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之纪晓岚 简历之无敌

早年经历


清朝之纪晓岚 简历之无敌

清朝之纪晓岚 简历之无敌// //

纪昀祖籍为应天府上元县 , 传其家为纪家边 。 明永乐二年(1404年) , 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 , 人称茶星始迁来献县 , 入安民里四甲籍 , 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 。 到纪昀 , 北迁已十四世 。

清雍正二年(1724年) , 农历六月十五日午时纪昀出生 , 属龙 , 纪昀为纪容舒次子 。

雍正五年(1727年) , 授课于及孺爱先生 , 这年第一次见到父亲 。

雍正八年(1730年) , 参加童子试 , 并优异的成绩得‘神童’绰号 。 纪昀儿时 , 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 。 十一岁随父入京 , 读书生云精舍 。 [4]

清乾隆五年(1740年) , 17岁的纪昀就跟邻县20岁的马氏成婚 , 纪昀先后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 。

初入仕途

清乾隆八年(1743年) , 八月参加科试 , 获第一名;纪昀开始自满起来 , 同年长子降生 , 取名纪汝佶 。 次年乾隆九年(1744年 ) , 回乡乡试 , 纪昀所作破题 , 只考了个四等 。

乾隆十二年(1747年) , 纪昀再应顺天府乡试 , 以第一名解元夺魁 。

乾隆十三年(1748年) , 春天 , 参加会试 , 由于太过自负而被挡在了进士的门槛之外 。

乾隆十五年(1750年) , 四月十六日 , 纪昀母亲去世 , 纪昀居丧守孝直到乾隆十七年八月 。

乾隆十六年(1751年) , 纪昀在家守孝 , 没能参加这年的会试 。 次年朝廷为祝贺皇太后六旬大寿特开恩科 , 八月举行会试 , 纪昀孝服刚除没有参加 。

乾隆十九(1754年) , 纪昀等来了正科会试 , 考了第二十二名 , 会试后是殿试 , 殿试后揭榜 , 纪昀考了二甲第四 。 入选翰林院庶吉士 。 继授编修 , 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 [5]

为官经历


清朝之纪晓岚 简历之无敌

清朝之纪晓岚 简历之无敌// //

纪昀画像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 , 纪昀伴驾热河 。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 任英武殿纂修 。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 任功臣馆总纂 。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 任国史馆总纂 。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 任方略馆总纂 。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 正月十二到五月初四 , 纪昀伴驾南巡 。 五月 , 奉命视学福建 , 官阶提督学政 。

乾隆三十年(1765年) , 纪昀父亲纪容舒在献县崔尔庄病故 , 纪昀回家服丧三年 。 [6]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贵州都匀知府 。 乾隆帝认为纪昀学问优胜 , 到外省做官不能尽其所长 , 将其留在身边 。 同年四月 , 提升为侍学士 。 六月 ,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 , 两淮盐政卢见曾因有营私贪污行为而被革职查办 。 纪昀则因为通风报信而被发配乌鲁木齐 。 同年十月 , 被遣戍乌鲁木齐赎罪 。 [7]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乾隆帝修书需要 , 由刘统勋荐举 , 将其从新疆召回 , 六月初至京师 , 暂居珠巢街 , 受诏校秘书 。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 , 任《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 , 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 , 共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又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热河志》 。 历任编修、左庶子、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侍郎、尚书 。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 十月 , 纪昀次子汝传在担任九江府通判时因渎职拖欠赋税而犯法 , 纪昀受牵连 , 吏部决定将其降职调任 , 乾隆知道后改判为降三级留任 。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 正月 , 纪昀被提拔为侍读学士 , 担任文渊阁直阁事 。 二月 , 调侍讲学士 。 大金川首领索诺木降 。 至此 , 大、小金川全境荡平 。 纪昀纂《平定两金川雅》、《平定两金川颂》 。 九月 , 充文渊阁直阁事、日讲起居注官 。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 三月 , 纪昀被提升为詹事府詹事 。 四月 , 又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 正月元宵刚过 , 乾隆第五次南巡 , 纪昀伴驾 。 纪昀奉旨和陆锡熊、孙士毅等共同领纂《历代官职表》至乾隆五十四年完成 。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 纪昀任《契丹国志》总纂官 。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 纪昀、陆锡熊奉旨总纂《河源纪略》于乾隆四十九年完成 。 同年《四库全书》完成 。 [8]

晚年经历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 , 正月初六 , 乾隆在乾清宫摆千叟宴 , 纪昀参加 。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 乾隆八十大寿 , 前往热河避暑 , 纪昀伴驾 。

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 , 任《八旗通志》馆总裁 。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 纪昀伴驾第六次南巡 。

乾隆六十年(1795年) , 纪昀夫人马氏去世 。

清嘉庆元年(1796年) , 任兵部尚书 , 移任左都御史 。 次年 , 又迁任吏部尚书 。 任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 。

嘉庆八年(1803年) , 六月十五日纪昀八十寿辰 。

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十四日 , 酉时 , 82岁的纪昀病逝于京城 。 [9]

