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漳州“番仔楼”

田 丰文/图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闽南一带流行一句口头禅:“泉州人过番 , 漳州人去台湾”言外之意 , 漳州人往往路走不远 。 其实 , 这一说法有失公允 。 中西合璧的“番仔楼”中的经典之作 , 象珍珠般地散布于漳州市镇及乡村 。 经过百年的风云变幻 , 进入新世纪 , 漳州大地尚幸存许多“番仔楼” 。 这些“番仔楼”是百年前漳州人漂洋过海 , 拼搏奋斗的活生生的固态史书 , 也是漳州人勇于进取 , 善于吸纳异域文明成果的公允物证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鸦片战争之后 , 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 , 随即清政府在内部推行洋务运动 , 海外文化从各种渠道传入中国 , 其中由航海作为传播途径的最多 。 闽南地处东南沿海一方热土 , 当仁不让地走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前列 , 素有闽南重镇之称的漳州 , 也及时地跟上这股潮流 , 漳州大地从此出现了一批洋式建筑 , 闽南方言称之为“番仔楼” 。 “番”字在闽南话中通常是泛指海外 , 大多特指南洋(即东南亚地区) , 如将南洋称作“番爿”;出洋去海外、去东南亚叫作“过番”;从海外回来的侨胞称作“番客”;洋人称作“番仔” , 洋式楼房也就顺理成章地叫“番仔楼” 。

二十世纪初叶 , 漳州城区及周边城镇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 , 在商贾云集的市镇和沿海乡村陆续出现了更多的洋式建筑 , 其建筑风格与传统建筑迥异 , 两种建筑样式常常比邻而立 , 两者文化外在形式的明显落差 , 强烈冲击人们的视觉神经 , 形成中外文化特征醒目的比照体 。 “番仔楼”与传统建筑二者外观上巨大的反差 , 仿佛给封闭已久的老屋吹入一股清新温润的东南风 , 让沉寂千年的一池古潭泛起微微波澜 。 这种振动 , 并没引发芸芸众生的不安与混乱 , 建筑行的工匠也没有出现恐慌或惘然 。 见过世面的漳州人从容地接受外来文化 , 并加以合理而巧妙的改造 , 使之与本土的文化理念平和衔接 , 多种异源的文化形态在很短的时间融汇于一座建筑物共同的氛围之中 。 不同的建筑风格能和谐相处甚至相得益彰 , 这都得归功于闽南人创造性地运用洋式营建手法 , 渡海过洋的华侨陆续带回了海外建筑技法 , 通常在屋檐、立面、阳台及栅栏等部位 , 大量采用从海外运进洋砖洋瓦、红毛灰(水泥)等建筑材料 , 修筑为典型的洋式风格 , 但其内部结构及装饰仍以传统的砖木为主材 , 保留相当多的传统建筑精彩成果 。 其屋顶绝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板瓦盖顶 , 有的“番仔楼”群落的中心位置 , 保留或修建中规中距的传统建筑——家庙 , 这说明典型的传统建筑在人心目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 民间约定俗成所谓的“番”楼 , 其实也不是地道的洋式建筑 , 这些“番”楼都是表为洋 , 里犹中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

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 , 大陆与海外中断了所有的联系 , 之后的政治因素 , “番仔楼”就此停滞不前 , 继而日见破败 , 它的出现与衰落 , 犹如昙花一现 。 算是闽南建筑发展历程的一段插曲 , 或者说是闽南传统建筑经历的一次短暂的改头换面式的变形 。

“衣锦还乡” , “荣归故里”是汉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之一 , 由河洛文明哺育成长的闽南人 , 发家后的第一等大事就是回故里“起大厝” , 这种观念犹如天生的信仰 , 就象遗传基因一样 , 在潜移默化之中 , 召唤一茬又一茬的海外游子回乡兴建宅第 。 漳州现存的洋式建筑按其用途 , 大略分为住宅、商铺和教堂几类 , 前二种一般都是由侨居海外的华商回乡兴建 , 而教堂之类的建筑大多是国内外教会所建 。

“番仔楼”住宅群较多地分布于九龙江出海口一带水网区域 , 因占有地利的优势 , 这一带出洋过番的历史较早 , 出洋的人数也较多 , 留存下来的番仔楼也比其他地方多 。 名闻海内外的“天一信局”番仔楼就建于濒临九龙江的龙海角美镇流传村 , 其周边的村庄还有许多风格各异的番仔楼 。 商铺集中建于城镇闹市地段 , 漳州古街区及下属县城集镇至今尚保留一些洋式门面的商铺 。 教堂变化不大 , 但数量不多 , 原来由教会兴建的医院和学校之类的“番仔楼”变化很大 , 基本上都已被改造殆尽 , 难以观其原貌 。 本文选择若干处“番仔楼”作一简介 。

1.

