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一生为国,心系苍穹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一生为国 , 心系苍穹

央广网6月19日消息(采访人员王锐涛)“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名家谈军事》系列节目《“两弹一星”元勋》 , 军事专家董保存为您讲述“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的故事 。

杨嘉墀 , 我国著名航天科技专家 , 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 , 参与主持了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 , 以及中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工作 , 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 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杨嘉墀在美国留学时 , 就读于哈佛大学工程科学和应用物理系 , 1949年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 50年代初 , 他被宾夕法尼亚大学聘为副研究员 , 被洛克菲勒研究所聘为高级工程师 。 在这期间 , 他有一项发明 , 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医学结合起来 , 结束了光谱仪手动的历史 , 这个发明被称为杨氏仪器 。 凭借他的发明成果 , 50年代初 , 美国人每天付给他一百美元薪金 , 但是他不为名利钱财所动 。 共和国成立后 , 他和夫人变卖了当时所有的家产 , 购买了中国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仪器 , 比如震荡器、真空管等等 , 然后他们夫妇毅然回国 。

上世纪50年代末 , 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作为具有深厚理论根基的自动控制专家 , 杨嘉墀参与筹建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 , 率先开展了火箭探空特殊仪表等项目的研究 。

回国以后 , 杨嘉墀进入当时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研究所 , 踏上为新中国服务的科学研究的艰难征程 。 60年代初 , 国防科工委向中国科学院下达了一个任务:研究核爆炸时火球的温度测量仪 , 以及冲击波压力测量仪和现场地面振动测量仪 。 必须利用这些仪器测量出详细的数据之后 , 才能确认这个原子弹的威力有多大 。 杨嘉墀当时担任技术总负责人 , 他和项目组的科技人员一起加班加点 , 在1964年的3月 , 完成了这项研制工作 。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10月爆炸 , 这次爆炸和之后1965年、1966年的两次原子弹试验过程当中 , 测试核爆结果的就是杨嘉墀带领团队研制出的测量仪 。 这个核爆结果后来也成为我国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项目 。 这个项目的题目叫《原子弹和氢弹的突破及其武器化》 , 其中的一个分项叫“核爆测试技术”的设备 。

后来杨嘉墀又组织参与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制 。 为了满足对地观测的要求 , 卫星必须用三轴稳定姿态控制 。 当时国外同类卫星在研究初期多次失败 , 为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 他们当时就采取最简单的系统结构 。 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当中 , 杨嘉墀又提出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方案 , 这些方案是当时外国同类卫星从来没有采用过的 , 比如 , 其中一项叫红外地平仪电路中采用自动增益控制 , 只经过一次探空火箭实验 , 就验证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 。

杨嘉墀参加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总装和测试 , 他和实验团队的同志们一起 , 昼夜密切注视卫星运行期间的姿态控制系统工作情况 , 根据遥感测得到的数据 , 正确判断出卫星按计划运行三天 , 为此次试验提供了决策依据 , 使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按预定时间返回祖国大地 。 这次试验成功之后 , 杨嘉墀着力指导遥测数据的处理工作 , 进一步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 使我国返回式卫星不但保持了100%的回收成功率 , 而且在控制方法和系统性能上有了很大提高 。 我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科研成果奖 , 1985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上世纪80年代 , 美国、欧洲、日本等相继提出了加速发展高科技、把控经济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战略计划 。 为了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 杨嘉墀与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4人在1986年初联名致信党中央 , 提出了要抓住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时机 , 瞄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积极跟踪高技术的重要建议 , 史称“863”计划 。

杨嘉墀是一位有着战略眼光的科学家 , 他的很多建议非常高瞻远瞩 。 比如著名的863计划 。 1986年春天的一个晚上 , 他在散步的过程遇到了中科院王大珩、陈芳允等几位院士 , 那天他们彻夜长谈 。 后来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人联名给中央写了一封题为《发展高技术计划》的倡议信 。 这几位科学家都认为我国必须要尽快地抢占科技的制高点 。

他们这封信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 邓小平作了重要批示 , 随后国务院主持制定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 , 也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 863计划描绘了我国的七个高技术领域在20世纪内的发展蓝图 , 而且对新世纪作了很好的前瞻 。 杨嘉墀不仅是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 , 而且他积极地为该计划涉及的几个高技术领域建言献策 。 此后的岁月里 , 他努力地探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道路 , 促进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 。

杨嘉墀去世前夕 , 他牵头提出关于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建议 , 并和五个院士联名正式向国务院提出建议 , 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 这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为我们国家提的最后一个建议 。 也就在这一年 , 他写了一篇回忆文章 , 实际上是对自己50年科研之路的一个总结 。 他写道:“我作为一名参与者 , 对于当年参加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科技人员和工人们自强自立、团结协作 , 为发展我国高科技事业而拼搏的精神 , 至今难以忘怀 。 ”他在文中深情地呼唤:“我期望我国航天技术能不断占领科技高地 , 在21世纪中叶和世界空间大国在航天领域并驾齐驱 , 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 ”

杨嘉墀一直将自己放在一个默默无闻的位置上 。 他总是说 , 这么多年来 , 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各行各业大家一起干出来的 , 都是大家干的 , 我不过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 。 杨嘉墀院士有个爱好 , 特别喜欢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 在八宝山举行的杨嘉墀院士告别仪式上 , 《英雄交响曲》循环往复地播放着 。 《英雄交响曲》正是对这样一位英雄科学家精神内涵的最好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