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真”的风骨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唯真”的风骨
卫兴华一生的研究一直都在尝试“搞清楚”经济学理论概念 , 并因此有同行称他为“经济理论的清道夫” 。 对于经济学界的理论争论和治学态度 , 卫兴华认为 , 要宽容对待 , 以理服人 。
本报采访人员 李成刚
12月6日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 , 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 享年95岁 。
卫兴华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教育家 , 长期从事《资本论》研究 , 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 他提出的商品经济论、生产力多要素论等学术观点在经济学界影响广泛 。 今年9月29日 , 卫兴华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 虽然因病未能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仪式 , 得知自己获得国家荣誉时 , 卫兴华表示:“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之树根深叶茂 , 祝人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2014年3月 , 卫兴华在中国人民大学宜园家中接受中国经济时报《经济记忆》栏目专访 , 当时卫老89岁 , 腿脚不便 , 视力下降严重 , 但给采访人员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 老人待人随和、治学认真 。 《经济记忆》要以整版篇幅介绍卫兴华求学治学经历和学术研究成果 , 老人在接受采访前一天专门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成就列了提纲 , 很大的一张纸写满了正反面 。 近3个小时的采访 , 老人语言洪亮、逻辑清晰、思维敏捷 , 采访完走在校园里 , 采访人员还对同行的同事感慨 , 真是“思者寿” 。
卫兴华一生治学 , 始终坚守的座右铭是:“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不唯众 。 ”
《中国社会科学》如是评价——始终坚持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 即使在“左”的理论和政策盛行的情况下 , 也不随“风”转 , 从不人云亦云 , 而是执著地追求真理 。 “唯真”就是卫老的治学风骨 , 不做权势的奴仆 , 不做“风派理论家” 。 为此 ,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中 , 卫兴华经历了政治生活和教学研究工作中的坎坎坷坷 , 他曾先后被下放劳动、参加“四清”运动 ,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 , 经历了走“五七”道路的特殊历史时期 。 改革开放前 , 卫兴华一直被认为是“右翼”学者 , 改革开放后 , 他又被看成是“左翼”学者 。 卫兴华告诉本报采访人员:“偏右的人认为我左 , 偏左的人认为我右 , 其实 , 认为我是右 , 因为他左;认为我是左 , 因为他右 。 ”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 我很理解、很了解需要讲什么、该讲什么 , 但我还是要讲真话 。 做学问、做理论搞投机、讲假话 , 不是真正的学者 。 ”5年时间一瞬而过 , 当时采访的情景犹在昨日 , 平和坚定的话语仍在耳边 。
卫兴华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 , 他尊重权威 , 却不迷信权威 , 因此他的许多观点即便当时屡有反对声音 , 但长期看总是因为唯真和前瞻而最后为世人所接受 。 譬如:上世纪50年代 , 苏联教科书在干部、高校中被当作真理在学习 。 当时还是一位年轻教师的卫兴华首先对苏联教科书的三个问题提出不同意见:一是货币没有阶级性;二是抽象劳动不是商品经济范畴;三是反对“固定资本的周转快慢影响利润率高低”的观点 。 这三个意见后来都被认为是正确的 。
再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 , 卫兴华就提出 , 需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增长与发展的问题 。 他不赞成追求超高速度 , 他认为 , 中国经济增长中片面追求高速度带来了诸多弊端 , 导致中国经济的大起大落 , 不利于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经济比例关系的合理化 , 不应将高增长速度作为首要政策目标 , 而应实现“由数量扩张型的快速增长方式转为质量效益型的快速增长方式” 。 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观点流行的时候 , 卫兴华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西方右翼经济学家虚设的观点 , 不应该把这种观点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 他一直主张在分配领域中应效率与公平并重 , 实现二者的统一与结合 。 “生产重效率 , 分配重公平” 。
卫兴华1925年出生于山西省一个穷乡僻壤的农村——五台县善文村 , 祖辈世代务农 , 为了“转换门风” , 6岁时卫兴华的父亲送他读小学 。 不久后 , 父亲又送卫兴华到离村30里的东冶镇沱阳高等小学读书 。 “七七事变”后侵华日本占领东冶镇 , 卫兴华被迫辍学回村务农 , 但想读书上学的念头片刻未息 。 后来 , 卫兴华在东冶镇济生恒药材店当了一名小伙计 , 不是正式店员 , 而是打杂的临时工 , 只供伙食 , 没有报酬 , 给掌柜的做饭、提茶壶、倒夜壶 , 有时也帮助卖药丸 。
因为对读书求学的渴望 , 1942年卫兴华考入东冶镇一所中学补学班 , 当时东冶镇驻扎着日本侵略军 , 考入补学班 , 卫兴华将以前小学老师给他起的官名“卫显贵”改为“卫兴华” , 以表示抗日救国 , 复兴中华之意 。 因为不愿受到奴化教育 , 卫兴华离开补学班 , 通过日军封锁线 , 到了晋西隰县 , 考入进山中学 。 这所学校的负责人是中共地下党员、情报战线的先驱、教育家赵宗复 。 受其影响 , 在这里 , 卫兴华接触到了进步文艺书刊和社会科学读物 , 接受了革命思想教育 。 抗战胜利后 , 进山中学迁回太原 , 卫兴华被选为学生会理事长 , 参加了进步社团“投枪社” 。
1948年11月 , 卫兴华进入华北大学读书 。 解放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 , 卫兴华转读于该校经济系 。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政治经济教研室 , 苏联专家要培养研究生 , 卫兴华被选上 , 成为中国人民大学首届研究生 。 1952年 , 卫兴华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 开始了在中国人民大学67年的教学与研究 。
卫兴华一生的研究一直都在尝试“搞清楚”经济学理论概念 , 并因此有同行称他为“经济理论的清道夫” 。 对于经济学界的理论争论和治学态度 , 卫兴华认为 , 要宽容对待 , 以理服人 。 他不赞成改革开放以前对西方经济学的“骂倒” , 也不赞成改革开放后对西方经济学的“拜倒” 。 他认为 , 当代西方经济学不完全是过去的原教旨主义经济学 , 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一百多年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 已然不是马克思看到的资本主义了 , 在理论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 很多理论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 ,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吸收的方面 。 同时 , 也不能用西方经济学排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边缘化 。 “错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很多 , 错解西方经济学的人也很多” 。 卫兴华认为 , 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同时也要学好西方经济学 。 这样才能判断是非 , 才能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些理论观点、政策的是非对错做到心明眼亮 , 看得清楚 。
“经济学的发展、理论的发展不怕交锋 。 经济学要创新、发展 , 不要搞派系斗争、互相拆台 。 不要无理纠缠 , 要摆事实、讲道理 , 以理服人 。 ”卫兴华用一生追求“唯真” , 不做“风派” , 并以之为座右铭教书育人 , 桃李满天下 。 他获得“人民教育家”的国家荣誉称号 , 是国家对卫老治学风骨的最高褒扬 。
如今卫老离我们而去 , 经济理论界和教育界失去了一位术德双馨的前辈 , 哀之思之 , 怅然若失 。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