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我只是一个裱糊匠 , 面对一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 。

——李鸿章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 25岁的李鸿章在经历了初次会试落榜的阵痛后 , 高中进士 , 列二甲第十三名 , 授翰林院庶吉士 , 并拜于曾国藩门下 , 学习经世致用之学 。 道光三十年(1850年) , 又授翰林院编修 , 充武英殿编修 。


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纷纷扰扰江湖事 , 是是非非李鸿章// //

▲李鸿章

此时的李鸿章做梦也没有想到 , 自己日后的命运会和大清朝联系的那么紧密 。

"有辱斯文" , 翰林变作绿林

进入翰林院是多少读书人穷极一生的梦想 , 但天生"不安分"的李鸿章却不这么想 , 他不满足于翰林院编修那种写写文书的工作 , 他在等待时机 , 等待一飞冲天之时 。

终于他迎来了命运中的第一个拐点 。

咸丰三年(1853年) , 太平军攻占安庆并杀了安徽巡抚 , 对局势洞若观火的李鸿章怂恿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朝廷 , 在安徽开展团练以围剿太平军 , 李鸿章连夜为其代笔写好了奏章 , 咸丰看后 , 诏命吕贤基为安徽团练大臣 , 前往安徽负责团练剿匪事宜 。


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纷纷扰扰江湖事 , 是是非非李鸿章// //

吕贤基接到诏命后对李鸿章说:"我被你坑了 , 现在皇上命我前往 , 我得奏明圣上让你一同前往" 。 于是 , 李鸿章得以回籍 , 兴办团练 。

第二年 ,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受人举荐 , 回乡办团练 , 李家父子齐上阵 , 他们在安徽 , 指挥军队与太平军作战 。

由于在安徽剿匪成绩显著 , 李鸿章得到多次升迁 , 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 , 升道府;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 , 升按察使(正三品) , 李鸿章由七品翰林院编修迈向了地方大员的行列 。


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纷纷扰扰江湖事 , 是是非非李鸿章// //

但树大易招风 , 功高易遭妒 , 李鸿章火箭式的升迁受到同僚们的嫉妒和眼红 , 朝臣们纷纷诽谤他 , 说他没有孝心 , 父亲死后不丁忧(1855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去世);还有说他有辱斯文 , 出身翰林却改办团练 , 简直是"翰林变作绿林" 。

一时之间 , 谤言四起 , 李鸿章难有立锥之地 , 咸丰七年(1857年) , 安徽巡抚上奏李鸿章丁忧 , 李鸿章结束了他为期五年的团练生涯 , 但这五年时间让他懂得了将帅之道 , 这为他日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入曾国藩幕府 , 一切从零开始

李鸿章丁忧后 , 太平军再陷庐州(今合肥) , 李鸿章携家眷逃至南昌其兄李翰章处 , 一时的失意并未击败李鸿章 , 他在寻找复出的机会 , 他将目光投向了昔日的恩师曾国藩 , 而后来的事情也证明 , 李鸿章并没有压错宝 。

咸丰九年(1859年)十二月 , 李鸿章前往江西建昌 , 投靠曾国藩 , 在那里他又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负责起草文书 。 此时湘军在三河镇刚刚败给了太平军 , 对于李鸿章的主动投靠 , 曾国藩很是欣慰 。


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纷纷扰扰江湖事 , 是是非非李鸿章// //

但曾国藩很了解李鸿章 , 他深知李鸿章才高气盛 , 锋芒毕露 , 要想成大事还得好好磨一磨 。 曾国藩一方面将李鸿章与帐下要员同等看待 , 他让李鸿章参与机密的讨论;另一方面 , 也让李鸿章与帐下幕僚争口舌之长 , 以挫其锐气 。

在曾国藩的调教下 , 李鸿章无论是在为人处世还是行军打仗 , 亦或是处理政务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李鸿章就等着让他再次出山的那一刻 。

再次出山 , 组建淮军

咸丰十年(1860年) , 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 , 江南豪绅纷纷逃往上海 , 在太平军的猛烈攻势下 , 上海形同孤岛 , 不能久持 , 在沪士绅欲出巨资资助湘军剿匪 , 以保上海 , 曾国藩先欲派其弟曾国荃前往 , 但曾国荃一心想攻天京(今南京) , 最后曾国藩找到了李鸿章 , 李鸿章欣然前往 。


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纷纷扰扰江湖事 , 是是非非李鸿章// //

得益于父亲当初幕僚的帮助及自己昔日在安徽办团练的关系 , 李鸿章很快就组建了四个营的淮军 , 曾国藩对淮军很是重视 , 他担心淮军势单力薄 , 亲自从湘军中抽调兵将扩充淮军 , 加上太平军降军 , 淮军很快有了14个营的规模 。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 , 李鸿章陪同曾国藩检阅了集结在安庆的淮军 , 至此 , 淮军宣告建军 。 随后 , 李鸿章率领13个营(约9000人)水陆并进 , 驰援上海 。

