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隳三都”事件始末:一场半途而废的政治改革
公元前497年春 , 五十五岁的孔子在家中没有等来季孙氏郊祭中的祭肉 , 不得已之下孔子只好离开鲁国 , 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 这都源于一年前孔子为鲁定公提出的加强君主权利的“堕三都”计划 。 三都即鲁国三位大夫的都邑 , 分别是季孙氏的费邑、孟孙氏的郕邑和叔孙氏的郈邑 。 “堕三都”计划是怎样执行的?又为什么失败了呢?
孔子“隳三都”事件始末:一场半途而废的政治改革// //
山东曲阜 , 周公庙一、奉行周礼的鲁国面临的现状是“陪臣执国命”
依照周公制定的礼法 , 天子按嫡长继承制世代相传 , 是天子"大宗" , 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王族 , 分封为诸侯 , 诸侯是从属于天子的"小宗";诸侯们也是按嫡长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 , 非嫡长子则由诸侯分封为卿、大夫 , 卿大夫是诸侯的"小宗";依次类推 , 大夫之下的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底层 , 则不再分封 。 《春秋公羊传》记载:“立嫡以长不以贤 , 立子以贵不以长”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周朝以宗法制为内核的分封制度在政治上的弊端越来越凸显 , 到了西周后期 , 周王室权威下降 , 诸侯国则割据地方不再听命于周王室;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 , 分封制遭到破坏 。
“周礼尽在鲁矣” , 鲁国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成为了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 , 但是也成为了分封制弊端最为显著的代表国家 , 鲁国国君也重复了周天子大权旁落的命运 , 鲁国大夫“三桓”就是犯上作乱的典型代表 , 而他们的家臣权力膨胀 , 又将大夫架空 。 家臣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阳虎 , 于是逐渐形成了鲁国的“陪臣执国命”政治局面 。
孔子“隳三都”事件始末:一场半途而废的政治改革// //
《孔子圣迹图·夹谷会齐》二、阳虎作乱:效仿季平子大夫执政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 鲁昭公联合郈氏、臧氏讨伐专权跋扈的季平子 , 叔孙氏、孟孙氏发兵援救季孙氏 , “三桓”共同击败了昭鲁公 。 鲁昭公不得已向齐国求助 , 齐景公却把逃难的昭公当成大夫看待 。 又向晋国求助 , 季平子贿赂了晋国六卿 , 结果晋国仅仅让昭公暂居乾侯 。 从此 , 季平子摄行君位 。
“陪臣执国命” , 阳虎 , 又名阳货 , 季孙氏家臣 , 在季平子与鲁昭公的征战中 , 阳虎执掌着季孙氏的军机大权 。 看到季平子主政鲁国时威风凛凛 , 阳虎心中自然而然生出效仿之意 。 在季平子、叔孙成子相继去世后 , 阳虎囚禁了季桓子 , 驱逐了仲梁怀 , 执掌了鲁国国政 。
三年后 , 阳虎与其党羽密谋叛乱 , 目标是令季孙寤、叔孙辄、阳虎分别取代季孙斯、叔孙州仇、孟懿子成为“三桓”的宗主 。 季孙斯逃往孟孙氏请求保护 , 孟孙氏则借用鲁定公的君令与叔孙氏的军队打破了阳虎精心策划的政变 , 最终阳虎乘乱逃亡齐国 。 阳虎作乱以失败告终 , 虽然阳虎被赶出了鲁国 , 但是鲁国大夫“三桓”的影响力日渐削弱 , 家臣主政逐渐成为了鲁国的主流趋势 。
孔子“隳三都”事件始末:一场半途而废的政治改革// //
《孔子圣迹图·作歌丘陵》三、侯犯之乱:叔孙氏家臣反叛
侯犯 , 是叔孙氏的家臣 , 任职郈邑的马正 。 勇武善射 , 郈人都很敬畏他 。 侯犯早就心存反叛之意 , 于是就指使马夫刺杀了公若藐 , 自立为郈宰 , 举兵叛乱 。 叔孙州仇得知侯犯叛乱的消息后 , 先后请求国内的孟懿子和国外的齐景公出兵相助 。
出于联络“三桓”控制鲁国的目的 , 齐景公派兵参战 。 侯犯的这次叛乱 , 最后被叔孙武叔和孟懿子平定 , 最终侯犯逃往齐国 。 侯犯叛乱再次暴露出家臣们对“三桓”家族的威胁 , 于是孔子得到了一个可以“削藩平乱”的机会 。
孔子“隳三都”事件始末:一场半途而废的政治改革// //
孔子石像四、孔子执政:“隳三都”目的在于弱“三桓”、强公室
经历阳虎之变与侯犯之乱后 , “三桓”势力已显疲态 , 而这正给了致力于匡扶公室的孔子予可乘之机 。 刚刚升任大司寇的孔子乘机抛出“堕三都”的主张 , 其意在于剪除权臣势力 , 重树君主权威 , 强公室弱私门 , 将权力归还鲁定公 。
孔子为什么要“堕三都”呢?《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周监于二代 ,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
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周礼 , 他的理想应该是建设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社会 。 国君处于权力巅峰 , 国君之下的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都尽自己的职责 。 于是扭转鲁国当前这种“陪臣执国命”的政治局面成为了孔子的主要目标 。 《论语·子路》记载:“名不正 , 则言不顺;言不顺 , 则事不成 。 ”
孔子执政第一出发点 , 便是正名 , 费邑、郈邑、成邑“三都”在城市建设上 , 都大大超越了礼制的标准 , “三都”属于名不正 , 大违礼制 , 要想扭转权力倒悬的局面 , 将权力集中于公室 , 就必须要拆毁三都 。
“堕三都”是否切实可行呢?
