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常问“为之奈何”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不妨常问“为之奈何”

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 , 与群臣诸将论功时坦承 , “吾不如张良”“吾不如萧何”“吾不如韩信” 。 那么 , 口口声声“吾不如”的刘邦 , 靠什么建立大汉王朝呢?

有人说 , 刘邦没有攻下一座城池 , 没有策划一个计谋 , 没有指挥过一场战争 , 其取胜的秘笈就是一句“口头禅”:为之奈何?被困时问 , 无路时问 , 失败时问 , 疑虑时问;问张良 , 问萧何 , 问韩信 , 问樊哙:“我该怎么办啊?”

这话不无道理 。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 , “出主意、用干部”是最大的责任 , 也是最大的本事 。 常问“为之奈何” , 彰显的是从善如流的胸怀、知人善任的眼光、甘为人梯的明智 。 刘邦正是靠着这一“法宝” , 善于纳谏、敢于任贤、聚揽人心 , “所以得天下也” 。 正如《法言》所云:汉屈群策 , 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 , 而自屈其力 。

霸王项羽也有一句口头禅 , 那就是“亚父多虑了” 。 看起来是对范增的尊敬 , 其实是刚愎自用 , 透着一种不可违逆的意志 。 其实 , 范增并非多虑 。 “屈人者克 , 自屈者负 。 ”项羽不知人、不善任 , 言不听、计不从 , 英布、陈平、彭越、韩信相继离开 , 最终四面楚歌 , 自刎乌江 。

但是 , 一些领导干部觉得 , 常问“为之奈何” , 会显得没本事、没主见 。 其实不然 。 “兼听则明 , 偏听则暗 。 ”领导干部“出主意” , 先要“听意见” 。 意见有分歧乃至纷争 , 并不可怕 , 凡事谋定之前 , 尽可各抒己见 。 大家畅所欲言、思想碰撞之后 , 领导者集思广益、一锤定音 , 方案就会更全面、更科学、更合理 。 这才是领导者最大的“主见” , 形象不但不会受损 , 反而会“加分” , 更受尊崇与爱戴 。

“为之奈何” , 看起来是“无奈” , 其实是在传递一种信任 。 “信任也是战斗力 。 ”任何一名出色的领导 , 都十分重视赢得部属的信任 , 激发集体的活力 。 正如蒙哥马利元帅所说:“司令官与他的部队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无价之宝 。 ”给人信任 , 才愿担起重任 。 没有“信任指数” , 何来“打赢底数” 。 相互尊重 , 相互信任 , 相互关爱 , 官兵才能团结一致没有二心 , 听从指挥不说二话 。

常问“为之奈何”的过程 , 也是一个考察干部的过程 。 知人深、识人准 , 才能选准人、用好人 。 “是骡子是马 , 拉出来遛一遛 。 ”山重水复时问一问 , 可以检验其信仰值;攻坚克难时问一问 , 可以检验其战斗力;扑朔迷离时问一问 , 可以考验其忠诚度 。 听其言、观其行 , 量其能、称其力 , 方能量才授职、任其所宜 ,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 让千里马竞相奔腾、各展其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