>>>东美曾氏“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东美墩上“番仔楼” , 位于龙海角美东美村 , 创建人是华侨曾振源 , 建于廿世纪初叶 。 建筑群占地面积5120平方米 , 主体建筑面积2627平方米 , 大小房间95间 。 解放后收为公房 , 分别作为多个用途:其中41间半作为东美小学校舍;49间用作东美粮站库房等;4间半按土改政策分给贫农 。 1984年9月 , 龙海县人民政府将全部房产退还业主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整座建筑群落成“凹”字形布局 , 坐南朝北 , 前凿大型月池 , 后有花园;东临港道 , 南面和西侧是马路 , 自成一个周全的小世界 , 其规模类似现在城市中的一个街区 。 建筑群落西侧的池塘和南面花园作为与马路之间的隔离带 , 既有相对的封闭性 , 又开辟兼备水陆两便的出入通道 , 东侧的港道既是隔离带 , 又是出入交通途径 , 此处开辟水门 , 步出门槛就直接登舟出行 , 十分便捷;前埕绕过月池即直通大路 , 出入通道宽畅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建筑群的内部格局以祖厅为中轴线的中心点 , 对称而有序地延伸开来 。 祖厅左右侧各开二条通巷 , 四条笔直的通巷连接三排大院落 , 纵向形成五列主体建筑队形 , 横向形成三排建筑矩阵 , 每排之前都有大石埕作为缓冲带 , 分别称作前埕 , 中埕 , 后埕 。 为了便于描述和阅读 , 下文用排列方式介绍 。

第一排:共五座建筑物 , 以祖厅为中心 , 形成“凹”字形布局 。 祖厅是典型闽南风格的传统建筑 , 两翼的建筑有明显的南洋作派 , 都是檐廊式立面;两端的建筑是券廊式立面 , 朝向相对 , 将前埕围成“凹”字形 。

第二排:从外观看 , 这是一座巨大的二层楼房 , 外檐平顶 , 通天栏杆 , 环绕券廊 , 连通巷处也一样修拱券与券廊融为一体 , 一层多立克柱式 , 二层柱头仿科林斯柱式 , 绿釉磁瓶栏杆 。 东西两端石砌天梯 , 梯台砌照墙 , 粘贴磁砖 , 装饰华丽 , 与券廊 , 山墙灰雕、灰刻构成东西各一的美轮美奂的晒台 。 西晒台连接西侧楼 , 西侧楼坐西向东 , 斜坡檐口 , 券廊式立面 , 多立克柱式 , 柱体及外墙壁贴南洋进口的磁砖 。

第三排:其结构与样式与前面同 , 二楼在通巷上架天桥与前排连通 。 后花园临界处建有类似角楼的房屋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东美曾氏“番仔楼”建筑群落 , 选址巧妙 , 布局严谨 , 气势宏大 , 工艺精致 。 建筑风格广采众长 , 为我所用 。 既有中规中距的本土建筑 , 如祖厅;也有适宜当时流行的“民式”风格 , 如“五脚距”式檐廊;维妙维巧地仿造罗马拱券式柱廊 , 用进口磁砖贴墙面等 , 长跨度 , 大面积的线脚 , 灰雕 , 护栏一气呵成 , 具有相当强烈的视觉振撼力 。 经过近百年之后 , 其风采未减 , 若能得到合理的维护 , 该建筑群落是不可多得的建筑活教材和乡村游绝佳的观赏景点 。

2.

>>>天一信局<<<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天一信局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机构分布最广、创建时间较早的民间侨批局 。 位于龙海角美流传村 , 批局于1911年建“苑南楼”(中式传统建筑) , 1921年购地扩建“北庐楼”和后花园“陶园” , 总建筑面积4495平方米 。 北楼作为天一信局总局办公楼址 , 楼建二层 , 楼高7.5米 , 宽25米 , 深28米 。 前后两座均有回廊连接 , 中有天井 , 建筑呈外西内中 , 中西合璧的风格 , 由天一信局创始人郭有品继承人投资兴建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北楼前后立面为灰洗匠艺 , 建成凸龟式券廊 , 拱券修线脚及仿石拱砌 , 十一开间 , 居中五开间凸出 。 前立面仿爱奥尼柱式 , 凸折角修双柱 , 角柱柱体饰方锥 。 后立面仿科林斯柱式 , 凸折角修双柱 , 柱体洗凹槽线 。 护拦列三层 , 一、二层是瓶形栏杆 , 通天栏杆为“米”字格 , 望柱饰陀螺状柱头 。 前立面通天栏居中饰火焰形灰雕 , 中修一楼匾和钟孔;后立面居中修方形池匾 , 双侧望柱立圆雕狮子 , 正上方塑桃符 , 中阳刻团书“天一”二字 。

连接前后楼的屋廊 , 外开二排窗户 , 窗檐分为弧形(一楼)和三角形(二楼) , 屋檐三出粘 , 饰灰博缝 , 屋顶为“人”字斜坡盖平板瓦 。

内院方形木质廊柱 , 石质讹角柱础 , 木刻护栏 。 回廊沿基砌长条石砛墘 , “人”字砖墁 。 埕铺石板 , 平整缜密 , 内院匠作是地道的中式庭院风格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天一信局番仔楼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3.

