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无为”?怎样方能入道?很复杂、很难吗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如何做到“无为”?怎样方能入道?很复杂、很难吗

一、佛道儒关于“无为”

前文说过 , “道”属于无为法 , 我们在用它的时候 , 根本不需要动思维 , 根本不需要去分别 , 也不能用语言去形容 。 它只可用而不可取 , 舍也舍不掉、得也得不到 , 不会因有你而存在 , 也不会因没有你而消失 。 它无法用语言描述 , 无法以有形有相来表述 。 亦即:道不能用一切有为法去表述或沟通 。

因此要入道 , 只能用无为法 。 对于“无为法” , 佛道儒均有的相似表述!

道家有:“致虚极 , 守静笃” 。 意思是 , 要在静坐中入静 , 直至把“我”忘掉 。 “忘我”的境界便是道家所追求的“道”的境界 。 庄子说:只有“忘我” , 才能心无执着 , 心无执着、心无分辨 , 方能“齐是非、齐生死” , 乃至最终与万物融为一体 。

佛家有:“四禅八定、放空入静、空化外物” 。 即通过入静而禅定 , 把杂念、因缘、诸种“造作”等全部“空”化 , 以做到“屏息诸缘、自净其意 , 恒念如一” 。 以“空”掉形质乃至妄念 , 从而窥见“自家本来面目——真心自性” , 从而洞悉宇宙真相 , 获得宇宙大智慧 , 进入“无我”的“佛”之涅槃状态 。

儒家有:“内省、致中和” 。 即要成就圣贤之品格:一是要内省而有得;二是要体味中和之道 。

“致中和 , 天地位焉 , 万物育焉 。 ”中和之道乃儒家追求之至高境界 , 在具体的伦常中化为“中庸”之道 , 乃是君子所应遵循的准则 。 通过静坐从而静心 , 以去人欲、存天理 , 体悟“喜怒哀乐之未发” , 找到未被污染的“纯性”、“真我” 。

由此可见 , 佛道儒追求的无为 , 皆有相同之处 , 都是通过静坐或其它方式 , 而以达到心静、静心 , 从而入静、入定 , 以达到最后的“忘我”、“无我”之境界!

因此 , 无为法就是“放空、入静”、“忘我、无我” 。


如何做到“无为”?怎样方能入道?很复杂、很难吗

如何做到“无为”?怎样方能入道?很复杂、很难吗// //

二、无为、忘我就能看见真心自性

正如我们呼吸空气那样 ,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空气 ,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空气中呼吸 。 所以 , 我们才根本的忘记了空气之存在 , 空气对我们来说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 , 无所不为而无为” 。

你不会说:“你知道我在呼吸空气吗?哇!我在大口地呼吸空气!”你若这样说 , 除非你精神不正常!又或者 , 你到了缺少空气或呼吸困难的时候了!

因此 , 我们与空气接通、沟通、融为一体 , 正是采用了与空气接触的无为法 。 同理 , 我们要与道接通 , 要入道成佛 , 要与道融为一体 , 就要采用与道接触的无为法 。

什么是“真心自性”呢?

我们知道 , 佛家把意识分为“八识” , 我们要懂得把八识转换成智慧 , 亦即“转识成智” 。 前五识转了就是“成所作智” , 第六识转了就是“妙观察智” , 第七识是“平等性智” , 第八识是“大圆镜智” 。 真心自性包含第七识和第八识 , 即平等性智和大圆镜智 。

正如我们当下都在空气中 , 当下我们都在呼吸空气 。 我们当下的真心自性也是如此 ,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用真心自性 , 都是当下在用 , 都是在用的当下 。 也就是说 , 真心自性在当下起用的时候 , 其实没有动心意识 , 也不能动心意识 。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个人其实都在用、但每个人其实都不知道在用 , 每个人也都不能说、也不会说 , 舍也舍不掉、得也得不到 , 没有色相分别、没有来去、没有大小、没有方圆 , 它无处不在、无处不是 。

我们的心 , 遍虚空、满法界 , 真心自性就是如此状态 , 它只可用、不可取 , 不可言语形容 。

你不会说:“你知道我在动心吗?哇!我的心在动起来了!”你若这样说 , 除非你精神不正常!又或者 , 你的心出了问题!


