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采用“无为政治”,后来的结局如何?

读汉朝历史 , “无为政治”、“黄老之学”之类的名词多次贯穿汉初 。 “历史倪说”认为 ,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采用“无为政治” , 原因如下:

首先 , 秦国以立法强国 , 又以尚法亡国 , 但其制度较为完备 , 在无可借鉴的情况下 , 汉朝的建立者们有选择地继承了秦法 。

同时汉朝的建立者大多出身底层 , 社会治理知识缺乏 , 却又无虚心学习的态度 , 创立新制度毫无可能 , 因此他们有选择地继承了现成的秦法 。

其次 , 汉高祖刘邦的功臣们随刘邦南征北战 , 排兵布阵、杀人放火是他们的强项 , 一朝立于庙堂 , 简直一团乱麻 , 以至于越管越乱 , 久而久之形成了惰于管理民事的态度 。


汉朝采用“无为政治”,后来的结局如何?

汉朝采用“无为政治” , 后来的结局如何?// //

刘邦带领下层人民抗秦

再者 , 自秦国统一天下至汉朝建立不过二十几年 , 但朝代更替 , 战火连年 , 百姓不是处于秦的暴政之中 , 即遭战乱骚扰 , 生命财产早已消耗殆尽 , 举国上下莫不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 , 而发源于民间的道家的政治精神恰好合乎他们的心意 。 因此 , 汉高祖刘邦顺应民意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 。

另外 , 儒学历经秦朝一场浩劫 , 逐渐衰微 , 以至于汉初之时 , 除了专治一经的秦国博士外 , 并无像孟子、荀子等名动一时大儒出现 , 无法为汉朝的建立者们提供精神支持 。 但是汉高祖刘邦所能接受的道家思想 , 虽然在战国末期即已成为显学 , 其本身却并无一套政治制度可以提供统治者参考 。


汉朝采用“无为政治”,后来的结局如何?

汉朝采用“无为政治” , 后来的结局如何?// //

汉高祖为治国之策忧愁

一、吕太后时期意外成就了“无为政治”

汉高祖刘邦去世之后 , 汉朝即进入吕太后主政时期 , 在其当国的十五年间 , 因与功臣集团鼎足而立 , 双方均持克制态度 , 暂时保持相安无事的状态 , 无形之中不但分散了吕太后的精力 , 使其无暇过多干预民事 , 也令功臣集团“无所事事” , 结果成就了汉朝的“无为政治” , 百姓安居乐业 , 人民生活有了进一步提高 。


汉朝采用“无为政治”,后来的结局如何?

汉朝采用“无为政治” , 后来的结局如何?// //

吕太后斗争成就了“无为政治”

二、汉文帝时期改革苗头已现

吕太后去世 , 功臣集团奋力一击 , 解决了吕太后苦心经营的诸吕 。 汉文帝即位之后 , 虽然仍秉持汉初以来的“无为” , 但过分的放任、疏于管理 , 汉朝内政外交均表现出危机重重 , 最突出的即是诸侯王与匈奴 , 比如淮南王刘长擅杀辟阳侯审食其、淮南王刘长骄纵不法意欲谋反、吴王濞凭借自身优势“富国强兵”尾大不掉 。 汉文帝不愧是治国高手 , 若非应对得当 , 汉廷的危机将提前到来 。


汉朝采用“无为政治”,后来的结局如何?

汉朝采用“无为政治” , 后来的结局如何?// //

入主汉廷的汉文帝

在此背景下 , 汉朝内部有识之士 , 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 纷纷上书汉文帝 , 提出改革 , 带有儒家、法家色彩味道的贾谊与晁错走到历史的前台 。

