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中兴”时的一桩怪事,揭开明朝衰亡的隐藏病根
“万历中兴”时的一桩怪事 , 揭开明朝衰亡的隐藏病根// //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一:雷人的“长寿奇迹”
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 , 铁腕阁老张居正已经作古 , 但这个“万历中兴”时代的大明朝 , 还在享受着他的十年改革成果:边防一片太平 , 民间安居乐业 , 国家储备充裕 , 仅存粮就足以支用十年 , 一切都是国泰民安的模样 。
就是在这个国泰民安的年月里 , 南京户部黄册库主管余懋学的一个奏章 , 却叫万历皇帝君臣 , 齐齐吃了一吓:扬州府兴化县呈送的黄册记载 , 此时兴化县三千七百户人家 , 每家户主的年龄 , 竟都各个突破百岁 。 也就是说 , 这么个最多几万人口的兴化县 , 百岁老寿星竟有三千七百人之多 , 家家户户都有——放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 , 这是百分百的“寿星奇迹” 。
“万历中兴”时的一桩怪事 , 揭开明朝衰亡的隐藏病根// //
难道兴化县有什么长寿秘诀?别误会 , 余懋学大人讲这个怪事 , 可不是为了报喜 , 却是为骂娘:这一个县三千七百多老寿星的“奇迹” , 完全是户部黄册里“瞎造”出来的 。 大明朝的黄册 , 都已经瞎编乱造到了这地步了 , 皇上您管不管?
这事儿的性质有多严重?七年后 , 即万历十八年(1590) , 南京户科给事中徐常吉旧话重提 , 更是预言了接下来的恐怖后果:豪强得计 , 良弱受害 , 生民之凋敝 , 国计之亏损 , 恒必由之 , 诚非细故——参考历代王朝灭亡时的“剧本”就知道 , 黄册靠谱不靠谱 , 这是关乎大明朝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
真有这么严重?那就要先瞧瞧 , 这记载了“寿星奇迹”的黄册 , 到底是啥?
说起来 , 这可是明太祖朱元璋 , 当年煞费苦心打造的“治国法宝” 。
二:被玩坏的“治国法宝”
黄册 , 又称“赋役黄册” , 是明代官方的户口版籍 。 它以户为单位 , 以“军民匠”来划定户籍 。 上面详细登记了大明治下 , 每家每户的人口姓名年龄财产 。 因其送叫户部的表面用黄纸 , 因而称为“黄册” 。
可别小看这本小册子 , 这可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 , 一件重要的治国法宝:历朝历代 , 土地人口户籍 , 都是王朝安身立命的根本 。 明王朝建国后 , 忍够了元代以来户籍混乱状况的明太祖朱元璋 , 终于设计出这“黄册”大招:全国治下的百姓 , 都要按职业 , 在黄册上造册登记 , 而且每家每户的表册 , 都要由当事人亲自填写 , 即使不识字 , 也要由当事人自报请人誊抄 , 倘若有一处乱写 , 就是流放塞外的大罪 。
“万历中兴”时的一桩怪事 , 揭开明朝衰亡的隐藏病根// //
官府们更不能有丝毫马虎 。 大明朝的黄册 , 每次要造四份 , 分别由户部布政司府县保存 。 每十年要重新造册 。 从明太祖年间至明朝灭亡 , 大明朝共“造册”二十七次 , 储存在南京户部后湖黄册库的黄册 , 至明朝灭亡时已多达二百万份——每一个大明朝治下的百姓 , 都在这里有存档 。
而朱元璋之所以要煞费苦心 , 每十年这么折腾一次 , 当然不是为了留纪念 。 只要内容准确的黄册在手 , 整个天下对于统治者来说 , 就是瞬间变透明 。 诸如征收赋税分派劳役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 全都以“黄册”为参照从容布置 。 对苦老百姓来说 , 真实的黄册 , 更是造福极多 。 只要以黄册为基准分摊赋役 , 就不用担心受额外盘剥 , 以明朝学者杨芳的话说 , 那真是“其赋易供 , 而其民常逸” 。 休养生息的国策 , 正是黄册撑起 。
“万历中兴”时的一桩怪事 , 揭开明朝衰亡的隐藏病根// //
明王朝能在元末战乱的烂摊上 , 不到三十年就实现经济起飞 , 农业产值远超宋元数倍 , 打造“宇内富庶”的强大盛世 。 就有这“黄册”的大功劳 。
换句话说 , 只要黄册靠谱 , 不管遇到多大难事 , 大明朝也能闯过去 。
也正因黄册如此重要 , 所以自从明朝开国后 , “造册”这事儿 , 也长期不敢马虎 。 特别是明朝中前期时 , 倘若黄册上出现类似万历年间“全县老寿星”这样的荒唐事 , 那从中央到地方 , 不知会有多少官员会遭坐牢流放 。