主要成就

编辑

文学

纪昀的仕宦生涯和学术活动展开在十八世纪中后期 , 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枢纽时期 。 纪昀一直是官方学术工作的领导人 , 凡有编辑之役、修书之事 , 他必在其间 。 他一生中领导和参与多部重要典籍编修 。 因此 , 纪昀是中国文化史上有重大贡献的学者 。 [10] 一生悉付《四库全书》 , 其《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传世 。

《四库全书》


清朝之纪晓岚 简历之无敌

清朝之纪晓岚 简历之无敌// //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纂修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开“四库馆” , 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关闭“四库馆” , 共经历了14个年头 。 纪晓岚始终担任总纂一职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共200卷 , 收正式入库书3461种;存目书6819种 , 93500余卷 。 因《总目》卷帙浩繁 , 翻检不便 , 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 。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其进献之书有105种 , 入存目者41种 。 藏书钤有“春帆校正”、“心与古人会”、“校书天禄”、“河间纪昀”、“瀛海纪氏阅微草堂藏书之印”等 。 [11]

《阅微草堂笔记》


清朝之纪晓岚 简历之无敌

清朝之纪晓岚 简历之无敌// //

阅微草堂笔记(2张)

《阅微草堂笔记》共38万余字 , 二十四卷 , 全书分五大栏目 , 其中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 , 《如是我闻》四卷 , 《槐西杂志》四卷 , 《姑妄听之》四卷 , 《滦阳续录》六卷 , 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 。 清嘉庆五年(1800) , 由其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 。 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 , 意在劝善惩恶 , 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 , 但是通过种种描写 , 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 。 [12]

《纪文达公遗集》


清朝之纪晓岚 简历之无敌

清朝之纪晓岚 简历之无敌// //

《纪文达公遗集》

《纪文达公遗集》是纪昀的一部诗文总集 , 含诗文各十六卷 , 分上下两编 。 上编文十六卷 , 第一、二卷为赋 , 第三卷为雅颂 , 第四、五卷为摺子 , 第六卷为表、露布、诏、疏 , 第七卷为论记 , 第八、九卷为序 , 第十卷为跋 , 第十一卷为书后 , 第十二卷为策问、书 , 第十三卷为铭 。 第十四卷为碑记、墓表、行状、逸事 , 第十五卷为传 , 第十六卷为墓志铭、祭文 , 共计文三百多篇 。 下编诗十六卷 , 计经进诗八卷 , 古今体诗六卷 , 馆课试一卷 , 我法集一卷 , 共计诗一千多首 。 为其孙纪树馨在他死后四年编定 。 [13]

政治

上奏赈灾灾民

在政治上 , 纪昀关注民间疾苦 。 乾隆五十七年(1792)夏 , 北京附近遭受水灾 , 饥民拥入京师就食 , 纪昀急忙向皇帝上疏陈情 , 奏请截留南漕官粮万石 , 到灾区设粥放赈 , 京师饥民不驱自退 , 社会秩序安定下来 。 虽然其主观上是为了维护朝廷统治 , 但在客观上帮助灾民度过了饥荒 , 不能不说是一宗善政 。 [14]

维护妇女权益

在政治上提倡“酌乎事势” , 因势利导 , 在理论上就不能不起来批判宋儒之苛察 。 纪昀对道学家的迂腐和虚伪十分痛恨 , 其冷嘲热讽 , 措词也相当尖刻 。 在《阅微草堂笔记》的一则故事中 , 就烈女范畴问题向程朱理学展开了一场挑战 。 有司规定 , 妇女守节被杀的是烈女 , 我用表彰;而对“捆绑受污染 , 不屈被杀”的人 , 不以烈女子看他 , 例不表彰 。 纪昀不这样认为 , 因为是纯属于道学家不情的评论 。 他公然郑重上表称:捍刀捐弃生命 , 他的志向与节操被杀的人没有区别 。 像忠臣烈士 , 发誓不从贼 , 虽然捆绑使跪拜 , 可以说他屈膝贼朝廷呢?”经他慷慨陈词 , 皇帝“下令有关部门 , 大致表示区别 , 予以表彰” 。 [15]

书法


清朝之纪晓岚 简历之无敌

清朝之纪晓岚 简历之无敌// //

纪昀书法

清初书法 , 由于康熙、乾隆等人的倡导赵孟頫、董其昌书法 , 当代大部分书法家也是受这氛围所影响 , 纪昀也跟随着当代的潮流 , 也在当代占有一席之地 , 其书法书写 流利 , 有着圆融的特点 , 有着雍容华贵气质 , 书法大小相兼 , 收放结合 , 疏密得体 , 苍劲多姿 , 可以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 纪昀在文化上 , 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 , 风格主张质朴简淡 , 自然妙远 , 内容上主张不夹杂私怨 , 不乖于风教 。 除开其阶级局限外 , 其在文风、文德上的主张 , 今天仍不失其借鉴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