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清明节风俗习惯◎客家人过清明节的风俗

【客家人的清明节风俗习惯◎客家人过清明节的风俗】导读: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民族,所以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都是有不同的习俗的,就算是过同一个节日,习俗也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客家人的清明节风俗习惯有什么不同呢?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客家人过清明节的风俗,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
客家人的清明节风俗习惯
清明节又名鬼节、其节、聪明节 。清明节,便是客家人献帛修枢之期,家家户户都要筹备牲醛果蔬,拜扫墓地,以示不忘祖德 。整个祭祖仪式庄严肃穆,简单凝重,古风尚存 。在外的客家人即使走到天涯海角,每当清明亦都不远千里万里回乡扫墓 。即使因事不能回乡,也会寄送专款作为祭祖之资费 。
客家地区往昔把先祖留下各房共有的产业称之为“尝产”,俗称“熏尝” 。“君尝”的收益主要用于祭把,一直到近代都是如此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内地实行土地改革 。公尝田不复存在 。此后,先祖坟墓已无公尝田收益可供祭把,而当时的无序开垦荒地又使得客家人的远祖墓地多遭受破坏 。“***”的“破四旧”运动,导致客家地区连一年一度的民间扫墓活动也出现中断 。改革开放以后,海外不少华侨回祖籍修建祖坟,客家地区又恢复了“酪地”的风习 。
很长时间以来,客家的“燕尝”已经很少存在,但各地客家后裔仍以各种各样的集资方式年复一年地拜祭和纪念先祖 。往昔大规模的祭把活动已经风光不再,现在的扫墓活动多限于五代之内 。醒地之日,各地子孙相约同回祖居地,有时由收入较丰者凑钱置办祭品,有时由所有后人凑份钱合置所有祭品,扫墓后族中男女就一起到酒店吃餐酒席,以示纪念先祖,大家一年一聚也其乐融融 。
每年清明,粤北客家人都要按照习俗,携带鸡鱼肉、烟酒糖果、纸钱等祭品,到故去的亲人墓前祭拜,以寄托对亲人无比的哀思 。当地清明时节扫完墓后有个习俗,就是不能从原路、正门回到宗氏大厅的 。一般每人手里要折几根“清明枝”,再加一把红杜鹃 。从侧门回到大厅燃放炮仗,拜拜神位 。客家人家家做“艾檄”,门前插柳枝,以示驱邪 。男女同往扫墓祭祖,至农历四月初八日止 。有的地方“春分”开祭,至“清明”前后方止 。一些地方搞大型氏族祭把活动,参加入数甚多 。1N9年后,扫墓祭祖、做艾糕之习俗仍相沿袭,但插柳驱邪、聚集族众扫墓的则较少 。
过去,客家人祭扫祖先坟墓不在清明节,而是在春分、秋分时节祭把 。其原因有:一是客家人都居住在岭南岭北的山地里,如饶平、潮安、揭西、陆河等,耕地极为有限,再加上要讲究风水,所以都将祖先葬于各个山头之上,离住家较远 。而清明时节又是春耕大忙季节,时间上不容许客家人在清明时节进行扫墓活动 。二是客家人生活较为贫困,“年到初七八,家家持粥碎”;清明春耕生产得投资,此时扫墓缺钱物无法好好置办祭品 。因此,客家人对传统清明扫墓这一习俗改到“春秋”祭扫 。但是,如今客家人生活改善了,祭祖的时间又大多改在传统的清明节进行了 。
广东梅州客家地区也在立春后开始扫墓,到清明形成高潮,然而还延续到谷雨 。立夏过后扫墓谓“祭野鬼”,因此客家人都习惯在立夏之前着手扫墓 。实在赶不及,就停下来,等到八月份再接着扫墓 。扫墓分别为家族和家庭两种,但无论扫众墓或是扫家基,过后都要设宴与房族中参与扫墓者共享 。这就是“食清明”习俗,其规模、丰薄视宗族及家庭经济状况而定 。
梅州地区客家人上坟当天清早,各房(家族)或全家老幼穿戴整齐,带上果品、茶酒、香烛、纸钱、大三牲(鸡、鱼、猪肉)及米棵,有的还请鼓乐师到场增加热闹气氛 。到坟地后,先将坟场四周杂草除净,把淋过雄鸡血的花纸放在墓碑额上,用石头压住,然后插好香烛,摆上供品 。之后,大家站在墓堂祭拜 。要先面对亡灵跪拜三次,行三献礼 。当中要献酒三次,每次都要将酒洒在坟前,再献上清茶 。拜毕,鸣放鞭炮,焚烧纸钱,最后再向亡灵跪拜一次即辞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