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争霸的插曲——从1783年凡尔赛条约到1786年伊登条约

导言:随着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失败 , 英国不得不在1783年的《凡尔赛条约》中签字承认美国独立 。 英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一度受损 , 其在国际上也一度被众多国家所孤立 , 表面上看法国从七年战争的阴影中走出 , 英法争霸攻守之势转换 。 可之后3年间 , 形势却又突然再次逆转 , 而这个标志却是1786年英法签订的《伊登条约》 。

按照布罗代尔的说法 , 1783年发生的事件最能显示英国的强盛 。 尽管英国在《凡尔赛条约》中蒙受屈辱 , 尽管法国得意洋洋 , 英国当时还是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政治智慧和经济优势 。 米歇尔·贝尼埃说得好 , 英国打输了战争 , 但它随后立即赢得了和平 。 英国其实不可能不赢得和平 , 因为它手中握有全部王牌 。


英法争霸的插曲——从1783年凡尔赛条约到1786年伊登条约

英法争霸的插曲——从1783年凡尔赛条约到1786年伊登条约// //

凡尔赛条约或称巴黎条约签订后的北美形势

因为争夺世界霸权的真正决斗不仅在英法之间 , 而且更大程度.上在英荷之间进行 。 而荷兰的元气已在第四次英荷战争中消耗殆尽 。 因为法国追逐世界霸权的失败在1783年已成定局 , 三年后签订的伊登条约将证明这一点 。


英法争霸的插曲——从1783年凡尔赛条约到1786年伊登条约

英法争霸的插曲——从1783年凡尔赛条约到1786年伊登条约// //

威廉·伊登

关于伊登条约的情形 , 1786年9月26日法国与英国签订的这个商务协定以英方谈判代表威廉·伊登的名字命名 。 法国政府似乎比圣詹姆斯官的内阁更急于缔约 。 凡尔赛条约第十八条规定双方应立即指定专人商讨缔结商务协定事宜 , 但英国政府似乎宁愿让第十八条躺在档案柜里睡觉 。 法方一再催促 , 其动机当然既是为了巩固和平 , 也是为了能结束两国之间巨大的走私活动 。 走私贩子发了横财 。 物价却并未因此下跌 。 结果 , 两国海关坐失大笔收入 , 而美洲战争耗资甚巨 , 英法两国的财政无不捉襟见肘 , 自然愿意借此挹注 。 总之是法国采取主动 。 叶卡特琳娜二世驻伦教的大使西摩兰1785年1月写道 , 英国“不到任人颐指气使的地步” , 而那些“在亲眼目睹前”以为英国会屈从的人 , 如法国在伦敦的谈判代表雷纳瓦尔“真是大错特错了” , 协定签订后 , 皮特趾高气扬地在议会声称:“1786年的商务协定是对凡尔赛条约的实实在在的报复” 。 可惜历史学家回顾这段历史时不可能毫不犹豫地作出判断 。 1786年协定并不完全证明英法之间的经济对抗 , 尤其因为该协定在1787年夏天才付诸实施 , 当时有效期为十二年 , 到1793年被国民公会废止 。 这次试验历时太短 , 不足以提供令人信服的结论 。

法国人在这场纠纷中既是仲裁人又是当事人 , 根据他们的见证 , 英国人诡计多端 , 自行其是 。 英国商品抵达法国港口时 , 他们利用法国海关管理混乱 , 官员缺乏经验并收受贿赂 , 货物报价很低 。 他们还想方设法做到英国煤从不用法国船运往法国;他们对用法国船运送出境的英国商品课以重税 , 以至停在此间伦敦河里的“两三艘法国双桅船足足等了六星期才总算装够货物 , 免得空船返航” 。 不过这已是英国的老习惯 。 1765年 , 萨瓦里的《词典》指出 , “英国民族天性”的一大特点是不允许“别人到他们国内经商” 。 他补充说 , “所以应该承认 , 外国商人在英国受到的接待 , 他们被迫缴付的过高进口税和出口税以及经常遇到的凌辱 , 这一切都谈不上鼓励他们在英国设立相应机构” 。 伊登条约签订后 , 法国人不必大惊小怪:“皮特先生便违背条约精神.按照与法国葡萄酒同等的减免比例 , 削减葡萄牙的葡萄酒进口税 。 正因为这个行动是不道德的 。 他就认为这是一项政治行动 。 ”一名法国人事后说:“我们还不如把葡萄酒留着自己喝!”话说回来 , 一些法国投机商确实也进口了数最过多的劣质葡萄酒 , 轻易以为英国顾客不识货 。


