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史称“溪山邹鲁”,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楠溪史称“溪山邹鲁”,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楠溪史称“溪山邹鲁” , 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

隐居永嘉屿北 , 开楠溪耕读遗风之先贤——汪应辰 , 他竟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宋代的温州 , 是一个状元集聚的地方 。 北宋到南宋 , 温州竟然出了26位文武状元 , 可谓个个都是天之骄子 。

温州又是一个与状元特别有缘的地方 , 状元之中的佼佼者——“连中三元”者 , 在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不过17人 , 温州就占了两人:唐代“文三元”张又新曾任温州刺史 , 明代“武三元”王名世更是出身龙湾永昌堡 。

南宋时期 , 一代名臣、状元张九成曾在温州任知州 , 而他的得意门生、史上最年轻状元汪应辰或许是受老师的影响 , 晚年隐居永嘉屿北 , 在温州留下了一段文脉 , 永嘉楠溪有了“溪山邹鲁”的美誉 。

永嘉屿北位于楠溪江畔 , 是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 。 村民书香传家 , 先后曾出过1名状元、8名进士、10名贡生 , 一门三进士、父子两尚书——汪应辰和胞弟汪应龙 , 及次子汪逵都是进士出身 , 汪应辰、汪逵父子都曾官至吏部尚书 。

1

记忆惊人 , 5岁知书10岁能诗

学究鸿蒙 , 温州知州张九成是其恩师

汪应辰(1118—1176年) , 初名洋 , 江西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人 , 世称“玉山先生” 。 宋绍兴五年(1135年)参加礼部会试 , 名列第八、殿试擢为第一 , 时年十八岁 , 成为我国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之一 。


楠溪史称“溪山邹鲁”,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楠溪史称“溪山邹鲁” , 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

汪应辰像

汪应辰幼时家境贫苦 , 父亲在当地县衙当差 , 收入微薄 。 因买不起灯油 , 晚上他就用松枝点燃照明 , 苦读圣贤之书 。 汪应辰被誉为“神童” , 五岁知书 , 且能认识很多生僻字 。 他有超强的记忆力 , 向人借书阅读过目不忘 。 十岁时 , 汪应辰已会写诗、作对联 。

绍兴五年(1135年) , 汪应辰参加殿试 。 高宗皇帝看到他的试卷非常欣赏 , 钦点为头名状元 。


楠溪史称“溪山邹鲁”,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楠溪史称“溪山邹鲁” , 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

宋高宗绍兴六年《勅赐进士及第汪应辰》

宋高宗当然不知道汪应辰“幼凝重异常童” , 从试卷的行文风格看 , 以为新科状元是一位老成者 。 但汪应辰见驾时满面稚气的娃娃脸令他大出意外 , 经过询问得知状元才18岁 , 又见其行动合乎朝廷礼仪 , 答对简明称旨 , 宋高宗心中大喜 , 随即赐名“应辰” , 以应宋仁宗天圣年间 , 王拱辰18岁大魁天下之意(王拱辰 , 北宋仁宗天圣八年举进士第一名 , 18岁状元及第 , 仁宗赐名为拱辰) 。 而朝臣赵鼎见高宗为汪应辰赐名 , 也很高兴地给他表字“圣锡” , 意思就是纪念皇帝赐名 。


楠溪史称“溪山邹鲁”,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楠溪史称“溪山邹鲁” , 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

汪应辰字

据史料记载 , 自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科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被废的1300多年时间里 , 共有504人成为状元 。 如果将辽、金、太平天国等政权的状元计算在内 , 则有552名状元 。 据《少年状元汪应辰》一书表述 , 汪应辰未满18岁便蟾宫折桂 , 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之一 。

汪应辰少年时受学于喻樗 。 喻樗是建炎三年(1129)的进士 , 曾在江西玉山担任县尉 。 就在这段时间 , 他看中了汪应辰的才智 , 并加以精心培养 , 后来又招他为女婿 。 汪应辰又了解到当时的张九成学问渊博 , 品行贤良 , 在请示喻樗同意后 , 遂跟随张九成游学 , 学问从此更加长进 。

张九成为南宋绍兴二年( 1132 )殿试状元 , 为官不附权贵 , 主张抗金 , 反对议和 , 为秦桧所忌 , 谪守邵州 , 不久又被革职 。 秦桧死后被重新起用 , 出知温州 。

