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什么是“生”而不是“升”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为什么是“生”而不是“升”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什么是“生”而不是“升”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为什么是“生”而不是“升”// //

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一首很有名的诗 , 经常被选入各种语文教材和古诗选本中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 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这首诗中的颈联“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是千古名句 , 深得历代诗评家激赏 。 摘录三则有代表性的评价 。

唐代殷璠编选的专收盛唐诗的选本《河岳英灵集》中说:“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 , 每示能文 , 令为楷式 。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评价这两句诗说:“形容景物 , 妙绝千古 。 ”

清人沈德潜编的一部唐诗选本《唐诗别裁》中评价说:“江中日早 , 客冬立春 , 本寻常意 , 一经锤炼 , 便成奇绝 。 ”

殷璠没有明确解释这两句诗为什么好 , 只是高度评价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 接着他又记录了玄宗朝三次拜相的大文学家张说将这两句诗“手题政事堂”和“每示能文 , 令为楷式 。 ”

遗憾的是 , 张说为什么将这两句诗“手题政事堂”也没有进一步的解释 , 不过猜测大约是这两句诗无意说理 , 但在对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蕴含理趣 , 张说可能把这种理趣和理政的某些思想联系起来了 。

虽然张说“每示能文 , 令为楷式”这个也没有进一步的详细解释 , 胡应麟的“形容景物 , 妙绝千古”也只是一个结论 , 他也没有进一步解释为什么 。 但这个“为什么”在沈德潜的评价中却有迹可循:“江中日早 , 客冬立春 , 本寻常意 , 一经锤炼 , 便成奇绝 。 ”原来是个“炼字”的问题 。

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古人不废炼字之法 , 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 故能平字见奇 , 常字见险 , 陈字见新 , 朴字见色 。 ”可以说 ,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中的“生”与“入”正是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两个字 。

海上的太阳升起得很早 , 残夜还没有完全褪去 , 太阳就已经撕破这黑暗 , 等不及要从海面跳出来了 。 江上的春天来的也早 , 头一年的年底还没有过去 , 春天就到来了 , 好像春天要闯入这旧年一样 。

一“生”一“入” , 使得“海日”和“江春”都有了拟人的特点 , 非但“海日”和“江春”有了拟人的特点 , 连“残夜”与“旧年”也被卷入其中 , “海日”与“残夜” , “江春”与“旧年”因为“生”和“入”这两个看起来太平常的字而关联起来 , 诗句因此有了无穷的意蕴 。

不过 , 这个“海日生残夜”的“生”字 , 在学生默写这首诗的时候 , 却常常被误写为“升”字 。 堪称是古诗默写中出错率最高的字之一 。

也难怪 , 不仅仅是日升 , 就是月升 , 最常用的也是“升起”之“升” 。

比如:

东方朝日迟迟升 , 迎风弄景如自矜 。 ——刘禹锡《百舌吟》

飞来山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 —— 王安石《登飞来峰》

月升星尽没 , 风劲雪重凝 。 ——陆游《初夜》

霜落水初澄 , 星繁月未升 。 ——陆游 《溪行》

如何有效避免这个错误 , 不要将这个“海日生残夜”的“生”字误写为“升”字呢 。 我在教学中做一点儿尝试 。

一个是从字源着手 , 看“升”与“生”的差别 。

“升” , 象形 。 本义:容器名 。 一斗的十分之一 。 后来又专门造了“昇”字 。 《说文解字》中对这字的解释是:日上也 。 从日升声 。 “昇”这个字最初就是指太阳升起 , 后来也进一步指月亮升起 , 并由此进一步泛化指一切事物的升起 。 简化字中再次将“昇”简化为“升” 。

“生” , 会意 。 甲骨文字形 , 上面是初生的草木 , 下面是地面或土壤 。 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 后来 , 进一步引申为一切从母体中孕育成长的状况都用“生” 。

而这个“海日生残夜”不仅仅是说残夜之中 , 太阳从海平面升起 。 而是说残夜仿佛是海日的母体 , 海日孕育其中 , 从残夜中出生一样 。

另外一个是从语境着手 , 举了几首古诗中的例子 。

比如 ,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 , 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 , 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 , 还寝梦佳期 。

“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 其中“海上生明月”的“生”正是说明月仿佛是从海里出生出来一样 , 而不仅仅是在说明月跃出海平面 。

又比如:

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马戴

露气寒光集 , 微阳下楚丘 。

猿啼洞庭树 , 人在木兰舟 。

广泽生明月 , 苍山夹乱流 。

云中君不见 , 竟夕自悲秋 。

“广泽生明月”绝对不可以单纯理解为“明月从广阔的洞庭湖湖面上缓缓升起” , 而应该有所想象 , 想象洞庭湖仿佛就是明月的母体 , 明月从洞庭湖中孕育出生一样 。

需要说明一点 , 关注一下张九龄和王湾的生卒年 , 王湾比张九龄小差不多20岁 , 再查一查他们的履历表 , 很可能他们之间在玄宗朝会有一些交集 。

张九龄(公元673年/678年~公元740年)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

焉知王湾的“海日生残夜”的“生”字不是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那里获得的灵感呢?

再看马戴 , 晚唐著名诗人 , (公元799年~公元869年) 。 张九龄和王湾去世半个多世纪后他才出生 。

又焉知“广泽生明月”不是借鉴了“海上生明月”或“海日生残夜”呢?

当然 , 还有一个更贴近学生的例子 , 那就是杜牧的《山行》 。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

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这首诗中的“白云生处有人家” , 有一个不同版本的异文 , 是“白云深处有人家” 。 从诗歌意境来来说 , 我更喜欢“生处” , 而不是“深处” , 因为说“白云生处” , 似乎那寒山就是白云的家一样 , 白云在那里出生 , 在那里成长 , 而“深处”则不含这种韵味 。 当然 , 如果写成“白云升处” , 则就更直白 , 韵味就更淡了 。

其实 , 不仅仅是这一个“生”字 , 默写古诗文中出现的错别字都可以这么纠正 , 要从字源和语境着手 ,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可能有人会说 , 不就是一个字错了吗 , 干嘛绕那么大的弯子 , 啰嗦这么多事情 , 多写两遍 , 罚抄几次 , 不就会了吗?是的 , 那样的效果可能更直接 , 但是 , 学诗歌绝不只是为了让孩子会默写 , 会考试 , 而还要让孩子体会到诗歌的美妙 , 诗歌的韵味 。 这种美妙和韵味 , 是罚抄的方式获得不了 , 非但获得不了 , 反而会让孩子对诗歌越来越厌烦 , 距离诗歌越来越远 。

要让孩子爱上诗歌 , 唯有多多诵读 , 反复涵泳 , 没有什么终南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