如何做到“无为”?怎样方能入道?很复杂、很难吗

如何做到“无为”?怎样方能入道?很复杂、很难吗// //

对于呼吸空气 , 我们总是无意地用了无为——无意识的行为 , 但对于修行、修心 , 我们却总是有意识地——有意而为之 , 总是摆脱不了有为 。 无论每一起心动念 , 或做任何一事 , 我们的心总是会这样:请大家注意了 , 我要做事了 , 我要修行了 , 我要练功了 , 我要打坐了 , 我要调呼吸了 , 我要调意念了……总是会诸如这般地强调“我”、坚固地“有我”、执着地“自我”!

无论做什么都与“我”有关 , 总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我” , 总是标榜着“我”!这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心区别于对空气的大不同 。

但其实 , 我们的心与周围的空气其实是一样的 , 都是无形的、虚无的 , 无处不在、无处不是 , 亦即无为的存在!

我们的心、我们的意识 , 你不去想是在用 , 你想起来了也是在用 , 甚至你想起来了 , 这只是动了浅层的意识——那种被我们的肉身所转、受生理感官支配的意识 。 而对于那种深藏的、内在的潜意识 , 只有当你意想不到时、在危机突然而至时 , 那种本能的、应激性的反应 , 比如最常见的打呵欠 , 总是不期而至 , 而又总是本能 , 所谓的真心自性 , 大概就是这样的 。

正如空气一样 , 你能摸得到它吗?你能看得到它吗?你能指出它在哪里吗?正是这种你说不清、道不明、指不出、拿不到的 , 但却是如此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实实存在的东西 。 只要我们还活着 , 只要我们在这里 , 它就一直都在 , 是不是这样呢?

当你用任何语言去描述的时候 , 那就已经不是它了 , 所以说“名可名 , 非常名” 。

正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 只要当下不用分辩、不用识别、不用动思维 , 就没有任何牵挂、羁绊 , 真心自性就能即时起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


如何做到“无为”?怎样方能入道?很复杂、很难吗

如何做到“无为”?怎样方能入道?很复杂、很难吗// //

三、不动思维体的就是禅定

读到这里 , 你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理解了这里所说的意思吗?你都是在无意识地用了你的思维吗?这个觉就是真的 , 就是我们的真心、就是我们的自性 。

这个时候 , 你清楚这里的每一句话 , 那么它就不称为“性” , 而要称为“了别识” , 或称为“心” 。 因为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 你也明白了这个意思 , 你就不是愚痴 , 而应称为“智慧” , 智慧就是佛 , 佛就是智慧 , 也即:佛即心 , 心即佛 。

那么这个时候 , 只要你动了心意识 , 你就离开了佛 。 你若没有动心意识 , 而又能了别、分别清楚 , 你分别了一切法 , 而又没有起分别想 , 没有起分别的意识 , 却清楚了这里所有的意思 , 但是你的意识始终没有动过 。 这就对了 , 这就是真心自性 , 这就是佛!

有没有动思维体 , 你自己知道 , 如果没有动思维体 , 你又看了这么多 , 你看的这个时间里 , 每一刻都是全情地、投入地、专一地、静心地 , 你要真的看懂了 , 每一句话你都能在当下就看懂了 , 思维如如不动……

这样才是喔!那么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 , 你就是在静心、入静 , 就是禅定、入定 。

你能一心不乱 , 专心致志地看 , 从开始直至看完最后一个字 , 不经思考 , 也不用思考 , 你都能清楚明白 , 这就叫自性起用 , 这就是禅定的功夫 , 这个功夫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是 , 如何能做到这种程度、达到这种境界呢?这说难也不难 , 说易也不易!所以 , 佛法在人间、人间就是道 , 佛、道处处都是 , 处处都有 , 遍虚空、满法界——心、意识充斥于宇宙 。 因此 , 学佛修道就不只是念经、拜佛、修炼 , 做人做事、做一事专一事、做好人做好事 , 就是最好的修行 。 而一切的修行 , 都是为了修心!


如何做到“无为”?怎样方能入道?很复杂、很难吗

如何做到“无为”?怎样方能入道?很复杂、很难吗// //

如果你在看这篇文章时 , 你总是会有念头、不同的念头、与文章有关或无关的念头 。 虽然最后大概意思你也看懂了 , 但这都不是禅定 , 只可以说这是浏览 。

而我们世人 , 大多都是如此!无论做任何事 , 总是漫不经心而又杂念纷飞 , 何况读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