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来:“朝臣”解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王瑞来:“朝臣”解

编者按:2019年12月29日 , 《中日关系史添新史料:遣唐使吉备真备真迹及其研究成果公布》的消息发布后 , 即引起了学界的诸多讨论 , 本文系王瑞来先生前作《王瑞来:《李训墓志》书写者“朝臣备”是不是吉备真备?》的补充 , 就争议所在的“朝臣备”做了详细解释 。

最近披露的唐代《李训墓志》最后一行“日本国朝臣备书” , 既是该墓志最显示价值的一句 , 也是备受争议的一句 。 价值在“日本国” , 争议则在“朝臣备” 。 如果“朝臣备”有问题 , 那么最具价值“日本国”也成为子虚乌有 , 黄金化铁 。

前几天 , 我写了小文《〈李训墓志〉的书写者朝臣备是不是吉备真备》 , 讨论了吉备真备跟“朝臣”的关系 。 根据史料记载 , 指出吉备真备原姓叫作“下道朝臣” , 在日本的天平十八年 , 即公元746年被赐姓为“吉备朝臣” 。 就是说 , 吉备真备跟“朝臣备”似乎还真的难脱干系 。

读了我的文章 , 有的朋友就问我 , “朝臣”是入唐朝拜之臣 , 还是在朝之臣?看到这样的疑问 , 我觉得有必要对“朝臣”略作解惑 , 不然很容易以汉语的语意来望文生义 。

这里的“朝臣”虽写作汉字 , 但却不是汉语 , 而是日语中的一个古老词汇 。 “朝臣”是日本古代的一个姓 , 日语旧读Asomi 。 后来又读作Ason 。

其实 , “朝臣”作为古代日本的姓 , 中国方面的古代文献也有明确记载 。 宋人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一〇“朝臣”条云:

《元和姓纂》曰:日本国使臣朝臣真人 , 长安中拜司膳卿 , 同正副使朝臣太父拜率更令 , 同正朝臣 , 姓也 。 谨按《日本传》其王文武遣朝臣真人粟田献方物 。 朝臣真人者 , 犹唐尚书也 。 开元初 , 粟田复朝贡 , 从诸儒授经 , 诏四门助教赵元默即鸿胪寺为师 。 其副朝臣仲满慕华不肯去 , 易姓名曰朝衡 , 历左补阙、仪王友 , 多所该识 , 久乃还 。 天宝十二载 , 朝衡复入朝 。

检核日本古代的制度 , 中国方面的记述和理解 , 可能是当时出于语言隔阂或翻译不甚到位的原因 , 有些不准确之处 , 不过视“朝臣”为姓这一点 , 则是正确的 。

关于“朝臣”这个姓的由来 , 在日本文献中有着明确记载 。 天武天皇为了树立天皇的权威 , 于天武十三年(684)十月制定了八色之姓 。 八色之姓依次为真人(Mahito)、朝臣(Ason)、宿禰(Sukune)、忌寸(Imiki)、道师(Mitinosi)、臣(Omi)、连(Murazi)、稻置(Inagi) 。 朝臣位居八姓之二 。 包括朝臣在内 , 前四姓为赐姓 。 据《日本书纪》和《古事记》的记载 , 第一姓真人为天皇五代以内的近亲 , 而朝臣则赐给与天皇亲缘稍远的皇亲 。 不过也赐给苏我、石川、巨势、春日、下道等豪族 , 当时有势力的藤原、石上、也被赐予了朝臣的姓 。 由于势力过大 , 原本位于真人之下的朝臣 , 不久便发生逆转 , 成为地位很高的姓 。 到了平安时代以后 , 居然成为第一位的姓 。

我们举两个日本历史上的名人 , 来具体解析观察一下他们的姓氏 。 我们先看德川家康 , 他的全称为“从一位德川次郎三郎源朝臣家康” , 这一长串名字很像是宋代官员笏板上写着的一串官衔 , 有官有职有差遣 。 具体解析来看 , “从一位”为位阶 , 犹如中国古代的官品 , “德川”为名 , “次郎三郎”为通称 , “源”为氏 , “朝臣”为姓 , “家康”为讳 。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名人织田信长 , 他的全称为“正二位织田右大臣平朝臣信长” 。 “正二位”为位阶 , “织田”为名 , “右大臣”为官位 , “平”氏 , “朝臣”为姓 , “信长”为讳 。 尽管这是平安时代以后的例子 , 但古代日本贵族的姓氏规则都是一样的 。

根据以上的考察 , 吉备真备出身于下道豪族 , 原名叫“下道真备” , 在八色之姓制度确立后 , 便姓“下道朝臣” 。 从唐朝回到日本十二年后 , 官居从四位的下道朝臣 , 又被赐姓为“吉备朝臣” 。 后来通称其为吉备真备 , 大概还是一部分用了他的原名 。

“朝臣”作为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姓 , 在古代日本并不鲜见 。 跟吉备真备一起入唐的阿倍仲麻吕的姓也是“朝臣” 。 这不仅前述在《古今姓氏书辩证》援引的《元和姓纂》中有所提及 , 在《旧唐书》卷一九九《日本国传》中也有明确记载:“其偏使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 , 因留不去 , 改姓名为朝衡 , 历仕左补阙、仪王友 。 ”

“朝衡”又作“晁衡” 。 记作“晁衡”似乎更为有名 , 李白等唐代文人与之交往 , 大多称之为“晁衡” 。 “朝”与“晁”同音 , 但我想这恐怕不是出于同音才率意而写 。 遣唐使入唐后 , 较长时间居住 , 一般出于方便 , 都拟定一个中国风格的名字 , 但这个名字跟原名总有些联系 , 就像今天欧美的有些汉学家根据自己名字的发音拟定汉字名字一样 。 与李训死于同一年的遣唐使井真成的“井” , 有日本学者就推测 , 可能原作“井上”或“葛井” 。 我推测阿倍仲麻吕最初入唐拟名之时 , 还想保留“朝臣”的痕迹 , 所以叫了“朝衡” 。 后来觉得同音的“晁”更像中国人的姓 , 于是又易为“晁”字 。 无论用“朝”还是用“晁” , 都有保留“朝臣”的心思在 。

唐代诗人包佶有首题为《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的诗 。 这里的“晁巨卿”就是晁衡 。 写作“晁巨卿”其实是错的 。 “巨”字当为“臣”字的形近而误 。 从《全唐文》到所有引述包佶这首诗的 , 几乎都误作了“巨” 。 有些当代人还以名公巨卿来谬解此名 。 只有周必大主持刊刻的《文苑英华》不误 , 记为“晁臣卿” 。 顺便说一句 , 文史考证 , 其实也是离不开校勘学的 。 拥有校勘学意识 , 可以意外地解开不少历史之谜 。

从叫作“晁臣卿”也可窥见 , 晁衡即使在唐朝住了几十年 , 也还对表示他曾经的地位的“朝臣”念念不忘 。 称晁衡为“臣卿” , 大概或为晁衡所自拟之字 。 与“晁”姓连读 , 其中便隐含了“朝臣” 。

通过对“朝臣”的考察 , 反观《李训墓志》最后一行“日本国朝臣备书” , 不管“朝臣备”其人是不是吉备真备 , 仅就这一表述本身来看 , 应当是没有错误的 。 以上所述 , 适为旁证 。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