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作者:李晓陆

制作:童达清

第618期

韩愈“退之”款砖 , 呈青灰色 , 长24.5公分、宽15.2公分、厚3.5公分 , 密度高 。 上有“旧甓柿叶赤而实红青龙寺学书九月退之 ”隶书17字 。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

砖上文字什么意思?连夜上百度搜寻 , 砖上文字“柿叶赤而实红青龙寺学书“见于苏轼的《书退之诗题跋》:“韩退之游青龙寺诗 , 终篇言赤色 , 莫晓其故 , 尝见小说 , 郑虞寓青龙寺 , 贫无纸 , 取柿叶学书 , 九月柿叶赤而实红 , 退之诗乃谓此也 。 ”

退之款古砖上文字“柿叶赤而实红”出自宋代的苏轼之口 , 岂不“关公战秦琼”?砖是老砖毋庸置疑 , 问题是字 , 是否后刻伪作?对砖的字口看得仔仔细细 , 又左看右看 , 右看左看 , 字口与砖面包浆一致 , 应是老刻无疑!再细看苏轼《书退之诗题跋》内容:“尝见小说…” 。 哦 , 原来“柿叶赤而实红”并非是苏轼所言 , 而是曾经看过的小说内容 。 豁然开朗!

于是请教老师 , 将图片发给杂项专家、擅长隶书的蔡国声老师 。 很快 , 蔡老师主动打电话过来 , 对图片上的砖帮助解读:“砖很不错!是唐隶!如果知道其出处 , 更好 。 “我回答老师:”韩愈在13岁至19岁随嫂子来宣城居住 , 并发奋读书 , 拜师求学 。 此砖出现于宣城市场 , 具体的来历 , 不详 。 “老师略显激动:“如果这样的话 , 韩愈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 发现好东西 , 大家都要分享的 。 这样吧 , 你带着实物、拓片 , 和韩愈在宣城的相关文章来上海 , 我再帮看看 。 ”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

来到上海 , 蔡老师很热情 , 免费为我看砖 。 “砖上前两字 , 写得好!旧甓 , 旧砖的意思 。 下面的字很一般 。 按你说的情况 , 此砖上的字极有可能就是韩愈所书 。 这砖不是汉代的 , 也不是晋的 。 ”此砖的长度24.5公分与南朝的一尺的长度吻合 , 于是猜想可能就是南朝的砖 。

于是又请教了南京艺术学院的原院长刘金祥先生 , 得到回答确实是南朝砖 , 并获得南朝砖特征的知识点:一面光滑 , 一面粗糙 , 且有坑坑洼洼的小洞 。 此砖特征 , 与南朝砖如出一辙 。 猜想获专家认可 。 对居住在宣城的唐代韩愈来说 , 南朝的砖 , 就是旧甓啊 。 入情入理 。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

局部

古砖上的文字:“旧甓柿叶赤而实红青龙寺学书九月退之“ , 其”青龙寺学书“如何理解?是韩愈在青龙寺学书?青龙寺在长安(今西安) , 如何将古砖从长安千里迢迢运至宣州?

这似乎不大可能 , 也无此必要 。 若此 , 砖也非是南朝砖 , 而因北魏砖才合理 。 北魏一尺与南朝一尺有别 , 砖也应不是同一尺寸 。 所以”青龙寺学书“对象不是韩愈而应是郑虔 , 即苏轼《书退之诗题跋》中的唐代郑虔寓居青龙寺取用柿叶为纸勤奋学书的典故 。

据《新唐书·郑虔传》:“虔善图山水 , 好书 , 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 , 遂往日取叶肄书 , 岁久殆遍 。 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天宝九年公元750年) , 帝大署其尾日:‘郑虔三绝‘; 。 ”唐玄宗御笔一批 , “郑虔三绝”名扬天下 , 柿叶学书也天下传颂 。 郑虔成为当时苦练成才的典范 , 也是励志的楷模 。 《新唐书·郑虔传》里一个“贮”字 , 从而得知 , 郑虔所用柿叶非新鲜柿叶 , 而是从“贮柿叶数屋”中取出的 , 也即所用柿叶应是干柿叶 , 如此方能书写 。 新鲜柿叶不吃墨 。 唐代的著名草圣怀素也有“芭蕉叶练字故事” , 故事传下来了 , 原本是干芭蕉叶却成了新鲜蕉叶了 。 以至有画家画怀素站着在芭蕉叶前直接练字这样的笑话 。

郑虔“柿叶学书”的故事 , 按照《新唐书·郑虔传》记载 , 故事发生地是在慈恩寺而非青龙寺 。 郑虔在《旧唐书》无传 , 只是在宋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才有郑虔传 。 《新唐书》在嘉祐六年(1061)修撰而成 , 那时苏轼25岁 。 也就是说 , 在《新唐书》修撰之时 , 修撰者与苏轼所见的资料理论上是一样的 。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

敦煌存郑虔书札

但为什么《新唐书·郑虔传》记载郑虔“柿叶学书”是在慈恩寺而苏轼《书退之诗题跋》则说在青龙寺呢?或许是因为慈恩寺的名气大于青龙寺 。 “柿叶学书”故事发生地在唐代就开始流传着两种说法 。 宋代苏轼《书退之诗题跋》有青龙寺一说 , 也在情理之中 。 只是《新唐书·郑虔传》编撰者欧阳修们 , 采纳了慈恩寺说 , 致使后来天下皆知“柿叶学书”是在慈恩寺 , 而不是青龙寺了 。 尽管如此 , 现代的学者吴藕汀在其《药窗诗话柿子》也持两种说法 , 而非仅仅慈恩寺一说 。 现代的日本学者也认同两说 。

