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厌宦求隐,闭门十八年,读尽万卷书,朱熹赞誉他说道理极精细
一生厌宦求隐 , 闭门十八年 , 读尽万卷书 , 朱熹赞誉他说道理极精细// //
方翥考棚奇遇
方翥“于群处如羁束 , 有寒蝉野鹤萧然出俗之度” , 时人视为“豪杰” 。 他一生厌宦求隐 , 读书明理 , 修身养性 。 辞官归里后 , 闭门18年 , 读尽有“白杜万卷藏书楼”美誉的白杜方氏万卷藏书楼所有藏书 , 成为南宋理学家、藏书家、诗人 。 南宋大史学家郑樵著书立说时 , 曾多次到万卷楼借书 , 最终完成历史巨著《通志》 , 并与方翥成为至交好友 。
方翥(1111—1175) , 字次云 , 号西轩 。 南宋兴化军莆田县尊贤里白杜村人(今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杜塘) 。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进士 , 同榜的有黄公度、陈俊卿、龚茂良等兴化同郡才俊 。 初授闽清县尉 , 未及一年 , 即辞官归里 , 闭门读书 , 与邑人、理学家林光朝砥砺理学 , 在乡授徒 , 颇负盛名 。 后官至秘书省正字 , 有“方正字”之别称 。 方翥谢世后 , 朱熹曾经感叹他“说道理极精细 , 为之踊跃鼓动 , 退而思之 , 至亡寝食” , 可见方翥学识之广博高深 。 紫姑泄题
一生厌宦求隐 , 闭门十八年 , 读尽万卷书 , 朱熹赞誉他说道理极精细// //
宋朝周密《齐东野语》卷四有载 , 莆田方翥的考试情况
方翥出身于书香门第、文学世家 , 他少时聪颖 , 过目不忘 , 下笔如有神 。 根据南宋洪迈《夷坚志》记载 , 绍兴丁己年(1137年)秋天 , 方翥将去参加乡试 。 来到紫姑祠里去拜神求佛 , 想问问乡试将出怎样的题目 , 神灵不肯相告 , 说“天机不可泄露” 。 方翥再次烧香酌酒 , 祷告数次之后 , 神灵才写“中和”两个字给他 。 方翥当时年方十八 , 学过词赋 , 四处寻找相关内容 , 比如《天子建中和之极》《致中和天地位》《以礼乐教中和》《中和在哲民情》等方面的书籍 , 凡是可以作题的 , 方翥都一一写出文章来 。
这一年因为参加考试的举子很多 , 礼部有司就安排两个考场 。 刚好考试要求写的赋 , 前一篇题目叫《中兴日月可冀》 , 合篇题目叫《和戎国之福》 , 于是方翥才明白神灵写出“中和”两字的意思 。 方翥就选择前一篇来写 , 后果然中举 。
方翥在这篇赋中写了一对这样的警联:“八绞地辟 , 符一马之渡江 , 六合无开 , 光五龙之夹日;伫观僚属 , 复光司隶之仪 , 忍死须臾 , 成泣山东之泪 。 ”警联主要是说宋高宗建立“南宋”的伟大意义 , 主谈一个历史事件 , 影射南宋立国;“五马渡江”指西晋末年 , 五位司马皇族的人南渡来到南京 , 其中的司马睿建立了东晋 , 这就是民间所说“五马渡江 , 一马成龙” 。 成龙的就是最后当皇帝的人 , “一马渡江”指宋高宗跟当年司马睿的情况很像 , 只不过他是一马渡江来到临安 , 开辟南宋江山 , 目的是夸赞宋高宗 。 高宗的众多官僚能恢复北宋的文化礼仪 , 在南边这个地方忍耐退避一下 , 回想起已经失去的江山——山东之地(太行山以东 , 也就是北中国地区) , 大家不禁流泪不止 。 代人续卷
一生厌宦求隐 , 闭门十八年 , 读尽万卷书 , 朱熹赞誉他说道理极精细// //
方翥会试第三场答了两个卷子
根据南宋周密笔记《齐东野语》卷五记载 , 方翥在临安南宫应试时 , 当他考完第三场欲出交卷时 , 不料脚底踩上一物 , 一看是份试卷 , 上面只有应试的前二篇 , 读了尚觉文章通畅 , 只是不知应试者为何没有写完而丢弃地上 。 于是他当即按照文中思路续写 , 并带出中门 , 连同自己试卷一并投入幕中 , 只是匆促中他也不记得该应试者的姓名 。 待到揭榜后 , 方翥考中进士 , 他也没有去打听那位丢卷者是否中第 。
