃、澡青 。 康熙六年(1667)进士 , 官至文华殿大学士 , 兼礼部尚书 , 深得康熙信任 , 死后谥文端 。 精制艺 , 工诗文 , 著有《文端集》 , 《四库提要》评曰:“鼓吹升平 , 黼黻廊庙 , 无不典雅和平 。 至于言情赋景诸作 , 又多清微淡远 。 抒写性灵 , 台阁山林之二体 , 英乃兼而有之 。 其散体诸文称心而出 , 不事粉饰 , 虽未能直追古人 , 而原本经术 , 词旨温厚 , 亦无忝于作者焉 。 ”[17]275-276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考论(下)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考论(下)// //

张英像

《施愚山集》中有《简张敦复侍讲》[1]第三册354《次韵张敦复侍读见赠二首》[1]第三册164《张学士得假归葬》[1]第二册270三首 。 据《圣祖实录》[18]和《张廷玉年谱》[19] , 1677年二月张英迁翰林院侍讲学士;1679年二月 , 张英转侍读学士;1680年五月初四日壬辰 , 张英擢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衔;1682年三月因乞假归葬离京 。 1678年夏 , 诏开博学鸿词科 , 施闰章应征入京 。 《简张敦复侍讲》有干谒性质 , 应作于1678年秋抵京之初 。 《次韵张敦复侍读见赠二首》应在1679年三月中博学鸿词科之前 , 张英有《赠施愚山二首》 , 诗中有对施闰章德才的称扬和劝勉 , 施闰章次韵酬答 。 1680或1681年春夏 , 施闰章送张英宣城名茶绿雪 , 张英作《施愚山赠敬亭绿雪奉答》[17]371 。 辛酉(1681)七月乙丑(十四) , “以翰林院侍讲施闰章为河南乡试正考官”(《圣祖实录》卷九六[18]227) , 施应在七月中下旬离京 , 张英作《送施愚山侍读校士中州》 , 其诗云:“仕籍频年苦翳尘 , 元音大雅亦荆榛 。 一经犹是寒微路 , 特简无如冰雪人 。 弦诵旧传东海上 , 鉴衡今见大河滨 。 嵩山少室曾游处 , 重赋云烟锦字新 。 ”[17]473施到河南即立《豫闱公约》 , 倡元音大雅 , 乡试后 , 选驯雅之文编入“乡试墨卷选” , 并作序倡之[1]第四册99-103 。

(五)施闰章与陈焯的交往

陈焯(1619-1692) , 字默公 , 号涤岑 , 又号越楼 。 顺治九年进士 , 授兵部主事 , 以耳聋不仕 。 工于诗 , 善草隶 , 著有《涤岑诗文前后集》 , 又辑《古今赋汇》、《宋元诗会》 。 也能文 , 《桐城文录》录有其文 。

1677年冬 , 陈焯寄书向施闰章索写六十寿序 , 施作《答陈涤岑书兼索寿序》答之 , 序曰:“先生文章弁冕当世 , 顾壮年引疾 , 不燃天禄之藜 , 坐拥君山之书 , 天殆将特纵其才 , 以传世行远 。 ……先生以明年耳顺为衰朽 , 亦知仆今年仲冬已先周甲子乎?……岁暮天寒 , 何缘得一攀函丈 , 慰此饥渴乎?省书又增一叹矣!贵门人诸君子多鸿笔 , 幸稍叙先生履历梗概 , 即当撰侑爵之辞 。 ”[1]第一册582《陈默公真赞》[1]第一册507可能就作于此时 。

三、施闰章与桐城诸子交往的相互影响

其一 , 方以智与施闰章都以“愚”为号 , 号称“二愚” ,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人生态度与处世方式上有相同之处 。 考之两人之号 , 施闰章以“愚”为号是受到方以智的影响 。 方以智在1643年初成《物理小识》自序中以“浮山愚者”落款[9]115 , 在《通雅》卷三卷尾“自跋”中有“愚道人今年三十六矣”(1646)[20]49 , 在其他自号中还有不少含“愚”字 , 如龙眠愚者、宓山愚者、愚者密、愚者、药地愚者等 , 可见 , 方以智对“愚”是情有独钟的 。 他的儿子方中履受其影响 , 号“小愚” 。 据施闰章《梦愚堂铭》 , 施以“愚山”为号 , 缘起一梦 , 1655年至京告之方以智的从弟方孝标 , 方因此呼施为“愚山子” , 《梦愚堂铭》又对“愚”的内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 余英时说:“然以余所见 , 此梦不起于别时而适起于使粤西识浮山愚者之后;既梦矣 , 不问他人而又适问之另一桐城方学士 , 则其与密之苍梧云盖寺一晤 , 精神上所引起之震荡为若何 , 盖不难推而知之矣!”[7]55 1662年施又于官署之西北作愚楼 , 并作《愚楼记》(署“康熙辛丑八月之二日也”可能有误) , 方对施的影响之深于此又见矣 。