慈恩寺是皇家寺院 , 唐代高宗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 , 规格高 。 玄奘取经归来就是在慈恩寺译场翻译经文的 。 青龙寺也属于皇家寺院 , 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 , 初名灵感寺 。 唐武德四年(621)寺废 。 景云二年(711)改名青龙寺 。 唐会昌五年(845)禁佛时寺废 。 次年又改为护国寺 。 大中九年(855)长安左右两街添置寺院八所 , 该寺又恢复本名 。 慈恩寺历史上一直是皇家寺院 , 管理严格;而青龙寺的前身是皇家寺院 , 中间还曾遭废弃 , 所以管理上肯定不如慈恩寺严格 。 作为寓居在长安寺院待考的郑虔来说 , 寺院是青龙寺可能性更大 。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

慈恩寺

郑虔“柿叶学书”发生在何时?据最新出土的郑虔墓志记载:“弱冠举秀才 , 进士高第 。 ”郑虔及进士第 , 未见文献记载 。 从“乾元二年(759)卒 , 年六十九”推知 , 其弱冠之年当为景云元年(710) 。 所以在长安考中进士的时间只能是在公元710年之后 。 由于柿叶学书的柿叶有数屋之多 , 因而不会在短短的一年内写完 。 柿叶学书几年以后 , 开元二年(714)才初仕通直郎行率更寺主簿 。 所以所在寺庙是在改名后的青龙寺 , 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 结合寺院管理的不严 , 寓居在青龙寺也是顺理成章的 。 之所以有人认为是慈恩寺 , 也可能因为刚刚改名青龙寺名声太弱所致 。

郑虔出生于河南荥阳郑氏家族 , 史称“累数世而屡显 , 终唐之世而不绝” , “簪缨门第 , 诗礼传家” 。 这样出身的郑虔 , 得到唐玄宗题“郑虔三绝” , 在老家荥阳肯定奔走相告 , 家喻户晓 。 对韩愈有抚育之功的嫂子郑氏也来自荥阳郑氏 。 河南荥阳郑氏是所谓的唐代“五姓七家”其中之一 。 一般的读书人都有与“五姓七家”联姻为荣 。 柿叶学书的故事 , 韩愈嫂子韩郑氏从小就耳熟能详那是很自然的了 。 当然 , 来自家乡的郑虔柿叶学书的故事可能更接近于真实 。 也即青龙寺说 。

郑虔卒于乾元二年(759) , 而韩愈出生于大历三年(768) , 这时间相距也仅仅九年 。 从郑虔卒到韩愈青少年 , 这中间也就二十来年 , 从时间上看 , 柿叶学书的故事准确性更强 , 也更支持青龙寺说 。 韩愈自三岁而孤 , 由哥哥韩会和嫂子韩郑氏抚养 。 韩郑氏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 从小就教韩愈诗文 。 柿叶学书的故事 , 韩愈可能从小就从韩郑氏那里知道了 。 有理由相信这一定是青龙寺说 。 哥哥韩会过世后 , 由嫂子一人独自承担家庭重任 。 好在韩愈祖上在宣城有祖业 , 嫂子便带着一家人来宣城 。 家庭的变迁 , 给韩愈留下深刻印象 。 在宣城的日子里(13岁至19岁) , 便发奋读书 。 此时 , 在南朝的砖上刻下:“旧甓 柿叶赤而实红九月退之” , 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也符合情理 。

“九月退之” , 时间落款 。 退之是韩愈的字 , 可在古代有字是在弱冠之时 , 也即在20岁时 , 为方便外出称呼才有的 。 韩愈在宣城是13岁至19岁 , 还未到20岁 , 怎么就有了字退之呢?有诗为证:“花前醉倒歌者谁 , 楚狂小子韩退之 。 ”唐德宗建中八年(787)的一个春天 , 韩愈与李观、欧阳詹、窦年在一起曲水流觞 , 其间韩愈得觞 , 便咏下《芍药歌》 。 这是韩愈写宣城的第一首诗 。

退之就一定就是韩愈吗?可能还有张退之 , 王退之呢 。 在韩愈同时代 , 还真有字是退之的 。 白居易的《思旧》:“退之服硫黄 , 一病讫不痊 。 “此退之 , 非韩愈 , 而是卫中立 。 有唐一代 , 也仅仅有两个 , 字是退之的 。 这是在韩愈同一时代的 , 后代的 , 由于韩愈名气太大 , 也不会再有人用退之作字的 。 所以”九月退之“中的退之当属自称外 , 还没有更好的解释 。 如果是后代有人故意冒名题之 , 也一定是众所周知的慈恩寺说 , 而不会像现在的青龙寺说了 。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

砖上所刻字的刀法 , 与唐代的石刻的刀法如出一辙 。 现藏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唐颜真卿西亭记残碑“ , 碑上的文字虽字体不同 , 但刀法都是两面刻 , 所呈现的文字特美 , 甚至还能有文字凸起的阳文感 。

所以 , 综上所述 , “退之“款文字砖是韩愈的可能性很大 。 作为一名藏者 , 在韩愈青少年成长的宣城能收到这样一块文字砖 , 是幸运的 , 也是幸福的 。

参考文献:

罗婉宁《“悲”与“喜”的较量—论慈恩寺、青龙寺诗风差异》

吴藕汀《药窗诗话》

胡可先《新出土《郑虔墓志》考论——兼及郑虔与杜甫的关系》

许友根《寡嫂抚养成人的韩愈》

邢少山《读韩愈的诗〈芍药歌〉》

(作者系宣城市邮政分公司集邮与文化传媒部工作人员 ,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本文原载《宣城历史文化研究》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