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雪:后母戊鼎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王嘉雪: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 , 这件文物大家肯定听说过 。 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 , 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 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 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名单 。 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学校组织了参观国家博物馆的活动 , 缓缓的走进国博的青铜器展厅 , 我一眼就看见了庄重而不失优雅的后母戊大方鼎 。 第一眼看到它 , 我就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 。 鼎身雷纹为地 , 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 , 体现的是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 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 如此巨大的与众不同的鼎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 于是我亲眼目睹了它的风采并了解了它背后的故事 。

早在1939年3月时 , 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培文的哥哥吴希增在野地里探宝 , 探杆探到13米时 , 碰上了坚硬的东西 , 挖出来一看 , 头上带着铜锈 。 当晚 , 他们找了十七八个人 , 趁着夜幕动工挖掘 , 为了防备日本人发现 , 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 。 第二天晚上 , 挖掘队伍扩大到40多个村民 , 连挖了三个晚上 , 抬上来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 , 正是震惊后世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鼎 。

1937年11月 , 安阳被日寇占领 。 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 , 大鼎落入了当时侵华日军的眼中 。

吴培文他们的心提了起来 , 再留着鼎 , 可能性命难保 。 一番商量后 , 他们打算卖掉 。 买家却要求将大鼎分割成几大块装箱 。 据资料记载 , 农民们还真用钢锯、大铁锤 , 趁着夜深人静分割大鼎 。 但毕竟越砸越觉得作孽 , 吴培文阻止大家再砸下去 , 大家横了一条心 , 决心要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 。

之后 , 日本人连续派兵进村搜宝 , 但在吴培文和乡亲们的精心保护下 , 日军都没有得逞 。 吴培文感叹“大炉有灵 , 天助我也” 。

这之后 , 吴培文花20大洋从古玩商处买了一个青铜器赝品 , 藏在自己家炕洞里 。 不久以后 , 日本兵和伪军又进村了 , 直接抢走了那个赝品青铜器 。 但由于日本人仍旧盯紧了吴培文的行踪 , 要继续搜捕他 。 为了保护大鼎安全 , 吴培文将大鼎秘密托付给自家兄弟 , 远离家乡避难 , 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安阳 。 吴培文等乡亲为保护国宝 , 在吴家大院三次转移埋藏地 , 最终将其埋藏在吴家大院东屋 , 免遭日寇掠夺 。 直至抗战胜利 。

2005年 , 大鼎回归安阳“省亲” , 已经83岁的吴培文在殷墟门口 , 时隔59年终于再次与大鼎见面 。 他一眼就认出大鼎来 , “分别时兵荒马乱 , 再见时国富民强” 。 老人一直觉得 , 保护了大鼎没有落在日本人手中 , 是他一生之中做得最有价值的一件事 。 那一天 , 作为大鼎的发现人和保护人 , 他被特许可以抚摸大鼎 。

再次见到大鼎 , 吴培文老人感慨万千 。 一尊大鼎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 既让他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 也让他成为发掘护宝的名人 , 得到他应该得到的荣誉 。 现在吴培文老人虽去世 , 但这尊国宝却长留于天地之间 , 成为中华人民心中永远的骄傲 。

这个简单却又惊心的故事蕴含了人们对于祖国的热爱 , 愿意为了一个文物而不懈努力 , 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而奋斗 。

国博展现宏伟的视觉盛宴 , 同时也是中华精神的载体 , 我会记住这份永恒的祖国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