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画派的先导人物——宣城画派研究之五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宣城画派的先导人物——宣城画派研究之五

宣城画派的先导人物

汪立军 石巍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87期

宣城古代不乏画家 , 有记载的晚唐画家周昉 , 其作品《簪花仕女图》 ,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 周昉, 字仲朗 , 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 出身于官宦世家 , 先后任越州和宣州别驾(宣州在今安徽宣城 , 别驾的职位仅次于一州长官刺史) 。 周昉能获得这个官位 , 与其兄周皓随哥舒翰征吐蕃克石堡城立有战功有关 。 周昉的艺术活动期大约在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 , 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长安和江南两地 。 他“初效张萱 , 后则小异”① 。 以至于后人要从周昉不在仕女耳根敷染朱色这一 “小异”来区别两人的作品 。 《簪花仕女图》 , 绢本设色 , 纵46厘米 , 横180厘米 。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 此卷传为周昉真迹 , 一说系南唐画迹 。 已故当代书画鉴定大师杨仁恺先生认为《簪花仕女图》画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 , 为周昉的真迹 。 他根据辛夷花开的时候穿上纱衣的特点 , 推断此作完全有可能是周昉在南方宣州任职时期的作品 。 周昉的仕女画被当时的评论家论作“画子女为古今之冠”② 。 周昉任宣州别驾时 , 在禅定寺画北方天王像 。 贞元末 , 有来自新罗国的人于江淮一带收购周昉的画数十卷 。 ③


宣城画派的先导人物——宣城画派研究之五

宣城画派的先导人物——宣城画派研究之五// //

除周昉外 , 在中国美术史上还有一位有影响的人物韩熙载在宣州为官数年 。 韩熙载 (902-970) , 字叔言 , 五代十国南唐官吏 , 青州人 , 后唐同光进士 , 因父被李嗣源所杀而奔吴 。 南唐李昪时任秘书郎 , 辅太子于东宫 。 李璟即位 , 迁吏部员外郎 , 史馆修撰 , 兼太常博士 , 拜中书舍人 。 他性格豁达 , 风流放荡 , 博学善文 , 书法精到 。 曾出任宣州节度推官 , “节度推官”相当于 “副节度使” 。 五代时 , 节度使是州的军政长官 , 掌管州的军、民、财政及监察大权 , 韩熙载在宣州任军政 “第二把手”的时间近十年 , 且他素来旷达不羁 , 不论是做京官还是做地方官皆如此 。 他的命运坎坷 , 充满戏剧性 。

韩熙载才华横溢 , 也曾立志报国 , 后主李煜曾经想拜韩熙载为相 , 这在《宋史》、《新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湘山野录》、《玉壶清话》以及陆游《南唐书》等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 , 应该是确切无疑的 。 但韩熙载放荡的私生活又令李煜有所猜忌 , 这也很可能是李煜派人去韩熙载家绘制夜宴生活图景的原因 。 在诸多的传闻之下 , 李煜颇想知道真相 , 以便确定是否重用 。 顾闳中大概就是领受了这样的使命 , 夜至其第 , 窃窥之 , 目识心记 , 图绘以上 。 还有一种说法 , 见于《五代史补》 , 说韩熙载晚年生活荒纵 , 毎当延宾客请谒 , 先让女仆与之相见 , 或调戏 , 或殴击 , 或加以争夺靴笏 , 无不曲尽 , 然后韩熙载才缓步而出 , 习以为常 。 同时还有医人及僧侣数人 , 毎次来无不升堂入室 , 与女仆等杂处 。 后主李煜知道后 , 虽然很生气 , 但是因为韩熙载是朝中大臣 , 不想直指其过 , 于是命待诏画图以赐之 , 使其自愧 。 不管怎么说 , 从这一点来看 , 后主李煜了解韩熙载夜生活的目的 , 都是出于善意 , 或欲重用 , 或欲促其能有所改正 , 而且一不留神成就了一卷传世千年的佳作《韩熙载夜宴图》 。 图卷中还有一位宣州旌德籍的文生——舒雅 , 保大八年(950)庚戌科状元 , 是韩熙载的门生 , 在画卷中出现了两次 , 一是在宴乐中击打快板助兴 , 二是立于韩熙载身后与一女子调情说笑 。