其二 , 从施闰章“香山草堂”之志上看 , 方以智对施闰章的影响是明显的 。 1652年 , 方以智游庐山时作《施尚白从青山泊舟至归宗 , 同宿右军阁 , 翌日游山》 , 诗云:“苍梧同过岭 , 便许此匡庐 。 又遇回风浪 , 来同破衲居 。 墨池犹有迹 , 赤眼早挥锄 。 肯放香山愿 , 重藏白石书 。 ”[9]178 1662年 , 施闰章作《重建香泉寺募疏》 , 疏云:“余游匡庐为壬辰之岁 , 偕无可禅师信宿归宗 , 超有为主人 , 年方少;及今壬寅适一纪 , 无公驻锡麻姑 , 不可得见 , 而超有亦已苍老 , 余何忍终拒其请?然余旧有‘香山草堂’之志 , 而累岁蹉跎 , 安能如僧之有为必果乎?书于册 , 亦以志事愧焉 。 ”[1]第一册515 1664年 , 方以智作《寄施尚白少参》 , 诗云:“匡庐草堂在 , 早写香山篇 。 ”[10]254 可见 , 施的“香山草堂”之志缘于方的启发、点化与引导 。 然而“香山草堂”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文化意象 , 在此我只能论及一个方面 。 曹淑娟说:“庐山草堂的兴建 , 可以说是为了延长那逸出日常生活轨道外的时间 , 可以养护那在成长扩充状态中的生命意识 。 诗人携来佛、道、儒各家书二三卷 , 希望能会通三家思想 , 作为最终价值的依皈 。 ”[21]73-101 而且1664年方以智就发儒释一家之论 , 由此 , 方的《寄施尚白少参》就是邀请施到青原讲学 。 施对白居易的接受 , 虽然没有根本上改变施学术的基本祈向 , 但成就了青原的鼎盛 , 也成就了方以智会通三教的理想 , 施的心境也与方以智一样走向了内外通透的平和 , 这一点对施闰章的影响是深远的 。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考论(下)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考论(下)// //

其三 , 从施闰章在诗坛上成名的时间看 , 1655年 , 施闰章因补官入京 , 一年多时间在京因与丁澎等六子唱和 , 号“燕台七子” , 诗名初著 。 1671年 , 也因补官入京 , 在京期间与宋琬、曹尔堪、沈荃、王士禄、程可则、王士祯、陈廷敬等人唱和 , 唱和时间大约半年 。 1672年吴之振刻《八家诗选》 , 时有“海内八大家”之称 , 诗名大振 。 1678年 , 赴京举博学鸿词 , 1679年 , 施闰章在京请王士祯定其诗文全集 , 王氏《池北偶谈》(1689年刊刻)中“南施北宋”之说可能始于此时 。 再看施与桐城诸子的交往的时段 , 1652年施与方以智有着深入的交往 , 1652年冬至1655年春 , 居宣城 , 1656年之前与方拱乾父子也较多的接触与唱和 。 1661年秋至1667年夏 , 施为官湖西 , 方驻锡青原 , 施对方的认识更为全面 , 在此施还接触了不少来青原探望方以智的桐城文人;在1664年入觐途经扬州时又专门拜会了方拱乾父子;1667年裁官以后又归里闲居 。 可见这两个时段有着共同之处 , 即与桐城方氏有深入的交往之后 , 又在里门居住一段时间后 , 再入京 , 在京获取诗名 。 由此 , 结合施的诗作 , 我认为 , 施接受方氏的诗学思想 , 经过里门的沉潜、消化 , 又与里门诸子唱和之后 , 将两者的诗学思想进行融合 , 在京与诸子唱和时则喷发出夺目的光彩 , 由此而成就了施闰章在当时诗坛上的地位 。

其四 , 施闰章与桐城士子的交往是广泛而深入 , 施闰章对桐城文学的认知是全面而深刻的 , 交流是双向的 。 一方面他接受桐城文学的影响 , 他的诗歌与古文都有桐城文学的影子 , 方以智提出的“朴雅”“雅驯”的古文创作主张 , 于施闰章的文学主张与古文创作中也同样能找到 。 施闰章的“气静”与桐城的“气洁”相同(《广雅?释言》曰:“絜 , 静也 。 ”“絜”“静”同义) 。 平步青也指出桐城派曾国藩论文与施闰章相近:“若近日湘乡曾相侯论文以茹远洁适为文章之美 , 愚山庶几近之 。 ”(《国朝文棷题辞》卷一《宣城施愚山闰章》)[22] 另一方面他的诗得到了桐城文人的高度赞誉 , 潘江也指出了桐城与宣城在诗歌上的相同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取向 , 方文还说:“我所怀人各一方 , 惟君谈艺最难忘 。 其中妙诀无多语 , 只有销魂与断肠 。 ”(《梦与施愚山论诗醒而有作》[23]858)他的文 , 也如方文所说的“文拟欧曾制以工”(《七忠祠读施尚白使君碑记》[23]561) , 桐城文人也以得其片纸为荣 , 这从潘江与陈焯的索序文可以看出 , 而且他的序文 , 如《龙眠风雅序》扩大了《龙眠风雅》的流布与影响 , 《西江游草序》对时人以“白俗”为方文诗病予以辩驳[1]第一册81-82 , 这些无疑对桐城文学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正面积极的推动作用 。 由此 , 我认为 , 宣城与桐城分别以诗、文卓立清代文坛 , 一定意义上是两地文学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 是两地文学文化共同哺育的结果 。