英法争霸的插曲——从1783年凡尔赛条约到1786年伊登条约

英法争霸的插曲——从1783年凡尔赛条约到1786年伊登条约// //

伊登条约的一个重要功臣——小威廉·皮特

无论如何 , 1787年5月31日宣布条约生效的法令为悬挂英国旗的商船敞开了法国港口的大门 , 引来成群的商船以及大批英国商品:呢绒、棉布、五金乃至陶器 。 这在法国引起强烈反响 , 尤其在诺曼第、皮卡第等纺织工业区 , 1789年三级会议陈情书纷纷要求“修改商约”最激烈的抗议见诸著名的《诺曼第商会对英法商约的意见》(魯昂1788年) 。 事实上 , 条约生效日期恰与法国工业经历的一场危机不期而遇 , 当时某些地区 , 如鲁昂 , 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中 。 但整个法国工业正备受结构陈旧之苦 。 法国有些人希望英国的竞争能加速必要的演变 , 推动业已开始的引进英国先进技术的潮流(如设在达尔讷塔勒与阿尔帕容的棉纺厂) 。 达拉贡先生1787年6月26日从伦敦写信说:“我很高兴看到大批英国工人想来法国安家 。 只要给他们一点鼓励 , 我不怀疑他们会把自己的朋友也招来 。 人数一多 , 其中必有些才干人物 。 ”

但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后 , 新的困难又出现了 。 伦敦汇价“动荡不已” 。 由于法国资金外流 , 汇价1789年5月已损失8% , 同年12月达13% , 以后的情形更糟 。 虽然法国币值慘跌可能一度刺激了法国对英国的出口 , 但肯定也阻塞了商业流通渠道 。 我们需要掌握统计资料才能作出判断 , 可是我们只有备忘录和辩护词 。 以《关于1786年与英国缔结的条约的备忘录》为例 , 这个文件写于1798年 , 远在条约签订之后 , 作者很可能是杜邦·德·纳穆尔 。 他试图说明 , 英法条约本应是个成功(言外之意它并非如此) 。 通过向英国商品抽取10%到12%的进口税 , 条约有效地保护了“我们的制造厂” , 尤其因为英国人为出口货物“需支付不低于6 %的额外开支 , 他们就多支出总数的18%......”这条杠杠足以保护我们的工业抵御从英国进口的商品 。 何况 , 在“精纺”呢绒方面 , “色当、阿布维尔和埃尔伯夫的制造尸没有任何异议”;这些工厂一直很兴......生产“普通呢料的厂家 , 如贝里和卡尔加松的工厂”也没有抗议 。 总之 , 毛纺织业没吃大亏 , 顶住了竞争 。 棉纺织业情况不同 。 不过只要把纺纱工序机械化就可以了 。 这是老霍尔克的意见 , 此人原籍英国 , 当时任法国工厂总督察 。 他说:“只消安装(与英国人一样的)纺纱机器 , 我们的产品就会跟他们的 , 样好” 。 总之 , 英国的竞争本可以给已经走上轨道的法国现代化进程追加鞭一但是我们再说一遍 , 这个试验必须贯彻下去才能达到上述效果 。 尤其必须不让英国抓到足以压倒一切的王牌 , 即在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战争期间英国对无限广阔的世界市场的垄断 。


英法争霸的插曲——从1783年凡尔赛条约到1786年伊登条约

英法争霸的插曲——从1783年凡尔赛条约到1786年伊登条约// //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 , 把十九世纪初法因经济落后的原因归咎 , 于法国大革命和嗣后的拿破仑战争的论据就有一定的道理 。 但是 , 除开靠不住的伊登条约 , 我们还有别的证据足以断定 , 早在1786年前大局已定 , 英国已经赢得了对世界经济的主宰权 。 信服这个说法不难 , 只要看伦教怎样迫使俄国、西班牙、葡萄牙、美国接受它的贸易条件 , 看英国怎样排挤欧洲竞争对手 , 在凡尔赛条约后不费吹灰之力便重新征服新大陆原英属殖民地的市场、使美国的盟友们在惊讶之余感到强烈不满;再看英国怎样度过1783年后经济萧条的动荡岁月 , 皮特怎样把秩序和明智重新引入英国财收:1785年茶叶走私被取缔 , 前一年通过的《东印度法》标志英属印度开始有一个比较廉洁的政府 。 此外 , 1789年底 , 海军准将菲力浦斯率分遣舰队把“政府遣送的首批歹徒运抵植物学湾” , 揭开了英属澳大利亚的序幕 。 罗伯特·贝尼埃的见解很可能是正确的:英国“在美洲战败 , 放弃了过大的军事胜利 , 以求保全和扩展它的市场";它放弃了任何复仇愿望以便维护其“经济发展和优势” 。

至于法国 , 劫难接连不断 , 处境更加恶化 。 在柯尔贝尔和路易十四时代 , 法国未能挣脱荷兰的羁绊 。 现在它又掉进英民的网罟 。 正如昨天或前天法国必须通过阿姆斯特丹 , 今天它必须通过伦敦才能呼吸辽阔世界的空气 。 当然逆境对它也并非没有好处或方便 。 法国失去遥远大陆之日 , 可能正是其印度贸易获利丰厚之始 。 可惜这些好处维持不了多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