宣城画派的先导人物——宣城画派研究之五

宣城画派的先导人物——宣城画派研究之五// //

书法方面 , 善写草书的盛唐诗人李白 , 他从天宝十二年(753)秋受从弟宣城郡长史李昭之邀 , 到宝应元年(762) , 也就是从53岁至62岁10年期间 , 始终在宣城、泾县、当涂、青阳一带观赏江山美景 , 赋诗抒情 , 留下了不少千古传唱的诗篇和墨迹 , 其中仅在宣城境内就写有80首之多 。

“宣州自古为名邑上郡 , 星分牛斗 , 地控荆吴 , 为天下之心腹 , 实江左之奥壤 。 既有山川之胜 , 又兼海陆之丰 。 永嘉以后 , 衣冠避难 , 多来江左 。 六朝文物 , 萃于斯邑 。 至今余风犹存 。 虽闾巷之间 , 吟咏不辍 。 宣城为郡治之所 , 据山为城 , 枕水为邑 , 山为陵阳 , 水为宛溪 。 陵阳之巅 , 高出城闉 。 南齐谢玄晖守此郡时 , 建斋以居 , 以其居高临下 , 故谓之高斋 。 后世几经修葺 , 犹可借鉴 。 登斯楼也 , 城廓皆在掌中 , 山川尽入眼目 。 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 , 横峙若屏障 , 连绵三十里 , 尤为一郡之雄秀 。 此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 。 ”

这是李白从弟李昭在邀李白来宣城游玩的信中对宣城所作的一番介绍 , 这段话包含了对宣城历史政治 , 人文地理各方面的真实描述 , 从中可见唐代宣州所具有的魅力 。

在宣城敬亭山上有一状若枯橛的奇石 , 四周常有云雾缭绕 。 诗人李白在敬亭山见到后 , 十分喜爱 , 手书“云根”二字镌刻于石上 , 后人称之为“云根石” 。 (散失 , 今已不存)清人曾作《云根石刻》诗:“云起山光青 , 云归山色碧 。 昔有谪仙人 , 手镌云根石 。 风霜练奇字 , 龙虎守妙迹 。 ”黄庭坚在《题李白诗草后》说:"观其稿草 , 大类其诗 , 弥使人远想慨然 。 白在开元、至德间 , 不以能书传 , 今其行草 , 殊不减古人 , 盖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与?"说明李白书法风格与其诗风相似 ,

还有一位诗人兼书法家不得不提 , 他就是杜牧 。 杜牧(803—852) , 字牧之 , 京兆 (今陕西西安)人 。 他才华横溢 , 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绝句 , 如“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赤壁》)、“借问酒家何处有 , 牧童遥指杏花村 。 ”(《清明》)、“一骑红尘妃子笑 , 无人知是荔枝来 。 ”(《过华清宫》) 。

大和四年(830)至大和七年(833) , 开成二年(837)至开成四年(839)杜牧在先后两次在宣城为幕僚 , 曾任团练判官 。 现存杜牧唯一一卷墨迹手卷《张好好诗并序》记叙了诗人在宣城和故人的一段往事 , 卷首处有序曰:

“牧大和三年 , 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 , 好好年十三 , 始以善歌来乐籍中 。 后一岁 , 公移镇宣城 , 复置好于宣城籍中 。 后二岁 , 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 。 后二岁 , 于洛阳东门重睹好好 , 感旧伤怀 , 故题诗赠之 。 ”

诗里充满了对张好好这位才艺双绝的歌妓从江西到宣城 , 再到洛阳 , 从风华绝代的歌女到当街卖酒的弃妇所遭遇的不幸无限同情 , 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并为伤感迟暮之作 。 这首长诗选编入《全唐诗?卷五二○》 。


宣城画派的先导人物——宣城画派研究之五

宣城画派的先导人物——宣城画派研究之五// //

《张好好诗》卷由宋徽宗赵佶题名 , 见于《宣和书谱》卷九 , 并钤有宋徽宗诸玺印 , 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 。 后曾递藏于宋代贾似道、明代项元汴、张孝思、清代梁清标等人 , 乾隆年间入藏内府 。 明代书画鉴赏大家董其昌的评述:“牧之书《张好好诗》 , 深得六朝人风韵 , 余所见颜柳以后温飞卿(庭筠)与牧之亦名家也 。 ” 1924年 , 逊帝溥仪将此卷携出宫外 , 流散于东北 。 1950年 , 琉璃厂论文斋老板靳伯声的弟弟在东北得到此卷 , 带来北京 , 转手持往上海 。 著名的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得知此消息 , 以重金购回 , 内心狂喜 , 每晚睡觉都置于枕边 , 如此数日 , 爱不释手 。 1956年 , 张伯驹先生将杜牧所书《张好好诗》卷捐赠政府 , 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