注释:

①方拱乾《挽梅母赵孺人诗》:“黑云压江白日昏 , 昆冈玉折悲灵萱 。 莲花火观烟磷上 , 西来孤鹤引幢旙 。 硕人云逝虽耄耋 , 宛水东流至今咽 。 君不见伯姬秉烛不下堂 , 杀青石室千秋扬 。 华阳老母归太荒 , 炯炯山头宝婺光 。 ”(见上海图书馆藏清宣统二年木活字本梅朝宗《宛陵宦林梅氏宗谱》卷十七 , 此诗《方拱乾诗集》未录)又据《宛陵宦林梅氏宗谱》卷十六沈寿民《梅母赵孺人传》:“终崇祯丁丑 , 年六十” , 知此诗作于崇祯丁丑(1637) 。

②方拱乾《寿复予先生七十》:“六鳌朝带海潮来 , 春色人间昨夜回 。 皎皎临风倚玉树 , 寒香才放几枝梅 。 ”(《宛陵宦林梅氏宗谱》卷十七 , 此诗《方拱乾诗集》未录)又据《宛陵宦林梅氏宗谱》卷十五施闰章《梅处士复予先生墓志铭》:“处士讳有振 , 字思正 , 复予其号 , 世居水东之溪上 , 生于明万历戊寅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 卒于清顺治丁酉五月 , 享年八十 。 ”知方拱乾为梅复予写祝寿诗应是顺治四年丁亥(1647) 。

③据《世祖实录》卷九二:顺治十二年乙未七月壬辰:“方亨咸往湖广广西、周茂源往河南恤刑 。 ”(中华书局1985年版 , 第726页)

④《怀方邵村使湖南》中首句为“水国春方涨 , 扁舟去渺然” , 知这首诗作于1656年春 。

⑤方拱乾《奉祝梅母吴太孺人六十大寿》:“黄鹄声中青鸟筹 , 双溪环珮响悠悠 。 贞心锥髻歌偕孟 , 玉笋奇文不报刘 。 三度蟠桃堪作饭 , 千年古柏可为舟 。 东床代致莱衣舞 , 彤管徽音世莫俦 。 ”(《宛陵宦林梅氏宗谱》卷十七 , 此诗《方拱乾诗集》未录)同卷顾梦游同题诗:“愚山名成资厥妇 , 颂厥妇贤因及母 。 百年操作不知劳 , 渥洼五子皆龙友 。 绿阴清昼集冠盖 , 青玉案奉红玉斗 。 历下应驰飞骑来 , 岱云济水前为寿 。 ”从后两句知施闰章在山东任上 , 又方拱乾1657年丁酉江南科场案发入狱 , 所以这首祝寿诗应作于1656年秋至1657年江南科场案发之前 。

参考文献:

[1]施闰章.施愚山集[M].何庆善,杨应芹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2.

[2]方拱乾.方拱乾诗集[M].李兴盛,等整理.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方孝标.方孝标文集[M].石钟扬,郭春萍校点.合肥:黄山书社,2007.

[4]潘江.龙眠风雅续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5]潘江.龙眠风雅续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0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6]梅清.天延阁赠言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2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7]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

[8]施闰章.学余堂诗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9]任道斌.方以智年谱[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10]潘江.龙眠风雅[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1]汤斌.潜庵先生全集[O].同治辛未刻本.

[12]李圣华.方文年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13]何采.南涧词选[O].光聰谐龙眠丛书本.

[14]徐璈.桐旧集[O].民国十六年影印原刊本.

[15]姚文燮.无异堂文集[M]//四库未收书辑刊:捌辑贰拾叁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6]潘江.木厓续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3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7]张英.文端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8]张廷玉,等.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张廷玉.张廷玉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0]方以智.通雅[M].北京:中国书店,1990.

[21]曹淑娟.白居易的江州体验与庐山草堂的空间建构[J].中华文史论丛,2009(2).

[22]平步青.国朝文棷题辞[O].禹城新闻社禹域丛书本.

[23]方文.方嵞山诗集[M].胡金望,张则桐校点.合肥:黄山书社,2010.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考论(下)

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考论(下)// //

(作者系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