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知否说历史:朱一龙扮演的齐衡为什么不去太学读书却到盛家读书

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朱一龙扮演的小公爷齐衡在盛家回京开设家塾后就到盛家去读书了 。 按照宋朝的像小公爷这样的人是可以到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去读书的 , 甚至盛长柏也可以去 , 那他们为什么没有去太学呢?


看知否说历史:朱一龙扮演的齐衡为什么不去太学读书却到盛家读书

看知否说历史:朱一龙扮演的齐衡为什么不去太学读书却到盛家读书// //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 , 统治者就注重教育 , 开设太学供贵族学习 。 汉朝开始 , 太学的招生范围不再局限于贵族 , 民间俊秀开始走入太学 , 西汉一朝到汉元帝时太学生增加到了1000人 , 东汉一朝则在汉质帝时太学生达到了3万人的规模 。 自西晋之后 , 太学实际已经成为中下层官吏以及平民子弟的就学之所 , 此后魏晋至唐宋均设置太学 。


看知否说历史:朱一龙扮演的齐衡为什么不去太学读书却到盛家读书

看知否说历史:朱一龙扮演的齐衡为什么不去太学读书却到盛家读书// //

随着太学规模的扩大 , 平民子弟的加入 , 贵族子弟不屑于进入太学与寒门子弟一起读书 。 为此晋武帝咸宁二年特于太学之中另辟"国子学" , 专收达官显贵子弟 , 以"殊其士庶 , 异其贵贱" 。 至此国子学与太学并立 , 此后隋唐亦仿晋之制度 , 一直延续到宋朝 。


看知否说历史:朱一龙扮演的齐衡为什么不去太学读书却到盛家读书

看知否说历史:朱一龙扮演的齐衡为什么不去太学读书却到盛家读书// //

北宋初期 , 制度草创 , 国子学及太学的招生规模比较小 , 《宋史·选举三》记载:"国子生 , 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之 , 初无定员 , 后以二百人为额 。 太学生 , 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 。 可见此时的国子学和太学是分开设置的 , 如果小公爷齐衡去上学的话可以去国子学 , 长柏也可以去国子学 , 因为盛纮进京后就升任六品官了 。

但在国子学读书的高﹑中级官员子弟﹐仅是挂名﹐数量既少﹐平日听课者又甚寥寥 。 因为他们很多人都可以靠着父亲的官位得到荫封 , 不读书也可以获取官职还读书干什么 , 到国子学去读书不过是混个文评罢了 , 好有一个好的出身 。


看知否说历史:朱一龙扮演的齐衡为什么不去太学读书却到盛家读书

看知否说历史:朱一龙扮演的齐衡为什么不去太学读书却到盛家读书// //

另外一点就是 , 宋朝在科举考试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 很多资料显示有宋一朝进士人数是中国历朝历代最多的 。 然而随着朝廷对科举制度的日益倚重 , 官学逐渐丧生了选材人才的职能 , 士子想要做官就必须通过科举考试 。 既不能通过官学的选拔当官 , 更不想接受官学死板的教育 , 许多家庭富裕的学子选择了私学 , 因为官学不需要交学费 , 而私学需要交学费 。


看知否说历史:朱一龙扮演的齐衡为什么不去太学读书却到盛家读书

看知否说历史:朱一龙扮演的齐衡为什么不去太学读书却到盛家读书// //

知否剧中盛家私塾就是反应了北宋前期这一段历史 , 在北宋前期官学不彰 , 私学兴盛 。 当然到后来经过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的变法终于让宋朝的官学兴盛起来 。 因为齐家认识到空守着一个爵位只有名望是没有实权的 , 而在当时要想得到实权就要走科举考试这一条路 。 盛家祖上就出过进士 , 盛纮的父亲还是探花 , 盛纮也是进士 , 这样的人家肯定是重视教育的 , 敢到这样人家教书的先生肯定很好 。 因此小公爷到了盛家的私塾去读书 , 因此也有缘结识了明兰 。 齐衡后来得中进士自然是因为他的努力 , 但和在盛家的求学经历也肯定是分不开的 。

朱一龙可以说成就了剧中的小公爷齐衡这一角色 , 当然齐衡这一角色也增加了朱一龙的知名度 , 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


看知否说历史:朱一龙扮演的齐衡为什么不去太学读书却到盛家读书

看知否说历史:朱一龙扮演的齐衡为什么不去太学读书却到盛家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