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父“反杀”逆子:70多位村民替求情,为何“弑父者”死有余辜?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老父“反杀”逆子:70多位村民替求情 , 为何“弑父者”死有余辜?
老父“反杀”逆子:70多位村民替求情 , 为何“弑父者”死有余辜?// //
有媒体报道 , 湖南省长沙县高桥镇一位七旬老人 , 持锄头打死儿子后 , 70多位村民替老人求情 。 据悉 , 因家庭琐事儿 , 他的儿子要用液化气罐 , 把房子烧了 , 把他(她)们炸死 。 然而 , 在危急关头 , 他夺过儿子手中的锄头 , 将“逆子”打死 。
据知情人透露 , 他的儿子整天游手好闲 , 偶尔出去做点零工 , 已经40岁还是单身 , 依靠父母供给一日三餐 。 平时爱喝酒 , 手头拮据时 , 便向邻居借钱买酒 , 大多都是有借无还 , 同村人都对他的儿子避而远之 。 最终 , 法院依法认定老人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 作出绝对不起诉决定 ,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 。
就事论事 , 在“大义灭亲”的氛围里 , 多数时候 , 都是众说纷纭 。 但是 , 从上述事件中 , 却透着无奈的悲凉之感 。 无论如何 , 父亲将儿子“反杀” , 都显得有些唐突 。 即便 , 从道德上 , 法理上 , 父亲属于正义的一方 。 但是 , 作为他(她)们的家庭来讲 , 却是永恒的悲剧 。
事实上 , 对于一个浑蛋儿子来讲 , 能由父亲亲手终结 , 其实也充满吊诡的隐喻 。 但是 , 对于上述案件来讲 , 老人之所以被判无罪 , 最根本的触动 , 还并不是“70多位村民替求情”的结果 。 而是 , 从复盘案件的过程中 , 看到“正当防卫”的痕迹 。
坦白讲 , 就是儿子虽然浑蛋 , 但是在没有危及到父亲的生命时 , 父亲也是不能用锄头攻击的 。 所以 , 根本性的问题在于 , 这是一场“反杀”的胜利 。 并且 , 当人们都清楚他的儿子比较浑蛋时 , 似乎这样的事情儿 , 就显得更加充满正义 。
所以 , 对于老父“反杀”逆子 , 非但没有得到“审判”(道德和法理) , 反而受到人们的同情的支持 。 并且 , 在看待“弑父者”的尺度上 , 貌似天然存在一种死有余辜的预判 。 这种裹挟性的情绪 , 关乎法理 , 更关乎道德 。
事实上 , 随着人们普遍法理意识的提升 , 在面对老父“反杀”逆子的事情上 , 不再会被错误地卷入“虎毒不食子”的悖论之中 。 因为 , 在强调自我安危的时候 , 可能亲缘关系就不再是核心尺度 。 由此 , 作为个体来讲 , 涉及性命之忧时 , 一切皆可抛 。
当然 , 这不是说 , 人活着要不重视情感 , 而是从法理的层面 , 个体和个体之间 , 是不可以轻易结束对方的生命 。 唯一理由就是 , 当对方危及到自己的生命时 , 才可以反击 。 并且 , 这种尺度已经成为共识 , 被普遍性接纳 。
所以 , 老父“反杀”逆子 , 才会显得有理有据 。 当然 , 这里面还存在一个世俗的认知 。 就是“子不教 , 父之过” , 言外之意 , 就是父亲有权惩治逆子 。 并且 , 这种正当性 , 在道德尺度上 , 已经存在很久 。 所以 , 当法理给出程序性的认定后 , 也就不再会有争议 。
从上述案件的即视感中 , “弑父者”就是一个十足的巨婴 。 从家庭融合的角度看 , 他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家庭负资产” 。 而且 , 作为儿子竟然要“弑父弑母” , 显然已经可以称之为“畜牲” 。 好在 , 老人反应较快 , 没有命丧“逆子”之手 。 要不然 , 就显得更加惨烈 。
事实上 , 在一些经济贫弱的地域 , 巨婴型人格是比较多的 。 因为 , 越是贫弱的地域 , 乡土秩序越浓重 。 于此 , 很多子女才会把“啃老”当作理所当然 。 所以 , 当下的巨婴而言 , 十之八九都是因为“穷病” 。 尤其是“心穷”到极点 , 自然就会丧心病狂 。
但是 , 就老父“反杀”逆子的事情儿 , 估计也是被逼急了 。 从伦理上 , 作为父亲是不会轻易杀子的 。 但是 , 既然能下得去手 , 就说明儿子已经坏到底 。 所以 , 关乎伦理悖论 , 在这件事儿中 , 应该不是核心的争议论点 。
因为 , “70多位村民替求情” , 这足以说明老人的正义性 。 并且 。 这里面透着道德审判的结构性的逻辑 。 因为 , 关乎“求情”的逻辑里 , 就是行为的正义性认定 。 甚至 , 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审视 , 可能人们对于他们父子各自的人品 , 都已经了如指掌 。
所以 , 对案情的判断 , 可能会超越案件本身 。 然而 , 法理却只看发生时的过程 。 所以 , 对于法理和道德的弥合 , 根本上的趋向里是有差别的 。 由此 , 也可以看得出 , 虽然“70多位村民替求情”很有画面感 。 但是 , 却不是无罪释放的主要推动力 。
因为 , 案件根本性的定性 , 还是基于案发时的实际情况 。 由此也说明 , 在关乎刑事案件的定性上 , 道德审判只是一种弥合过程 。 有时候会趋向一致 , 有时候会趋向相反 。 总之 , 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 跟案件所处的文化秩序有一定的关联性 。
要知道 , 在“巨婴弑父”的底色里 , “逆子”早已失去道德支撑 。 所以 , 无论是道德上 , 还是法理上 , 都会将“逆子”打入地狱 。 所以 , 在案件发生后 , 多数人都会觉得“弑父者”死有余辜 。 于此 , 当正当防卫成立后 , 道德上基本上是全票通过的 。
不过 , 对于“反杀”逆子的老人而言 , 即便被无罪释放 , 可能还是会陷入长久的凄凉之中 。 一个白发之人 , 将逆子终结 , 这应该算是人生之痛中 , 最疼痛之一 。 甚至 , 对于他而言 , 多么希望他没生过“逆子” 。 如若 , 那样儿 , 可能就不至于这样无奈 。
因为 , 人世界 , 最难过的就是“亲缘关” 。 有的人一辈子平顺 , 还能迎来子女的爱戴 , 可谓是人生最美的图景 。 有的人 , 走过半生 , 子女不省心 。 最终的结局只能是 , 心有泪 , 无处说 。 好在 , 法理不藏奸 , 可恨之人终将死于非命 。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