“三桓”对自家的城邑已经失去了控制力:叔孙氏的郈邑 , 刚刚发生了侯犯的叛乱;季孙氏的费邑 , 掌握在家臣公山不狃的手中;孟孙氏的成邑 , 掌握在家臣公敛处父的手中 。 “三桓”想要借助孔子的力量 , 铲除尾大不掉的家臣势力 。 于是孔子“堕三都”的主张 , 得到“三桓”家族的默许 。
“堕三都”是怎样执行的?
公元前498年 , 在“三桓”的默许与鲁定公的支持下 , 孔子宣布“堕三都”的命令 。
第一座要拆除的城邑是郈邑 。 郈邑刚刚经历了侯犯叛乱 , 很显然 , 叔孙州仇已经把这座城堡看成是叛乱的堡垒 , 在叔孙州仇的支持下 , 郈邑顺利被拆除 。
第二座要拆除的城邑是费邑 。 季孙氏家臣公山不狃带兵反叛 , 并直接进攻鲁都曲阜 。 由于鲁国的军队基本上都被“三桓”瓜分了 , 而“三桓”的军队又被家臣们所掌控 。 由于曲阜防卫薄弱 , 公山不狃的军队很快就杀入都城 , 鲁定公、季桓子、叔孙州仇、孟懿子等只好在季氏家中的武子之台抵抗叛军 。 大司寇孔子带了军队赶到武子之台 , 鲁军英勇抗击 , 打败了叛军 。 在曲阜的国人与鲁军的联手反击下 , 公山不狃的叛军被彻底打垮 , 他逃到齐国避难 。 费邑的城墙也被拆毁 。
第三座要拆除的城邑是成邑 。 与季桓子和叔孙州仇不同 , 孟懿子的家臣公敛处父很忠诚 。 因此在侯犯、公山不狃先后叛乱后 , 孟孙氏内部没有发生叛乱 。 面对鲁国政府强拆行动 , 公敛处父决心以武力抗拒 。 成邑的强硬态度 , 使鲁定公大为恼火 , 于是鲁定公亲自率领军队进攻成邑 , 结果竟然没打下来 , 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
“堕三都”最终只堕了两都 , 成邑的高大城墙仍然岿然挺立着 。 此次行动中 , 季桓子打垮了长期盘踞在费邑的公山不狃 , 叔孙州仇也消除了侯犯重返郈邑的后患 , 在利用孔子打击家臣的目的达成之后 , 当孟懿子反对拆除成邑时 , 季桓子、叔孙州仇就不再支持孔子“堕三都”了 , 孔子的目的是将权力归政于鲁定公 , “三桓”不会让孔子得逞的 。 孔子这一旨在打击“三桓”及其家臣势力的宏伟蓝图 , 最终却没能实现 。
鲁定公十三年春 , 季桓子主持郊祀 , 孔子眼巴巴地等着祭肉 , 终于没有等到 。 在鲁国孔子再无用武之地 , 于是乎孔子带着自己的一帮学生 , 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 。 随着孔子的离去 , 鲁国的改革也就嘎然而止 。
【参考资料:《论语》、《史记》、《春秋公羊传》】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