淮军抵沪后 , 形式日趋复杂 , 江南是全国的赋税重地 , 而上海更是江南的重中之重 , 上海的得失对全国局势影响甚大 , 但当时的上海商绅见淮军穿着破旧 , 装备落后 , 嘲笑他们为"乞丐军" , 他们对洋人却极尽谄媚 , 希望借助洋人守住上海 。


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纷纷扰扰江湖事 , 是是非非李鸿章// //

▲淮军

李鸿章对于被嘲笑不以为意 , 他勉励将士 , "军队重在能打胜仗 , 让我们打几个胜仗给他们看看" , 后来淮军在李鸿章的指挥下 , 独自与太平军在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进行了三场恶战 , 成功守住了上海 。

一时之间李鸿章和淮军名声大噪 , 1862年 , 在曾国藩的举荐下 , 李鸿章任江苏巡抚 , 正式迈入地方大员的行列 。


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纷纷扰扰江湖事 , 是是非非李鸿章// //

▲《走向共和》李鸿章剧照

或许让曾国藩和清廷万万没想到的是 , 在把江苏交给李鸿章时 , 也把大清往后几十年的命运交给了他 。

大清裱糊匠 , 为清续命五十年

平叛太平军后 , 李鸿章先后又率军平捻军 , 苗疆叛乱等 , 他的功劳越来越大 , 官职也越来越大 。

1864年 , 被赐封一等伯爵 , 赏戴双眼花翎;1866年 , 赏黄马褂;1868年 , 赏太子太保衔、任湖广总督;1870年 , 任直隶总督;1873年 , 授武英殿大学士 。


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纷纷扰扰江湖事 , 是是非非李鸿章// //

李鸿章由最初的区区翰林小吏 , 做到了当朝首辅 , 纵观清史 , 除了一个张廷玉 , 汉人能有此成就者找不到第二个(张廷玉也或多或少沾了他父亲张英的光) 。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 随着李鸿章官越做越大 , 他的个人命运也与大清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

一个人如果时日无多 , 术士可以通过种生基与点七星灯为其续命 , 但一个王朝呢?

有感于列强国势日上 , 大清国势愈下 , 清朝这间四处漏风的破屋子随时有坍塌的危险 , 李鸿章这个裱糊匠开始了他为大清续命的"洋务运动" 。


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纷纷扰扰江湖事 , 是是非非李鸿章// //

1865年 , 李鸿章在两江总督的任上 , 收购外商机器 , 聘请外国工匠 , 在上海成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 而后又先后在南京、天津成立了"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 , 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 , 他一人就承办了三个 。


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纷纷扰扰江湖事 , 是是非非李鸿章// //

后来李鸿章又有感中国积弱在于"患贫" , 他提出"富强相因" , "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知 , 开始转向"求富"

他开始广开实业 , 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 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

此外 , 他还创造了多个第一 , 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舰队——北洋舰队;建造了中国第一个船坞——天津大沽船坞等等 。


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纷纷扰扰江湖事 , 是是非非李鸿章// //

▲北洋水师

李鸿章在他所处的位置尝试了所有能为清王朝这间破屋子续命的办法 , 他曾在给朋友的书信中写道:"变则新 , 不变则腐;变则活 , 不变则板" , 由于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的奋力加持 , 清王朝迎来了灭亡前的回光返照——"同光中兴" 。

所以有后世学者评价:如果没有晚清四大名臣 , 清朝可能早亡50年 。

硬挨一枪 , 为国家省下一亿两白银

李鸿章等人欲挽狂澜于既倒 , 扶大厦之将倾 , 但清朝颓败已成定局 , 又岂是瘦小的李鸿章所能支撑的 , 伴随着甲午战争的炮声 , 李鸿章从为清王朝续命的梦境中惊醒 , 看着自己一手创建的北洋舰队覆灭 , 他内心犹如失去骨肉般的痛苦 。


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纷纷扰扰江湖事 , 是是非非李鸿章// //

但痛苦又如何 , 他还得漂洋过海 , 去忍受侵略者的讥笑和嘲讽 , 甚至是暗杀 。

1895年3月20日午后2时半 , 73岁高龄的李鸿章拄着拐杖登上马关议和之地春帆楼 , 在前往春帆楼的途中 , 李鸿章不禁想起十年前的往事 , 1884年 , 伊藤博文访问天津 , 向李鸿章寻求治国强国之道 , 那时候的李鸿章高居上座 , 伊藤博文卑躬屈膝 , 姿态卑微至极 。