有一年 , 方翥被召为馆职 , 与同僚闲谈时 , 偶尔谈到当年试闱怪事 。 在座中有一位与方翥同年应试者 , 听了一言不发 。 第二天 , 他衣冠整齐去拜访方翥 , 道出那件事情的始末 。 原来这位举子抱病应试 , 由于实在无法硬撑下去 , 没有答完试卷便离开考场 , 那张试卷也不知落在何处 , 只想此次科举无望 。 谁料张榜后 , 他竟被选中 。 他怀疑是与自己同姓同名者 , 但他没有对他人说出这件事 。 他急忙入京去察看 , 还真是自己高中 。 后借来真卷观看 , 才知道有人替他续写 , 却又想不出续写者是谁 。 听了方翥的一席偶谈后 , 他方知续篇出自方翥之笔 。 他感激方翥:“你是我的大恩人 。 ”方翥听了只是一笑而已 。
方翥试场为他人续文成卷 , 显其异才高行 。 一时成为士林佳话 , 广为流传 。 此则故事展现了古代士林精英的德才素养与人性良知 。 从中可见 , 一是方翥才华横溢 , 笔端俊甚 , 不但自己早早完卷 , 但还能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 , 在所剩不多的时间内 , 瞬间迅速解读他人卷意 , 得心应手 , 轻而易举地完成所得残卷 。 以至连惯于挑剔的阅卷考官也无所觉察 , 可谓续得天衣无缝 , 出神入化 。
二是方翥乐于助人 , 不求回报 。 他偶拾他人弃卷 , 毫不犹豫地为之续文成卷 。 若无善心 , 定是视而不见 , 弃之不顾 。 并且在自己中第后“亦不复省问”其人 , 以图厚报 。 只是在秘书省任职时 , 偶然与同事谈及科场异事时 , 方提起其事 , 丝毫无自诩之意 。 此正是其长期读书致用、修心养性的结果 。
三是卷主蒙恩思报 , 良知毕现 。 当世人的良知多为势利所挟持 , 蒙恩不报成为常例 。 若说方翥续卷助人堪称义举的话 , 那么卷主自叙谢恩也无愧于君子之良知壮举 。 这与世间风行的“唯利是图”准则 , 可谓大相径庭、天壤之别 。 读书明理
一生厌宦求隐 , 闭门十八年 , 读尽万卷书 , 朱熹赞誉他说道理极精细// //
方翥《次韵时瑞见寄》
绍兴八年(1138) , 方翥登进士第 , 同榜的有钦赐状元黄公度、后来成为宰相陈俊卿、宰辅龚茂良等兴化才俊 。 方翥登第后 , 初授闽清(今属福建)县尉 , 但为官未满一年便辞官归里 , 从此摒弃谋求进身为官的念头 , 闭门十八年 , 读尽“白杜万卷藏书楼”的藏书 。
方翥沉溺于古代典籍 , 因勤学苦思而博古通今 , 尤为精通著名理学家杨时的学说 , 杨时正是著名理学家二程——程颢和程颐的嫡传弟子 。 兴化籍理学大师、“南夫子”林光朝 , 因方翥“先闻道”而事之犹兄长 。 方翥、林光朝谢世后 , 朱熹曾经感叹说:“某少年过莆 , 见林谦之(光朝)、方次云(翥)说得道理极精细 , 为之踊跃鼓动 , 退而思之 , 至亡寝食 。 后来再过(莆) , 则二公已没 , 更无一人能继其学矣!”方翥学识广博高深 , 由此可见一斑 。
方翥为学不默守章句 , 与邑人、大理学家林光朝、大史学家郑樵交游甚好 , 读书赋诗 , 方翥下笔时屡有奇妙之语 , 如“秋明河汉外 , 月近南斗旁”之句 , 林光朝就称赏至极 。 郑樵著书立说时 , 曾多次亲临白杜方氏藏书楼求书拜读考证 , 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通志》 。 期间 , 在交往读书中 , 方翥与郑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 成为至交好友 。