那么问题来了 , 为什么到了万历年间 , 这样的荒唐事偏偏发生了呢?因为这关乎大明根基的黄册 , 此时已开始被玩坏了 。
明初时 , 那内容数据无比靠谱的黄册 , 是建立在明王朝对田亩人口严格控制的基础上 , 但从十五世纪中叶起 , 各地的土豪劣势 , 就开始用黄册造假的方式来逃避赋役 , 以明朝成化年间言官丘弘的话说 , “富豪奸滑通贿赂以避重役” 。 怎么“避”呢?就是造黄册时 , 有钱人给够了钱 , 就能隐瞒家中人口 , 各种劳役负担 , 当然也就大笔一挥 , 甩锅给了当地穷人 。
发展到后来 , “甩锅赋役”都是小儿科了 , 明王朝各地的土地兼并越演越烈 , 原本国家可以收取赋税的土地 , 常被各级高官豪强巧立名目并掉 。 那黄册上又要怎么写?比如隆庆年间的福建福宁州 , 这么个经济发达的地方 , 户口数居然比明初减少了三分之二 。 江南应天府的户口数 , 写在黄册上的 , 竟只有正德年间的五分之一 。 明王朝固定的田赋收入 , 缩水触目惊心 。
老百姓更是受害极深 , 那些在黄册上被一笔带过的老百姓们 , 都成了失去土地的破产者 。 然后“破资卖鬻产 , 逃亡相踵” , 成了流落四方的流民——国家亏损 , 百姓遭殃 , 黄册上的不靠谱记录背后 , 是无数赚得盆满钵满的蛀虫 。
“万历中兴”时的一桩怪事 , 揭开明朝衰亡的隐藏病根// //
如此弊病 , 明朝就没有人看明白 , 其实明白这事的人很多 , 改起来却是难 。 比如敢骂皇帝的海瑞 , 后来就任应天巡抚 , 也决心捅一捅黄册的马蜂窝 , 然后就被各级官员玩命阻挠 , 一直到愤然离职 , 都是丁点没办成——那些与海瑞共事的官员 , 乃至赏识海瑞的上司 , 哪个没有从“乱写黄册”里搂田地捞好处?当然拼命拦 。
如此弊端下 , 也衍生出很多有关黄册的怪现象 。 有些土地兼并严重的地区 , 黄册干脆拖着不交 。 有的就算交了 , 内容却是各种瞎编乱造 。 当政者心知肚明 , 又因牵涉利益太多 , 所以基本懒得管 。 可黄册混乱 , 意味着明王朝的财政赋税混乱 , 好比一个人心脑血管堵塞 , 不管就要出大毛病 。
唯独想出补救办法的 , 就是大改革家张居正 , 他深知黄册弊病 , 可也不能硬碰 。 于是他干脆绕开黄册 , 造出新的《条鞭赋役册》 , 以田亩财产为基准来征收赋税 。 这就好比给心脏“搭桥” , 效果也立竿见影 。 大明朝从此满血复活 , 有了“万历中兴”的辉煌 。 但一直不靠谱的黄册呢?——越来越不靠谱 。
所以 , 万历十一年的黄册上 , 才会出现“全县三千多老寿星”的咄咄怪事 。 因为这类黄册 , 干脆就是把十年前的黄册原样照抄 , 户主名字都不变 , 顺手改下岁数 , 然后就交上去凑数 。 终于改来改去 , 糊弄出一群寿星来 。
“万历中兴”时的一桩怪事 , 揭开明朝衰亡的隐藏病根// //
但待到张居正死后被清算 , 昔日的改革名存实亡 , 这糊弄的后果 , 更是无药可救 。
三:痛惜的纪念
张居正死后 , 清算过张居正的万历皇帝 , 多年如一日怠工 , 上朝都不见影 , 黄册当然就懒得动 。 黄册乱象的掩盖下 , 明王朝昔日的弊病 , 也就越演越烈 。 待到风雨飘摇的崇祯年间 , 明朝统治者才吃惊发现:明明大明朝地大物博 , 可每年能用来收税的土地 , 竟已经少得可怜 , 哪怕再急用钱 , 收取来的赋税 , 都只是杯水车薪 。
更严重的后果是 , 也正是拜早已成习惯的土地兼并所赐 , 越发壮大的流民 , 终于在天灾的导火索下 , 引发出席卷中原的农民起义 , 并最终将明王朝逼入了死路 。 那些靠谱与不靠谱的黄册 , 就是明王朝兴衰的生动见证 。
甚至到了明清易代 , 这些不靠谱的黄册 , 还把顺治皇帝雷了一下:顺治十三年(1656) , 清王朝搜集到的明朝黄册 , 竟然还有“崇祯二十四年”的黄册 。 要知道 , 崇祯在位一共十七年 , 可那些造假成习惯的明朝官员 , 却已经把“崇祯二十四年”的黄册都造好 , 就等着到时候交上去凑数 。 把顺治皇帝都闹的哭笑不得 。
“万历中兴”时的一桩怪事 , 揭开明朝衰亡的隐藏病根// //
于是 , 到了清朝年间 , 这些记载了明朝重要历史的黄册 , 特别是南京后湖存储的近二百万件黄册 , 大多数都被卖了换钱 , 还有的被用来做造火药的原材料 , 一把火烧个精光 。 只有少数的留存下来 , 历经多次劫难 , 存入了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 。
王朝的治乱兴替 , 只看这些黄册的变迁 , 就已足够 。
参考资料:《明史》、《清实录》、《显微镜下的大明》
拿破仑真说过“中国是熟睡的狮子”?这要从大清一件丢人事说起
一位遭清朝痛骂的明朝科学家 , 却助推了欧洲近代崛起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