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官之官”不可或缺,浅析两千年来,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

古今中外 , 凡是有官员的地方 , 一般都有监督官员的机构 , 于是官员便分为了“治事之官”与“治官之官” 。

很多人觉得 , 古代社会就是皇权至上 , 官员任命与官僚系统的运作 , 都是靠皇帝一人 ,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体系能够有序运营两千多年 , 监察机构功不可没 。


“治官之官”不可或缺,浅析两千年来,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

“治官之官”不可或缺 , 浅析两千年来 , 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 //

尚书令(画像)

其实早在在原始社会晚期 , 中国的政治生活萌芽时 , 就有了对权力监督的初步尝试 , 这一尝试直到秦汉时期 , 逐步形成系统的监察体系 。

我国最早的有记载的监察官出现在《周官》里 , 公元前12世纪 , 就已经有了规定考察官员是否违反规定的记录 , 而众所周知的“御史”这一称呼 , 也是来自于《周官》 , 公元前8世纪左右 , 中国的政治社会出现了由国家任命的监察官员 , 只不过这时候还没有专门的监察机构和法规 。

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

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正式形成于秦汉时期 。 秦汉时期 , 中央设御史大夫 , 并有御史府 , 位列三公之一 。 西汉时期 , 御史大夫仅次于丞相 , 朝会是位于丞相后面 , 如果出现丞相临时缺失的情况 , 一般由御史大夫临时代理或者直接补位 。

此时的御史大夫 , 其职责主要是纠察、弹劾有不良行为的百官 , 使大小官员各尽其职 , 保持时刻整饬吏治的局面 , 除了监察制度 , 平时御史大夫亦参与朝政 , 参与国家重大决策 。


“治官之官”不可或缺,浅析两千年来,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

“治官之官”不可或缺 , 浅析两千年来 , 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 //

古代监察制度

西汉时 , 御史有两个系统 , 15名御史 , 是和御史大夫一样可以上朝议政的 , 另外还有30名御史 , 平时留在御史府内工作 , 从史料里可以看出 , 西汉时御史系统已经发展较为成熟与合理 。

情况到了汉武帝时有了变化 , 这位青年即位 , 有着雄心壮志的帝王 , 注定要给中国的政治制度留下自己的一笔 。 汉武帝重用内朝官 , 而起初内朝官的实际权力并不大 , 久而久之 , 监察权力开始转到内朝官身上 , 于是尚书令这一官职开始显山露水 。

公元前89年 , 也就是汉武帝征和四年 , 设立司隶校尉 。 司隶校尉 , 听名字就像个武将 , 实际上这个官职确实可以称得上监察官里的武将 , 其手下有一千两百人组成的武装力量 , 其职责本是监督京城附近的皇亲国戚 , 后来演变为监督京畿地区的监察官员 , 司隶校尉不属于御史系统 , 既不同于朝廷御史又不同于地方刺史 。


“治官之官”不可或缺,浅析两千年来,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

“治官之官”不可或缺 , 浅析两千年来 , 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 //

监察官

喜欢三国的朋友肯定都听过“刺史”这个词 。 秦朝施行郡县制 , 为了监督地方官 , 在地方设置监御史 , 也就是郡监 , 西汉时期 , 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 , 分别派遣监察官员 , 长官称作刺史 , 比如 , 荆州刺史 , 兖州刺史 。 只不过到后来 , 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 , 朝廷改刺史为州牧 , 监察官变成了军政长官 , 这也是三国乱世出现的重要原因 。

《后汉书》有云:

时灵帝政化衰缺 , 四方兵寇 , 焉以为刺史威轻 , 既不能禁 , 且用非其人 , 辄增暴乱 , 乃建议改置牧伯 , 镇安方夏 , 清选重臣 , 以居其任......州任之重 , 自此而始 。

隋唐时期的监察制度

隋唐时期 , 皇帝多注重广开言路 , 虚心纳谏 , 所以言谏制度在隋唐时期有了极大的发展 。 隋炀帝把御史台搬出皇宫 , 御史们不再是皇帝一个人的监察官 , 变成了政府的监察官 。 唐太宗时期 , 御史台是最高的监察机构 , 下设三院:台院、殿院、察院 , 监察机构开始扩大 , 御史台的长官叫御史大夫 , 二把手叫做御史中丞 。