其后 , 宣城书画艺术逐步衰落 , 宋以后 , 宣城本土画人有文献记载的有宋代以画虎闻名的包贵、包鼎父子③ , 以画龙、画兔闻名的徐昞④ , 元代花鸟画家边鲁⑤等 。 但总体显得较为零落 。 直至明末清初 , 始孕育出被学术界称之为宣城画派的画家群体 , 一时蔚为壮观 , 影响画坛数百年之久 。


宣城画派的先导人物——宣城画派研究之五

宣城画派的先导人物——宣城画派研究之五// //

这一时期 , 我们首先需要提到的是本籍文人徐元太、沈懋学、梅鼎祚、高维岳 , 及外籍文人屠隆、黄之璧等人 。

徐元太(1536—1617) , 字汝贤 , 号华阳 , 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 , 历官礼部主事、顺天府尹、四川巡抚 , 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 后归隐乡间 , 享寿八十有二 。 徐氏在外为官及居家都注重文教、雅好刻书 , 所刻书均为善本 。 尤其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 )刊自辑《喻林》一书 , 是他花了20 多年的心血编成的比喻汇编 , 按内容分为10 门 , 500 多类 , 120 卷 , 版印均佳 , 为著名的文学巨篇 。 关于徐元太的绘画 , 各种资料均语焉不详 。 2009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了一幅山水长卷 , 画的风格秉承元人画风 , 落款为辛酉(1561)长夏徐元泰写于诗礼堂 。

沈懋学(1539—1582) , 字君典 , 宣城洪林人 , 明万历五年(1577)状元 。 精书法、好诗文 , 亦善骑射 , 著有《郊居集》传世 。 沈懋学虽英年早逝 , 但他的才华和人品对宣城士人影响很大 。 他曾与梅鼎祚、高维岳等创建敬亭诗社 , 以文会友 。 著名学者屠隆与之结为儿女亲家 , 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等名人雅士也多次寓住宣城 , 与其和韵磋艺 。

梅鼎祚(1549—1615)字禹金 , 自幼笃志好学 , 16岁廪诸生 , 诗文名扬江南 。 郡守罗汝芳召致门下 , 王畿称为“小友” 。 后负才不第 , “以古学自任 , 饮食寝处不废书 , 发为文辞 , 沉博雅赡 , 士大夫好之 。 ”他与当时文坛名士王世贞、汪道昆相交 , 甚得诸公赞扬 。 梅鼎祚青年时代善交游 , 与戏剧家汤显祖为莫逆交 , 擅长诗文古词 , 所作皆“骨立苍然 , 气纯而正 , 声铿以平 , 思丽而雅” , 有诗文清雅之誉 。 中年以后 , 专注诗文典籍的搜集编辑和戏剧创作 , 所作《玉合记》为昆山派的扛鼎之作 , 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一定影响 。 梅鼎祚一生以读书、藏书、著书为乐 , 常说“吾与书若鱼之于水 , 一刻失之 , 即无以为生” 。 他建“天逸阁”以藏书 , 一生著述卷秩浩繁 , 涉及诗文、小说、戏剧等 。

高维岳(1553—1625) , 字君瀚 , 天性聪慧 , 好交友、游历 , 善诗词歌赋 。 万历元年(1573)举人 , 屡考进士不第 , 整日交友优游林下 , 与同里名士沈懋学、梅鼎祚等相唱和 , 共同发起创建了敬亭诗社 , 对宣城文学的发展颇有建树 。 后曾任雷州推官、巩昌同知、兴国知州等职 , 有惠政 , 入《明史?循吏传》 。

