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不信,“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别不信 , “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别不信,“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别不信 , “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

对相城熟悉的各位肯定都发现了 ,

咱们不少地名都和“元和”有关:

元和塘、元和街道、元和高新区……

还有各条某元路:

润元路、嘉元路、华元路、安元路等等 ,

也取了“元和”中的“元”字 。

西

X 元 路

W

X Yuan Rd

E

那么 , 有没有想过 ,

为啥叫元和?谁给起的名?

这里面又有多少故事呢?


别不信,“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别不信 , “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

上次关于“长洲”的历史课深受欢迎↓

(除了“吴县”这个曾用名 , 其实相城以前叫……)

今天再次请出相城区档案局的小伙伴

给大家热心科普一波

元和塘 , 所有“元”“和”的起名聚焦

在相城 , 这一系列带有“元”字、“和”字的地名中 , 最早的便是元和塘 , 并且其它所有都来源于元和塘 。 元和塘 , 既是苏州城与常熟间的重要水路 , 又具有灌溉和泄水作用 , 更是相城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活坐标 。


别不信,“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别不信 , “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

上图纵向河道即元和塘中的一段 (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今天的元和塘 , 河线南起苏州市环城河齐门桥 , 北至常熟护城河走马桥 , 全长39.1公里 。 元和塘在相城区境内长20.2公里 , 流经元和高新区、高铁新城、渭塘镇、北桥街道等 , 占全长的一半以上 。


别不信,“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别不信 , “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

图片:相城区摄影家协会 柏洪峰 摄

通常说元和塘是苏州刺史李素于唐代元和三至四年(808-809)主持开浚 , 功成后就以年号命名 。 但实际上 , 这条塘河原名常熟塘 , 在有“元和”这个年号以前就存在 , 只是一度淤塞成泥 , 才由李素进行重浚 , 使之面貌焕然一新 。


别不信,“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别不信 , “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

图:元和塘两岸绿植 程钢 摄

那么 , 元和塘到底能追溯到什么年代呢?很遗憾 , 没有确切记载 , 从南朝到唐前期(5-8世纪)都有可能 。

我们之所以知道李素及当时的县令李暵(hàn)、李仲方 , 是因为元和塘疏通竣工后官方制作了一方纪念碑 , 矗立在河边要道上供人观瞻 。

到南宋后期(13世纪) , 碑铭文字录入地方志中 。 尽管碑石已经损毁不知去向 , 我们今天还能通过旧方志了解到元和初年治理塘河的情况 。

“镂之金石 , 以志不朽” , 令人唏嘘的是 , 元和塘的开拓者成了年代不明的无名英雄 , 而重浚者依靠刻石纪功流芳千载 。

“元和”二字 大有来头

而元和塘的得名根源 , 其实来自于唐宪宗年号——元和(806-820) 。

唐朝有好几位特别出名的皇帝 , 中晚期的唐宪宗李纯没有太大名气 , 不过他却是继唐太宗、唐玄宗之后有点厉害的人 , 一位决心再现大唐辉煌的帝王 。

唐宪宗时期平定藩镇、复归统一 , 史称“元和中兴”


别不信,“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别不信 , “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

元和年间又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时期 , 活跃着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诗文大家 。

而关于“元和”这个年号来…中国古代的年号 , 出自儒家经典的尤其多——

元者 , 头也 , 始也 , 气之本也 , 《春秋》开篇就讲“体元以居正”(杜预注) 。 和者 , 相应也 , 协调也 , 《周易》乾卦《彖(tuàn)传》谓“保合太和 , 乃利贞” 。

能看出 , “元”是本源基础 , “和”则是调和协和的意思总之……这大概就是“元和”二字的出处

“三县附郭”里的元和县

上一次的历史课里 , 咱们已经知道相城在历史和地域划分的变革中 , 除了曾属于吴县 , 还有过长洲这个曾用名 。 除了“吴县”这个曾用名 , 其实相城以前叫……

从长洲到元和 , 两个地名犹如苏州发展轨迹的缩影 。 春秋至西汉时期作为猎苑的长洲 , 是飞禽走兽的天地 , 对人类而言基本属于尚未开发的荒郊 。 中唐以后 , 苏州这片土地的潜力开始持续迸发 , 进而取得一千余年经久不衰的区域经济重心地位 。

清雍正二年(1724) , 从长洲县分割出元和县 , 苏州形成了史上罕有的“三县附郭”格局即吴县、长洲、元和三县与苏州府同城而治 。


别不信,“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别不信 , “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

图:三县附郭示意图

与元和县同一批新设的县 , 共有震泽(在吴江)、宝山、南汇、奉贤、金山(均在今上海)等13个 。

这一国家层面的决策 , 起于雍正二年两江总督查弼纳上奏 , 称:

苏松(江)常(州)三府 , 一县的粮额几乎与四川、贵州一省的数额相等 , 各种税收和司法负担极大 , 将这样的“大县”一分为二 , 能够分摊繁重的行政负担 。

原来苏州府三县附郭的奇观 , 正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向朝廷贡献赋税之巨 。

“请皇上特赐新县嘉名”

当时 , 两江总督查弼纳在奏疏中还“请皇上特赐新县嘉名” , 可见元和等县名 , 是雍正特旨颁布的嘉名 。

当然雍正并非拍脑门凭空创造 , 郦道元(约470-527)《水经注》已归纳出“因水为名”的地名学原则 , 加上“元和”一词底蕴深厚、磅礴大气 , 的确堪称顺理成章、货真价实的嘉名


别不信,“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别不信 , “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

图:《(乾隆)长洲县志》卷一《建置》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 元和塘并不在元和县境内 。 相城区绝大部分仍位于长洲县 , 只有沺泾(今阳澄湖度假区)、五潨泾、徐庄(在今澄阳街道)等改属元和县 。

到了清末 , 重新合并县域的呼声越来越高 , 况且雍正初年的分县本就带有权宜之计色彩 , 随着辛亥革命、民国建立(1911-1912) , 长洲、元和二县一起撤销 , 我们记忆中的大吴县形成了 。


别不信,“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别不信 , “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

图:清代长洲县总图 , 深红色线以南为元和县界 。 相城区档案馆藏

不看不知道

原来咱们元和还有这么多门道!

古今元和塘

还有更多历史和故事

且听下回分解哦~


别不信,“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别不信 , “元和”这名字来头真不小……// //

资料:相城区档案局(馆)

编辑:今日相城工作室 李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