而十年后 , 两人主次互换 , 而这不仅是两个人角色的互换 , 更是两个国家实力的互换 , 曾经的老师竟然败给了昔日的学生 , 简直奇耻大辱 。


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纷纷扰扰江湖事 , 是是非非李鸿章// //

▲签订《马关条约》

伊藤博文见到李鸿章早已没了十年前的谦恭 , 他摆足了胜利者的姿态 , 漫天要价 , 开口就要清朝赔款三亿两白银 , 割让台湾、辽东半岛 , 而且他给李鸿章只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 。

李鸿章的听了心里泣血 , 虽然临行前自己被任命为全权议和大臣 , 但他仍期望为国家为民族能争得一分是一分的利益 。

但弱国无外交 , 清朝已是别人砧板上的肉 , 伊藤博文又岂愿松口 , 谈判进行了三天毫无进展 。 3月24日下午4点 , 第三轮谈判无果而终 , 李鸿章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出春帆楼 , 在乘轿车返回驿馆的途中遭到日本右翼刺客小山丰太郎的刺杀 。


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纷纷扰扰江湖事 , 是是非非李鸿章// //

子弹击中左脸 , 血染官服 , 李鸿章当场昏厥 , 李鸿章醒来后却高兴异常 , 他说 , " 此血可以报国矣!"简单的让医生包扎了伤口后 , 李鸿章再次回到了谈判桌前 。

伊藤博文担心李鸿章遇刺事件使日本受到世界舆论的谴责 , 也害怕清朝放弃和谈 , 坚持对日作战 , 提出愿意将赔款额降低至2亿两 , 李鸿章欲再降低些 , 被伊藤博文严词拒绝 。


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纷纷扰扰江湖事 , 是是非非李鸿章// //

▲《走向共和》剧照

1895年4月17日 , 《马关条约》签订 , 李鸿章硬挨了一枪 , 为国家省下了一亿两白银 , 在登船离开日本那一刻 。 李鸿章说 :"老夫终生不再履日土!"

天下最难写是自己的名字

1900年 , 看到东洋岛国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尝尽了甜头 ,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八个国家争先恐后 , 向古老的东方大国发起了最深重的一击 , 西太后携光绪西逃 。

1901年 , 也就是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 , 他再一次被清政府想起来 , 去负责收拾烂摊子 。 此时78岁高龄的李鸿章常一个人独自坐在院子里看着太阳西坠 , 而后是无尽的叹息伴着急促的喘息声 。

或许他当初曾努力在规避这一切的发生 , 但这一切又真实的出现在了自己眼前 , 是悲伤?是无奈?还是定数?

想着想着不禁老泪纵横 , 但纵然是油尽灯枯 , 也得为国家走上一遭 , 李鸿章用着他最后的力气 , 出现在了谈判桌前 , 这一次 , 他面对的是八个国家的代表 。


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纷纷扰扰江湖事 , 是是非非李鸿章// //

▲签订《辛丑条约》

在《辛丑条约》签字仪式上 , 他与庆亲王奕劻一同出席 , 谈判结束了 , 庆亲王作为最高代表正准备签字 , 李鸿章轻轻的说了一句:"天下最难写的字 , 就是自己的名字 。 你的路还长 , 这字就让老臣代劳吧 。 "那年 , 李鸿章78岁 , 庆王63岁 。


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纷纷扰扰江湖事 , 是是非非李鸿章// //

签完条约时李鸿章憋着一股气 , 出来后咯血不止 。

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的尽头 , 老毛子也没有放过他 。

同年11月7日 , 俄国公使格尔思和维特来到李鸿章的病榻前 , 他们不是来探望 , 而是趁着李鸿章的最后一刻来敲诈一笔 。

他们逼迫李鸿章在俄国占领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 , 俄国人态度强硬 , 他们说 , "李中堂走后绝不再与中国为难" , 李鸿章颤颤巍巍的签了字 , 俄国人走后 , 又是一阵的吐血 , 突然一口气没喘上来 , 李鸿章双目炯炯有神望着远方 , 似乎在寻找什么 , 而后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


纷纷扰扰江湖事,是是非非李鸿章

纷纷扰扰江湖事 , 是是非非李鸿章// //

对于李鸿章 , 人们对他有各种各样的评价 ,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认为他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则称他为"东方卑斯麦";慈禧更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 。

而现在的人更多的只看到了他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条约 , 对他持否定态度的居多 , 但"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换一个人在李鸿章的位置上不一定能比他做得更好 , 他在他所处的位置已经做出了他最大的努力 。

最后借用梁启超先生的那句话:"吾敬李鸿章之才 , 吾惜李鸿章之识 , 吾悲李鸿章之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