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街上洒灰”就要被判刑?商代法律竟如此严酷!
春秋时期 , 孔子的徒弟子贡 , 偶然了解到商朝的律法中 , 存在一条极为严苛的酷刑:
如果有人敢往街面上洒灰 , 一经发现 , 便会被处以斩断手臂 。
因为这条律法的残酷 , 所以商朝都城的大街小巷异常干净 , 但子贡却认为 , 这种刑罚本身便有悖常理 , 实在过重 , 他左思右想其中利弊 , 却如何也想不通透 , 便跑去请教孔子 。
《韩非子·内储说上》:殷之法 , 刑弃灰于街者 。 子贡以为重 , 问之仲尼 。
“往街上洒灰”就要被判刑?商代法律竟如此严酷!// //
子贡
孔子思索一番 , 点破了其中利害:
《韩非子·内储说上》仲尼(孔子)曰:“知治之道也 , 夫弃灰于街必掩人 , 掩人 , 人必怒 , 怒则斗 , 斗必三族相残也 。 此残三族之道也 , 虽刑之可也 。 且夫重刑者 , 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 , 人之所易也 。 使人行其所易而无离其所恶 , 此治之道 。 ”
这段话的大意为:
孔子说:这是因为管理者清楚 , 应当怎样治理人民 。
如果把灰洒在街道上 , 必然尘土飞扬 , 而路过的行人便会因此蒙尘 , 搞得灰头土脸 , 他们便会愤怒 , 愤怒了难免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 冲突过后就会导致两家之间的仇视 , 继而可能引发家族之间的互相残杀 。
所以将“洒灰者”处以刑罚 , 正是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 。
因为对于重刑 , 人人厌恶甚至是恐惧 , 会尽量避免做到犯法 。
而对于洒灰 , 人人却很容易就做到 , 只不过是抬起手臂如此简单 。
所以刑罚的目的也在于此 , 为了规束人们的行为 , 而采取严苛的刑罚 , 的确是强力有效治理国家的办法 。
“往街上洒灰”就要被判刑?商代法律竟如此严酷!// //
孔子
子贡听完孔子的阐述 , 若有所思的拜谢孔子 , 然而这段话语 , 却成为了孔子的经典言论 , 被收录于《韩非子·内外储说》一书中 , 为后世争论不止 。
“往街上洒灰”就要被判刑?商代法律竟如此严酷!// //
韩非子
意见分成两方 , 支持严厉酷刑的人认为:
律法必须严明 , 如此才能使百姓明确是非 , 用严酷的刑罚来约束道德品行 , 继而使人能多行善 , 减少犯罪行为 , 或在根本上消除犯罪意识 。
如果没有严苛的法律约束人的行为 , 那么在产生犯罪意识过后 , 将会有很大概率实施犯罪 , 从而导致他人利益遭到损害 , 这也正是严苛律法最直接的效果 , 即最大程度约束人的品行 , 但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失去行为的自由 , 如前文所述的“不能往街上洒灰” , 就是一种对于人身行为自由的限制 , 以及对于品行的约束 , 牺牲这一部分的自由 , 换来的却是整个都城卫生的洁净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支持者便认为严苛的刑罚很有必要 。
另一边则是反对严厉酷刑的意见认为:
太过严苛的律法 , 是社会管理不严的体现 , 如果社会秩序本身运转通畅 , 受到法律制裁以及罪犯将会减少 , 如因为拮据铤而走险的抢劫犯 , 假设社会经济铮铮向荣 , 人人安居乐业 , 自然也不会出现此类犯罪 。
而如果社会秩序本身运转受到阻碍 , 经济发展不前 , 治安力量薄弱 , 便会导致罪犯增多 , 从而导致犯法的人数增加 , 相对应的监狱服刑人员也会增加 , 所以刑罚应该遵照社会的整体运转状况来制定 , 社会管理的优劣是刑罚严苛与否的根本原因 , 而并不能使刑罚本身就非常严酷 。
“往街上洒灰”就要被判刑?商代法律竟如此严酷!// //
秦始皇
而到了秦朝时 , 这种争论很快被一种新的律法形式所总结 , 正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商鞅变法 , 商鞅为律法赋予了一种新的形式 , 即:
在不轻重罪的情况下 , 重轻罪 , 但又不会过于残酷 , 律法的存在只在于让人畏惧刑罚 , 从而约束行为本身 。
如何理解呢?