陈鹤(?—1560) , 字鸣野 , 一作鸣轩 , 一字九皋 , 号海樵 , 一作海鹤 , 又作水樵生 ,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 颖悟绝群 , 十余岁时 , 已知好古 。 17岁袭祖荫得百户 , 郁郁负奇疾 , 弃官著山人服 。 置奇帙名贴日夜诵览 。 诗文、骚赋、词曲、草书、图画 , 能尽效诸名家 , 间出已意 , 工赡绝伦 。 善画水墨花草 , 独出己意 , 最为超绝 , 山水殊草草 。 上海博物馆藏有他的《牡丹图》 。 据《宣城县志》流寓传记载 , 陈鹤在嘉靖末年来到宣城 , 与梅守德相友善 , 相互唱和 , 诗作近百首 。

屠隆(1543—1605) , 字长卿 , 宁波鄞县人 。 万历五年(1577)在京城会试 , 与沈懋学相识 , 从此为莫逆之交 。 万历九年(1581)又与之定为儿女亲家 。 沈懋学去世 , 屠隆到宣城凭吊 , 寓居 , 与梅鼎祚等互相唱和甚多 。 他是一位书画评论家和鉴赏家 , 著有《画笺》凡二十六则 。 文中论及画法、鉴赏、装裱等 , 推崇文人画 , 主张绘画要以写生为主 , “以天生活泼为法”;不要一味临仿古人 , “徒窃纸上形似 , 终为俗品”;主张画中引入书法用笔 , “观其曰‘写’而不曰‘画’者 , 盖欲脱尽画工院气故耳 。 ”

黄之璧 , 字白仲 , 浙江上虞人 , 号娑罗居士 。 工词章 , 善书画 , 名重一时 。 黄之璧游历京师期间 , 与供职于仪部的屠隆交善 , 来往频繁 , 闻名于当时 。 后屠隆被革职 , 黄之璧避地宣城 , 与梅鼎祚相友善 , 居住一年 。


宣城画派的先导人物——宣城画派研究之五

宣城画派的先导人物——宣城画派研究之五// //

黄之璧《溪山旷远图》

明代是中国版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 万历时期更是其中的黄金时代 。 万历四十年(1612) , 宣城人汪仕铨辑印《诗馀画谱》撷取南宋无名氏所编《草堂诗馀》里最精粹的宋词96首 , 所选以秦观、苏轼、黄庭坚、柳永四家最多 , 更有范仲淹、王安石、宋祁、李清照、张孝祥、苏轼这些词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的伟大作品 , 每篇配一图 , 以佳词、书法、绘画交相辉映 , 书法有出自董其昌、陈继儒、朱之蕃、顾仲芳、杨尔曾、黄冕仲等大家手迹 , 也有沈良史、盛可继、释自彦这些名闻万历 , 后即湮没的书家作品 。 绘画出自徽派名家之手 , 或苍茫寥廓 , 或婉丽工致 , 人物精妙流动 , 山水亦多有师法 , 如仿巨然、董源、郭熙、米芾、赵孟頫、沈周等等 , 此画谱不仅为欣赏南宋以前宋词的概貌提供重要参考 , 同时也为后学在山水画诗词意境的表达和传统山水技法的继承上提供了范本 , 为历代重视并翻印 。 确如吴汝绾序中所言:“案头展玩 , 流连光景 , 益浸浸乎情不自己 。 ”万历二十三年(1595)榜眼宣城人汤宾尹⑥《题诗馀画谱》中有:“谓诗中画 , 即是无形之图绘;谓画中诗 , 即是无言之詠歌 。 ”将中国山水画“诗情画意”的关联和画谱编印的价值说得很透彻 。

当代收藏家、作家郑振铎在再版跋文中言:“诗词每饶画意 , 固不仅王摩诘一人为‘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也 , 宋院画作者每取一诗为题材 。 诗词之可入画 , 盖古已有之 , 而诗词为画谱 , 则为汪氏所创始 。 ”当时 , 顾仲方编印的《百咏图谱》 , 杨雉衡编印的《海内奇观》刚刚盛行于世 , 《诗馀画谱》扎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 , 又统领时代潮流 , 一经问世就被当时的人所推崇 , 一直到近当代都有翻印 。 郑振铎说:“万历一代 , 版画之盛 , 诸画谱作者当为功臣之首 。 ”自此画谱之后 , 新安人黄凤池编印的《唐诗画谱》陆续步其后尘 。 《诗馀画谱》对这一时期及稍后宣城画派的形成提供了技法上的准备和艺术土壤的培育 。

(作者汪立军系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宣城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主任科员 , 石巍系作者系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宣城市文物局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