>>>新行街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位于芗城老街区(新行街5号) , 建于廿世纪二十年代 , 创建人是旅居南洋苏门答腊的华侨陈顺筹先生 。 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 楼四周环绕近400平方米的花圃 。 主体建筑共三层 , 纵长方形 , 坐北朝南 。 临街山墙立面修成五脚距式券廊 , 共五开间 , 拱券修线脚 , 仿拱砌灰洗线条;廊柱仿多立克柱式 , 柱体灰洗仿砖缝线 , 二层柱头饰简练灰雕;柱间是瓶状栏杆 , 通天栏居中处修圆形钟孔 , 四周浮雕向日葵和卷草纹 , 上方灰雕茛草束造型 , 望柱为葫芦形柱头 。 三楼缩为一开间 , 山墙立面修仿希腊式 , 山墙尖开圆孔窗 , 周围饰灰雕缠枝纹 。 屋顶为“人”字坡 , 平板盖瓦 , 二楼斜顶接于三楼窗台 , 粘水平灰博缝 。 二楼窗檐成三弧形状 。 室内地板铺从南洋运来的花砖 , 至今色彩不减 , 楼板及屋顶为传统桁架 , 仍是外洋内中 , 中西合璧的风格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据《中共漳州党史》记载 , 1937年 , 时任工委书记的马海髯 。 马书记巧妙利用与楼主的亲戚关系 , 该楼一度作为中共漳州工委机关秘密办公场所 , 为地下党组强织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 并成功策划了多次地下活动 , 这些往事给这座“番仔楼”增添几分传奇色彩 。

4.

>>>东坂后礼拜堂<<<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位于芗城新华西路216号 。 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 1923年由基督教美国归正教公会出资重建 , 并增建牧师楼 , 1942年又建百运楼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建筑物占地面积2614平方米 , 教堂面积1000余平方米 。 礼拜堂坐北朝南 , 居中修仿哥特式钟楼 , 楼成四方体 , 方锥形楼顶 , 锥尖竖十字 , 四角为方形朝天柱 , 柱头是小方锥 。 钟楼成拱券式亭子间 , 东、南、西三面开荷花瓣形望孔 , 北面开小圆孔 。 钟楼下修成券式门亭 , 门亭开六门洞 , 三门朝外 , 三门向内 。 拱券饰对称线脚 , 形成莲花瓣形门洞 , 分别朝东、南、西三个方向 , 下砌八级抹角石阶 。 门廊两侧各修三开间 , 顶层上围通天护栏 , 通天栏两端是穹顶 。 屋架为木构梁架 , 屋顶成“人”字坡水泥盖瓦 , 檐下架水槽 。 室内北面设神坛 , 南面架凹字形木阁楼 , 木质斜梯 。 整座建筑物仍保持原建时中西结合的风格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1933年底 , 十九路军将士联合国民党内外等反蒋力量 , 在福州组成的“中华共和国” , 史称“闽变” 。 1934年元旦 , 在漳州东坂后后礼拜堂举行“龙汀省人民政府”成立仪式 。 出席成立仪式有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闽变”事件主要领导人 , 龙汀省副省长徐名鸿率全体政府官员就职视事 , 中国工农红军驻榕代表黄一青(黄火青)以驻龙汀领事的身份出席 。 静穆的教堂曾经有过一段慷慨激昂的瞬间 。

1988年 , 东坂后礼拜堂列为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5.

>>>接官亭礼拜堂<<<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位于芗城新华东路257号 , 主体建筑物肇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 , 因选址于当时的“接官亭” , 便以亭冠名 。 1920年和1924年二次较大规模的扩建成现在规模 。 上世纪下半叶 , 曾改为电影院 , 1995年又恢复为礼拜堂 。

礼拜堂面积830平方米 。 建筑风格为仿罗马式 , 大楼坐北朝南 , 共三层 , 立面九开间 , 居中三开间凸出 , 形成门楼 , 由一对花岗岩石柱支撑 , 门楼平顶式 , 顶檐拉水平线脚 , 柱头科林斯式 , 一层辟为门廊 , 柱头多立克式 , 门户凹寿式 , 门窗均是拱券式 。 1998年在屋顶立筒形穹顶钟楼 , 顶尖竖“十”字架 , 楼前是小广场 , 临街立铁栅栏 。 广场两侧是厢房 , 主堂西侧是牧师楼 。

6.

