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题灶”小考

肖伊绯

《观堂别集》卷二 , 辑有王国维(1877—1927)所作《古瓦灶跋》一篇 , 与此集中他为众多商周时代“重器”拓片的题跋相比 , 不算特别引人注目 , 也鲜有研究者提及 。

其实 , 此王国维“题灶”曾刊于《东方杂志》“中国美术专号” , 古灶的拓片同时刊载 , 使当时的读者可一目了然地知悉古灶的形态与价值所在 。 只是这本杂志印行之时 , 乃1930年1月25日 , 已是王国维死后3年 , 杂志中对王国维的题跋也未另作录文与介绍 , 故而当年的读者大多只是随手翻阅到古灶拓片之图形 , 并未注意到拓片上方的小字题跋 。

笔者偶阅杂志 , 发现王国维的题跋与《观堂别集》中所录文字有较大差异 , 不啻为一篇“异文” 。 为此 , 酌加整理 , 转录题跋原文如下:

汉瓦灶一 , 前有甑 , 后有突 , 灶右绘一器 , 中陈鸡鹅羊鲁等馔 , 其前陈各器 , 有叉、有锥、有刀、有匕、有钩、有治馔之器 , 复有大鱼一、守宫一 , 则刻画以为饰者也 。 容甑之口 , 左有隶书阳识三行 , 曰“用此灶葬者 , 后世子孙富贵 , 长乐未央 , 万岁毋凶” 。 此瓦肆所刻以炫购者 。 与汉瓦槽上多刻“买槽者后无复有(句) , 大吉(句)”等语相同 。 又有阴识一行 , 曰“死人不知用瓦阤” , 刻又陶工刻画以为戏也 。 平生所见汉瓦灶 , 唯上虞罗氏所藏四神灶图像最精 , 然无文字 。 此灶文字多至二十余 , 叔通先生藏汉陶当推此为巨擘也矣 。 甲子仲春王国维伯隅父识于京师履道坊寓庐 。

为便于比较 , 在此将《观堂别集》所录题跋一并转录如下:

武林陈氏藏瓦灶一 , 前有甑 , 后有突 , 容甑之口 , 左有阳识隶书三行 , 曰“用此灶葬者 , 后世子孙富贵 , 长乐未央 , 万岁毋凶 , ”又有阴识一行 , 曰 , “死人不知用瓦阤灶 。 ”右绘一器 , 陈鸡、凫、羊、鱼等物 。 又其前绘用器 , 有叉、有锥、有刀、有匕、有钩 , 皆治馔器也 。 后有大鱼一 , 守宫一 , 则又陶者刻画以为戏也 。 此鬻以送葬之物 , 故为此语 , 犹汉马槽上刻“买曹者后无复有(句) , 大吉(句)”是也 。 平生所见汉瓦灶 , 唯上虞罗氏所藏四神灶 , 刻画最工 , 然无文字 。 此灶文字多至二十余 , 可宝也 。 甲子二月 。

显然 , 两相比较之下 , 王国维题跋原文比之《观堂别集》所辑录者更为精审与雅驯 , 所透露的历史信息也更为准确与充实 。 据此可以推定 , 因《观堂别集》乃罗振玉于1927年秋印成(《海宁王忠悫公遗书》之一种) , 而《东方杂志》刊发王国维原跋及汉瓦灶原拓时为1930年 , 罗振玉应当是在没有看到原拓原跋的情况下 , 据王国维自存跋文底稿录入的 。 遗憾的是 , 1940年2月 , 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的《海宁王国维先生遗书》 , 虽由其弟子赵万里精心校印 , 可对此题跋并无进一步校订与说明 , 忽视了原文与底稿的区别 , 基本一仍其旧 , 仍以罗氏所辑文本为准 。

据原跋“甲子仲春王国维伯隅父识于京师履道坊寓庐”之落款 , 可知题跋时间约为1924年3月 。 此时 , 王国维古物鉴赏与题跋酬唱之类的活动较为频繁 。 又据原跋所称“叔通先生藏汉陶当推此为巨擘也矣”云云 , 可知此汉瓦灶应为陈叔通所藏 。

陈叔通(1876—1966) , 名敬第 , 浙江杭州人 , 清末翰林 , 甲午战争后留学日本 , 曾参加戊戌变法运动 。 辛亥革命后 , 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 , 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等 。 因家学渊源 , 工古文诗辞 , 好金石古器 , 与沈曾植、张元济等均有交谊 。 抗战期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 参加筹组上海市各界人民团体联合会 , 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 。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 10月1日出席开国大典;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

陈叔通与王国维的交往 , 研究者鲜有提及 。 前年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王国维往还书信集》披露了陈叔通致王国维信札11通 , 可约略管窥二人交往事迹点滴 。 其中一通提及“国宝”散氏盘鉴定之事 , 力诫王国维与罗振玉切勿被民间仿品所误 , 于此足见陈的古物鉴赏功底之深厚 。 至于陈、王二人交谊究竟如何 , 还要期待更多的史料发掘与深入探研 。

肖伊绯 , 学者 , 著有《百年温柔》等 。

【未经许可 , 本版文字不得转载】

作者:肖伊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