在张九成触犯秦桧被贬邵州时 , 所交往的人因怕受到牵连 , 都与张九成断绝了来往 。 而汪应辰却不时写信问候张九成 , 陪同老师去见好友 , 给处于孤立状态的张九成莫大的安慰 。 甚至绍兴十一年(1141)张九成父亲病逝 , 汪应辰闻讯赶往海宁吊唁 。

2

触犯秦桧被贬流落岭峤17年

晚年归隐温州定居永嘉屿北

汪应辰状元及第后按照惯例 , 被派往地方锻炼 , 授镇东军签判 , 后召为秘书省正字 。

时值南宋初年 , 金人仍然不断骚扰 。 汪应辰力主抗金 , 收复中原 。 而高宗在秦桧一伙求和派的操纵下 , 一味退让 , 派秦桧与金人议和 。 汪应辰对议和一事坚决反对 , 同时 , 还针对秦桧进行强烈抨击 。 这引起了秦桧的忌恨 , 将汪应辰调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通判 。 汪应辰在岭峤流落17年之久 , 过着“蓬蒿满径 , 一室萧然 , 饮粥不继 , 人不堪其忧”的生活 , 但他“处之裕如 , 益以修身讲学为事” 。


楠溪史称“溪山邹鲁”,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楠溪史称“溪山邹鲁” , 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

永嘉屿北村

绍兴十七年(1147年) , 汪应辰十分敬重的宰相赵鼎被秦桧迫害至死 , 其家属扶丧经过袁州 , 一路上竟无人敢出面相助 。 但汪应辰公然作文祭奠 , 又借给赵家兵卒助其子护丧回乡 。 为此 , 他被指认为赵鼎的死党 。 幸有同僚胡寅写了一封公开信 , 说汪应辰曾受知于赵鼎 , 写祭文悼念乃人之常情云云 。 在舆论压力下 , 秦桧方才悻悻罢手 。

在汪应辰长达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 , 由于其品行高洁 , 刚直不阿 , 又力主抗金 , 反对议和 , 故屡遭秦桧的打压与排挤 。 直到秦桧死后 , 他才回归朝廷 , 先后主政闽中、川蜀 , 其后官至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等职 。


楠溪史称“溪山邹鲁”,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楠溪史称“溪山邹鲁” , 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

永嘉屿北村

由于屡遭陷害 , 汪应辰心生退隐之念 。 据相关谱牒载 , 汪应辰、汪应龙(原名沄 , 字圣云 。 高宗绍兴年间进士 , 官至奉议大夫)兄弟为避秦桧奸党迫害 , “一薰一莸 , 香履抵温” 。 他们沿着楠溪江逶迤行走数十里 , 来到菰田(今屿北)定居 。

状元公归隐永嘉 , 带来一方崇文重教的良好风气 , 当地文风大振 。 汪应辰除读书著述外 , 常亲往学宫讲学 , 并书一联云:耕能致富 读可荣身 。

这简明的八个字所开创的耕读之风 , 在楠溪江两岸盛传千年而不衰 , 其向人们宣示“达则兼济天下 , 穷则独善其身”的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信条 。

屿北汪氏以“耕读”二字为传家之宝 , 身体力行 , 训导子孙 , 教化一方 。 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 , 永嘉楠溪有了“溪山邹鲁”的美誉 。


楠溪史称“溪山邹鲁”,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楠溪史称“溪山邹鲁” , 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

《文定集》

汪应辰著有《唐书列传辩证》、《玉山翰林词草》、《玉山表奏》、《文定集》等四部著作 , 《文定集》被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

淳熙三年(1176)二月 , 汪应辰在永嘉屿北去世 , 享年五十九岁 。

朝廷接到汪应辰去世讣告 , 太上皇、孝宗均震惊哀悼 , 并追封其为少师 , 谥文定 。


楠溪史称“溪山邹鲁”,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楠溪史称“溪山邹鲁” , 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

永嘉屿北尚书祠(摄于癸已年)

孝宗皇帝谓左右道:“汪应辰持身清简 , 处事公明 , 廉洁自律 , 办事干练 , 真社稷之臣也 。 ”乃为其画像亲笔题赞曰:“尔貌而丰 , 尔德而隆 。 奉亲克孝 , 事君克忠 。 才兼文武 , 学究鸿蒙 。 生今之世 , 得古之风 。 ”

南宋大儒朱熹非常崇敬汪应辰 。 汪应辰逝世后 , 朱熹在《祭汪尚书文》中称赞汪应辰“惟公学贯九流 , 而不自以为足;才高一世 , 而不自以为名;道尊德备 , 而不自以为得;位高声重 , 而不自以为荣 。 ”此外 , 他还留有《挽汪端明》诗三首 。