方翥学问渊博 , 著有《莆田谱图记》《麟堂诗集》 , 《全宋诗》卷2005录其诗1卷;邑人、官至兰州知府的清代文学家郑王臣编撰的《莆风清籁集》卷5存其诗2首 。 林光朝称方翥“于群处如羁束 , 有寒蝉野鹤萧然出俗之度” , 人视之为“豪杰” 。
绍兴三十二年(1162) , 宋高宗听闻方翥之声名 , 召试录用 。 考官以三国史实为题 , 方翥奋笔直书万余言 , 数百年得失指陈无遗 。 之后担任秘书省麟台正字 , 以风闻论事(以传闻奏事)听外补 , 人称“方正字” 。 只是方翥精于学问 , 却不谙宦海游戏规则 , 郁闷不已 , 不久就辞世了 。 墓址在莆城西门外太平山(今哲理中学校门左侧20米处) , “文革”期间被毁 。 “白杜万卷藏书楼”
一生厌宦求隐 , 闭门十八年 , 读尽万卷书 , 朱熹赞誉他说道理极精细// //
方翥《百丈漈》
莆田方姓古代共有进士263人 , 进士人数居陈姓、林姓之后 , 名列第三 。 两宋之时 , 方氏科举盛况空前 , 且儒学藏书兼善 , 以世家巨族著称于东南 , 为宋代兴化府乃至整个福建地区首屈一指的文学世家 。 莆田民间流传有“白杜方氏七对兄弟登第、祖孙八代科甲”和“父子兄弟同朝为官”的佳话 。 宋代方氏有28家父子高中进士、特奏名或诸科 , 有理学家20多人 。
而方氏科举昌盛跟方氏藏书楼是分不开的 。 宋代莆田方氏藏书楼是全国闻名的 , 有白杜万卷楼、方万一经堂、方渐富文阁、方于宝三余斋等藏书楼藏书都达数万卷之多 。 其中白杜方氏万卷藏书楼为宋代著名藏书楼之一 , 藏书达5万卷以上 , 在全国私人藏书中名列前茅 , 有“白杜万卷藏书楼”之美誉 。 万卷楼是在宋天圣八年(1030年) , 由著名藏书家方峻在祖传藏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到方峻曾孙方略、即方翥从兄时 , 藏书已扩充到1200箱 。 方峻也极力收藏书籍和搜罗自秦至历代的古器物 , 来自南北的金石、书法、竹帛以及唐宋名画 。 方氏收藏墨迹品位相当高 , 有宋代仁宗、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及名臣字帖 。 方略担任广东转运副使时 , 制作万卷楼储书千二百笥 , 他曾经对方翥说:“次云才性 , 不出户十年 , 可移吾书入肝膈矣 。 ”果然 , 方翥弃官后 , 回到白杜村 , 历时十八年读完“万卷楼”所藏之书 。
方翥也是南宋诗人 , 诗作众多 , 有《跋渔村晚景潇湘夜雨图》《丈漈》《病起》《出户除夜寄谦之》《次韵时瑞见寄》《次韵郑汉仲讲书》《次韵郑夹漈题林时隐霆芹斋诗》《冬夜忆谦之》《读老子》《读易》《癸酉冬赴部除夜宿信州客舍》《过华严谒陈季若同年》等 。
在《临安江上》一诗里 , 方翥写道:“来时雪片杨花落 , 今见杨花作雪飞 。 独立暮江心似醉 , 羡他一叶钓船归 。 ”可见方翥厌宦求隐、读书明理、修身养性的天然追求 。
参考陈春阳等人及网络文字 。
- 一个人的长征:追寻孙子
- 晋朝电视剧为何只拍到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以后的事情为何不拍?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成了贪官为害一方
- 曹操有14个老婆,12个是抢来的寡妇,一代枭雄为何爱抢人妻?
- 一个真实的故事,给人良多启示!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法正:蜀汉立国第一人,贡献了蜀汉疆土的90%
- 评职称课题最后一名有用吗
- 美国陆军首位女上将,参加过海湾战争,一生钟情于伞降事业
-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 致投资者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