“治官之官”不可或缺,浅析两千年来,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

“治官之官”不可或缺 , 浅析两千年来 , 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 //

以监察功能为主的唐代行政区划

台谏并立出现在唐初 。 谏 , 可以理解为直言进谏 , 唐朝有个人叫王义方 , 他是一名御史 , 当时朝中有个权臣叫李义府 , 王义方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弹劾他 , 毕竟众多言官无一出头 , 搞不好身家性命不保 。 思索良久 , 王义方还是毅然决然地弹劾李义府 , 因为他觉得弹劾权臣不仅能为国家除害 , 还能够青史留名 , 一个御史能够敢于弹劾权臣 , 足以说明当时言谏的风气之正 。


“治官之官”不可或缺,浅析两千年来,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

“治官之官”不可或缺 , 浅析两千年来 , 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 //

唐太宗与魏征

唐朝的地方监察仿照汉朝 , 把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域 , 称作“道” , 后来增加5道 , 每道由朝廷派遣按察使(也叫巡察使、观察处置使) 。

宋元时期的监察制度

公元960年 , 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 , 黄袍加身 。 武将篡位在五代十国 , 那是家常便饭 , 赵匡胤称帝之后 , 为了不重蹈覆辙 , 玩了一手家喻户晓的杯酒释兵权 , 然而作为皇帝 , 是永远不可能放心的 , 于是对于官员的监察成了新的入手点 。

宋太祖将《戒石铭》里的二十四句经过精简 , 改为十六字 , 让天下各州郡刻在石头上 , 放在大堂里 , 这十六个字就是:

“尔俸尔禄 , 民脂民膏 , 下民易虐 , 上天难欺”

宋朝时皇帝开始控制监察官 , 在唐朝时期 , 监察官多由宰相举荐与任免 , 北宋时 , 监察官开始由皇帝直接任免 。 在地方上 , 宋朝初年沿袭唐朝的监察制度 , 不过 , 宋朝地方监察机构称为“路” , “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以及长官 。


“治官之官”不可或缺,浅析两千年来,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

“治官之官”不可或缺 , 浅析两千年来 , 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 //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风闻奏事在宋朝也曾兴起 , 顾名思义 , 风闻奏事就是尽管证据不足 , 道听途说也可以上奏 , 同时 , 监察官也有了成绩考核 , 比如一个监察官大半年不举报也不说话 , 那是要扣工资的 , 宋朝高薪养廉 , 扣工资对官员来说算是一个有效的惩罚 。

元代设置了地方御史台 , 而朝廷的御史大夫“非国姓不以授” , 由于监察官员多是蒙古亲贵 , 或者是色目人 , 科举制度在元代也一度废止 , 所以元代政治制度较为黑暗 , 甚至很多难以详查 , 在此不做赘述 。

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御史台 , 设立都察院 , 并创设六科给事中 , 形成新的监察体系 , 由于监察体系十分严密 , 加上锦衣卫的设立 , 明朝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

在地方上 , 十三个行政区分别派遣提刑按察使司 , 《明史》记载:

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 。 纠官邪,戰奸暴,平狱,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 。

明朝亦仿照汉朝 , 在省级行政区派遣监察官员 , 永乐年间巡抚制度出现 , 不同于汉朝的是 , 整个明朝 , 巡抚都没能够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 除此以外 , 明朝监察体系开始衍生出立法趋势 , 这是前朝绝无仅有的 。


“治官之官”不可或缺,浅析两千年来,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

“治官之官”不可或缺 , 浅析两千年来 , 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 //

明清都察院

清朝时期 , 监察官员只能够监督官员了 , 对于皇帝基本上没有监督的权力 , 而且清朝皇帝乾纲独断 , 中央集权在清朝是一个顶峰 。 清朝大体上承接明朝的监察制度 , 设立都察院 , 地方派遣督抚 , 而这些督抚也有检察权 , 都挂有都察院御史衔 , 可以监督地方各级官员 。

虽然从根本上来说 , 古代的监察体系基本上都是为皇权服务 , 监察体系是否能够正常运作 , 基本上看皇帝的意思 , 但是其稳定官僚体系的作用却不能够一言蔽之 , 古代的监察制度的很多地方 , 放到现在仍旧有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