>>>东坂后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位于芗城青年路中段 , 始建于1934年 , 原计划作为医院大楼 , 刚竣工时 , 投资人陈氏因药材生意受挫 , 只得变卖家产 , 崭新的洋楼出手给当时的官方机构 。 解放后房产收归国有 , 曾作为办公楼 , 现属租赁性公房 , 有十多家租户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此楼坐东朝西 , 主体三层 , 天台建十字形阁楼间 , 并建柱式烟囱 。 整座建筑成正方形 , 檐廊水泥柱 , 墙体为黑砶清水砌法 。 门廊成月台式 , 台基砌四级弧形石阶 。 四支立柱是经典的多立克柱式 , 支撑半圆形月台 , 方形瓶状栏杆 。 从外观看洋气十足 , 与绝大多数“番仔楼”的格局一样 , 其内部是传统的砖木结构 , 内饰除一层大厅地板铺从海外进口的花砖 , 走廊及楼上都是粘土窑砖砖墁 。 大楼高敝厚实 , 匠作精细 , 除少许木梁糟朽外 , 砖石件及水泥预制件保持完好形状 , 木质楼梯和大部分天花板仍然结实耐用 。 大楼原有后花园 , 前有门庭 , 上世纪中叶 , 前庭后园改造成公租房 , 大楼内隔间也有所改动 , 此时的番仔楼 , 比起当年风采当大为逊色 。

7.

>>>石眼科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位于芗城文川里125号 , 始建于廿世纪初 , 1951年由石维岩购下 , 开设以牙科为主的诊所 , 漳州人俗称“石眼科番仔楼” 。 主体建筑成长方形 , 共二层 , 立面平顶通天栏杆 , 挑檐及楼层分界处拉水平线脚 。 整座建筑物隔成五开间 , 每间一窗 , 饰希腊式窗框 , 居中辟为门户 , 出口建拱券式平顶门亭 , 仿多立克柱式 , 拱券浮雕扎束缠枝 。 门亭兼作二楼阳台 , 栏杆与通天栏一样都是拱券式 , 望柱柱头饰陀螺状物 。 楼内部结构传统风格 , 屋顶“人”字形 , 侧面山墙尖檐线脚与水平线脚构成三角形 , 居中开圆花窗 , 花瓣形隔芯 , 周围灰雕倒垂缠枝纹 。 整座建筑主体结构保持完整 , 外饰明显露陈旧感 , 特别是底层的装饰有的已残缺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8.

>>>西化商铺(店面)<<<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1)天益寿药店 , 位于台湾路141号 , 共二层 。 二层立面平顶 , 分二级修线脚 , 七根贴壁柱(仿爱奥尼柱式)将立面隔为六开间 , 开间修成弧顶式落地窗 , 扇形窗楣 , 西式铁艺护栏 。 一层店面居中水泥浮雕店匾 , 为行书“天益寿药店”五字 。 正中开二扇店门 , 左右是店窗 , 饰西式铁艺窗花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2)采芳店铺 , 位于天益寿药店东邻 , 传统斜坡盖瓦顶 , 共二层 。 一层是传统屉式店门板 , 号墙以上是西式灰雕装饰 。 号墙居中灰刻“采芳”二字 , 两边浮雕西洋人物和缠枝纹 。 右边是一少年在逗一只小狗;左边是一对母子席地小憩 , 人物衫饰玫瑰 , 菊等 。 雕塑技艺娴熟 , 人物造型自然生动 , 表情刻划细致入微 。 号墙上是二层立面 , 居中开落地窗 , 两边是半窗 , 窗框清水油标 , 弧形窗楣饰西式样铁艺 。 窗下幅灰雕团兰 , 窗檐修弧线脚 , 上浮雕一对麒麟 , 底饰花草浮雕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3)新生商铺 , 与前二款立面不同 , 该商号三楼立面建为阳台式 , 斜坡瓦顶 , 木质挑檐拱 。 两边是仿多立克柱式 , 柱体浮雕悬鱼垂挂 , 灰洗护拦 , 方瓶形栏杆 , 望柱四枝 , 柱面三道凹槽 , 居中柱头饰球状物 , 两端望柱立多立克柱式 , 做为饰件 。 三楼灰洗墙壁 , 浅浮雕仿多立克柱式及线脚 , 面墙开一门二窗 , 门楣火球状 , 窗楣半月状 , 木质窗棂 。

本文原载于2006年8月28日《闽南日报》文化走廊版全版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ZhangZhou Library · Cultural Platform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楼”// //

漳州市图书馆

地址丨漳州市芗城区大同路大同新巷3号

(老年大学内)林枢楼

原创:田丰

本文来源:“漳州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