针对贾谊、晁错倡导的改革 , 汉文帝虽然并未明确表态 , 但却悄然运作 。 汉文帝前元十六年 , 汉文帝将原齐国一分为六 , 立齐悼惠王刘肥尚在世的六个儿子均为王 , 即杨虚侯刘将闾为齐王 , 安都侯刘志为济北王 , 武成侯刘贤为川王 , 白石侯刘雄渠为胶东王 , 平昌侯刘为胶西王 , 侯刘辟光为济南王 。 《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又分齐为六国;丙寅 , 立齐悼惠王子在者六人:杨虚侯将闾为齐王 , 安都侯志为济北王 , 武成侯贤为川王 , 白石侯雄渠为胶东王 , 平昌侯为胶西王 , 侯辟光为济南王 。

汉文帝高瞻远瞩 , 为诸侯王问题和平解决提供了成功范例 , 最早将“推恩令”的最早服务于国家大局 。


汉朝采用“无为政治”,后来的结局如何?

汉朝采用“无为政治” , 后来的结局如何?// //

汉文帝悄然改革

但针对匈奴问题 , 汉文帝仍然贯彻汉初以来的和亲政策 , 为国内改革保持稳定的外部环境 。

三、汉武帝时期力行改革

汉武帝即位之前 , 汉朝的统治者均崇尚黄老之术 , 以无为行政 。 当汉武帝即位之后 , 情况立即发生了重大变化 , 最终造成“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汉武帝即位之前一直致力于师学 , 且其舅父田蚡、太子少傅王臧对其影响最深 , 二人颇好儒术 。

汉武帝即位之后 , 又任用了一批爱好儒学的大臣 , 不仅有赵绾之类的新晋之士 , 还有活跃于文景时期的重臣魏其侯窦婴 。


汉朝采用“无为政治”,后来的结局如何?

汉朝采用“无为政治” , 后来的结局如何?// //

欲行改革的汉武帝

汉武帝建元元年 , 即下诏群臣保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 且由天子亲自考试 , 结果许多研习儒学的士子被录取 , 并入朝为官 , 其中以儒学大家董仲舒最为有名 , 且任用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儒士申公为太中大夫 , 做顾问 , 可见汉武帝对儒学之认同已经到了何种境地 。

与儒学大获恩宠相比 , 那些以研习申韩、纵横之术的士子 , 同样参加了汉武帝的考试 , 却全部被遣返 。

虽然儒学受到汉武帝的青睐 , 但事情远未结束 , 汉武帝的祖母太皇太后窦氏历经汉高祖、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 , 即对年仅十六岁的小皇帝表达了不满 , 却引而不发 。

汉武帝建元二年 , 其宠臣王臧、赵绾因建议“朝中大事不必事事请示太皇太后”而得罪太皇太后窦氏 , 结果可想而知 , 二人被迫双双自杀 。 紧接着 , 窦婴、田蚡和申公全被免职 , 儒学入朝之后与黄老之学第一次交锋即败下阵来 , 不得不将活动范围大大压缩 。


汉朝采用“无为政治”,后来的结局如何?

汉朝采用“无为政治” , 后来的结局如何?// //

太皇太后窦氏坚持无为

太皇太后窦氏并非有意阻挠汉武帝改革、施政 , 而是受汉景帝临终嘱托 , 确保年轻的汉武帝顺利执政 , 其担心年轻的皇帝为人利用 , 误入歧途 , 是有对大局的考量 。

但太皇太后窦氏并未对儒学之士赶尽杀绝 , 当时汉廷尚有汉景帝时代任用的七十多位治博士 , 不但有治经者 , 且有诸子百家 。

汉武帝建元五年 , 汉武帝认为风头已过 , 即在汉廷设置五经博士 , 以表达倡导儒学 。

汉武帝建元六年 , 太皇太后窦氏去世 , 在汉廷博士中属于非儒家 , 即被遣返 , 至此儒学在文化上正式居于统治地位 。

汉武帝一改汉初“无为政治” , 而有条件地接受儒学 , 一切皆为强化中央政权而服务 , 最终是为了彻底解决汉廷的危机 , 即解决诸侯王尾大不掉 , 而全面推行“推恩令” , 解除汉廷的外部威胁而打击匈奴 。

本内容来源于网上 , 如有涉及版权 , 请联系删除 , 谢谢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