说来也是有缘 , 汪逵的女婿 , 也就是汪应辰的孙女婿 , 永嘉溪口人戴蒙 , 后来拜在朱熹门下 。 戴蒙是南宋理学家 , 官太子侍读 , 封朝议大夫 , 辞官回乡后在永嘉创办戴蒙书院(又称明文书院) , 培养士子 。 溪口戴氏在宋代也是人才辈出 , 曾出过“戴氏八进士” 。

汪应辰、汪应龙兄弟去世后 , 据说合葬于屿北后塘湾 , 人称状元坟 。 而汪应辰次子汪逵病逝后葬于岩坦屿西 。 两座墓地均已被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

3

孙子汪季良两任平阳知县兴修水利

知州杨简 , 刘绍宽、马公愚等为之撰文勒碑

汪应辰兄弟归隐楠溪 , 但其长子汪逄(字伯时) , 尚任福州府吏;次子汪逵 , 字仲路 , 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及第 , 淳熙十五年(1188年) , 以太学博士 , 兼实录院检讨官 , 其为官清正 , 处事简明 , 恪守家法 , 博学多识 , 有乃父遗风 , 屡经擢升 , 仕至吏部尚书 , 端明殿学士 。

而汪应辰的孙子、汪逵的长子汪季良曾连任平阳知县 。

汪季良 , 字子驷 。 开禧二年(1206)任平阳知县 。 他既能按法令办事 , 又能给民众以方便 。 慎刑罚 , 简徭役 , 以宽恕待人 , 并向民间公布十点要求:明君臣、亲父子、和兄弟、谨夫妇、善朋友、视疾病、早安厝、严继绝、保本业、戒斗讼 。

由于平阳地处江边平原 , 汪季良特别重视当地的水利工程 , 修建了埭、陡门等设施 。 嘉定二年(1209) , 汪季良见大量农田易旱涝 , 收成减少;再加江潮侵袭 , 渐成盐碱地 , 就发动乡民在今苍南县舥艚阴均山麓筑阴均大埭(今舥艚埭) , 埭旁又筑三孔阴均陡门:天旱则蓄淡水以备灌溉 , 岁涝则开闸直泻入海 。 乡民林居雅、陈子直及郑万全兄弟 , 受到感召 , 倾献全部家产助水利工程顺利进行 。 一年内工程完成 , 江南农田从此长期受益 。

汪季良还在埭旁的涂地上建立社仓 , 在青黄不接时开仓借贷 , 不收利息 , 待稻熟归还;遇上饥荒年月 , 则无偿赈济 。


楠溪史称“溪山邹鲁”,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楠溪史称“溪山邹鲁” , 他功不可没!他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

张孝祥《临存帖》中提及汪应辰

汪季良在平阳一连两任 , 于嘉定五年离任 。 乡民感恩戴德 , 在阴均陡门旁建了阴均庙 , 庙中立汪季良像 , 并塑林居雅像陪祀 。 汪季良离任后逝世 , 乡父老为之流泪并摆设路祭 。 后温州知州杨简为之撰《永嘉平阳阴均堤记》 , 并应民众请求 , 手书“令君汪公遗爱恩波”八字 , 刻碑以为纪念 。

平阳当地人士撰文记载 , 如今在埭上仍可见河水从闸中倾泻入海 , 蔚为壮观 。 附近的阴均庙 , 汪季良塑像仍在 , 边上还可找到民国时期教育家刘绍宽撰文、书画家马公愚书写的《重修阴均、东魁两陡门记》石碑 。

800多年风雨沧桑 , 阴均大埭和陡门在整个鳌江江南平原的抗台、排水、灌溉等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

在平阳知县任上 , 汪季良还撰写了《平阳会》四卷 , 叶适为之作序 。 而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编写的我国第二部著名的私家藏书提要题解目录《直斋书录解题》中载:“平阳号难治 , 为浙东三阳(指平阳、东阳、松阳三县)之冠 。 季良治有声 , 乃以一邑财计 , 自两税而下为二十一篇 , 终于岁会 , 旁通沿革 , 本末大略备矣 。 ”此外 , 书中还有“季良 , 端明应辰之孙 , 佳士且能吏”之句 , 可见汪季良颇有爷爷汪应辰的遗风 。

参考书籍

《少年状元汪应辰》 汪济著

《瓯海轶闻》清 孙衣言 撰 张如元校笺

《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