大概就是在不减轻对于重度犯罪惩罚的情况下 , 加重对于轻度犯罪的惩罚 , 但这种惩罚并不像商代时让人感到十分残酷 , 同时还会起到使人们畏惧刑罚 , 从而约束品行 , 不敢犯法的效果 。
谓之 , 以刑去刑 。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行刑重其轻者 。 轻者不至 , 重者不来 。 是谓以刑去刑 。
(注:韩非子对于商鞅变法的评论)
“往街上洒灰”就要被判刑?商代法律竟如此严酷!// //
商鞅
举个例子就很好理解了:
在商朝时 , 往街上洒灰要被处以“砍断手臂” , 而商鞅变法时期 , 往街上洒灰则变成了“黥刑” , 即刺刑 , 通俗来说 , 就是往脸上刻字 , 以此来表明这个人是罪犯 , 或有过犯罪行为 。
《汉书·五行志》:商君之法 , 弃灰于道者 , 黥 。
但黥刑实际上已经不算是轻度的刑罚 , 因为往脸上刻字 , 不仅会影响到罪犯的正常生活 , 甚至他的一生都要在世人的冷眼与蔑视中度过 , 其精神上的折磨 , 远远大于肉体上的折磨 。
“往街上洒灰”就要被判刑?商代法律竟如此严酷!// //
这也算是为何“黥刑”会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 , 被视为“五刑之一”的原因 。
“往街上洒灰”就要被判刑?商代法律竟如此严酷!// //
示意图:受墨刑的林冲 , 额头刻有“囚”字
五刑:墨 , 劓 , 剕 , 宫 , 大辟
墨刑 , 即是黥刑 , 在脸上刻字 。
劓刑 , 剜掉罪犯的鼻子 。
剕刑 , 斩断双脚 。
宫刑 , 阉割 。
大辟 , 各类死刑的总称 。
《吕刑》:墨罚之属千 。 劓罚之属千 , 剕罚之属五百 , 宫罚之属三百 , 大辟之罚其属二百 。 五刑之属三千 。
回到“对轻度犯罪加以重度惩罚 , 以刑致刑”的话题上来 , 在《商君书》中 , 对于“以刑致刑”的概念 , 更加以具体说明:
《商君书·去强》:以刑去刑 , 国治 。 以刑改刑 , 国乱 。 故曰:行刑重轻 , 刑去事成 , 国强 。 重重而轻轻 , 刑至事生 , 国削 。
用残酷的刑罚来惩戒轻度犯罪 , 能够起到让人不敢犯罪的目的 , 从而免除犯法以及受到刑罚的可能性 , 国家如此便能长治久安 。
而如果用不严苛的刑罚 , 让人感觉不到律法的威慑 , 或者对于轻度的刑罚没有感受到畏惧 , 那必然就会招引人们犯罪 , 国家就会乱 。
一言蔽之 , 正是要用“严酷的刑罚” , 来从根本上消除人的犯罪意识 , 这样就会国泰民安 。
“往街上洒灰”就要被判刑?商代法律竟如此严酷!// //
这种“重刑于轻罪”的律法 , 也正是“法家”对于律法的理解 , 并展现出商鞅对于律法必须严酷 , 才能起到根本效果的法制思想 。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 , 不管古人对于刑罚如何残酷 , 都已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被摒弃 ,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上来说 , 古人的刑罚只适用于当时的社会 , 虽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然而归根结底却不人道 。
不过从商朝时的刑罚与商鞅变法来看 , 古人对于律法之严苛 , 由此可见一斑 。
然而不管古还是今 , 人人遵纪守法 , 共创和谐社会 , 都是永远不变的唯一真理 。
“往街上洒灰”就要被判刑?商代法律竟如此严酷!// //
————————
关注作者:钱品聚 , 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秘闻 , 带你发现更大的世界~
“往街上洒灰”就要被判刑?商代法律竟如此严酷!// //
参考文献:
·《韩非子·内储说上》仲尼(孔子)曰:“知治之道也 , 夫弃灰于街必掩人 , 掩人 , 人必怒 , 怒则斗 , 斗必三族相残也 。 此残三族之道也 , 虽刑之可也 。 且夫重刑者 , 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 , 人之所易也 。 使人行其所易而无离其所恶 , 此治之道 。 ”
——————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行刑重其轻者 。 轻者不至 , 重者不来 。 是谓以刑去刑 。
(注:韩非子对于商鞅变法的评论)
——————
·《汉书·五行志》:商君之法 , 弃灰于道者 , 黥 。
——————
·《吕刑》:墨罚之属千 。 劓罚之属千 , 剕罚之属五百 , 宫罚之属三百 , 大辟之罚其属二百 。 五刑之属三千 。
——————
·《商君书·去强》:以刑去刑 , 国治 。 以刑改刑 , 国乱 。 故曰:行刑重轻 , 刑去事成 , 国强 。 重重而轻轻 , 刑至事生 , 国削 。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