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你知道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吗?
在我国古代 , 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 自隋朝创建科举制度以来 , 历朝历代沿用 , 给予平民通过考试获取仕途的机会 。 直到清朝科举制度才被废除 , 其存于历史中大约1300年之久 。 通过考试的人 , 按照成绩分为及第、进士、状元、会元、解元、连中三元、鼎甲、贡士、举人、秀才 。 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 , 殿试为最高一级考试 , 由皇帝亲自主持监考 。
“十年寒窗苦读 , 一朝金榜题名” , 你知道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吗?// //
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
古人言“十年寒窗苦读 , 一朝金榜题名” , 在殿试中进士是最高的功名 。 考生考入三甲都叫进士 , 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授予官职 , 一甲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 其余二甲称为“进士出身” , 需要参加翰林院考试 , 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 三甲被称为“同进士出身” 。 然而 , 考取进士并非靠寒窗苦读就有用 , 事实上考取进士是极难的 。
“十年寒窗苦读 , 一朝金榜题名” , 你知道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吗?// //
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北宋时期的录取比例 , 以明州、温州、台州三地为例 , 它们在北宋算是文化教育中等偏上的地区 , 然而录取比例却低至千分之一 。 即使大部分人不止参加一次科举 , 假设每人参加十次才考中 , 理论而言是百分之一的概率 。 也许有人看到这里会觉得考取并不难 , 但是要清楚的是在宋代是没有“举人”说法的 , 所有人都必须从头开始 。
“十年寒窗苦读 , 一朝金榜题名” , 你知道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吗?// //
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
如果从发解试-省试整体来看 , 那么考生的录取比例就更低了 。 王瑞来在《近世中国 从唐宋变革到宋元变革》一书中曾计算过发解试和省试的具体比例 。 书中曾言“然而科举参加者日增 , 乡试发解额却没有实质性的增加 。 比如江南西路吉州的解额 , 北宋末年应试人数约为4000人 , 解额为45人,到了南宋 , 应试人数常达万人 , 而迄至南宋末年 , 解额却一直停留在68人 。 68人与45人相比 , 的确略有增加 , 但跟应试人数相比 , 在比例上则是不升反降 。 前面述及的福州状况也是如此 。 北宋末和南宋的解额为68人 , 应试人数为3400多人 。 而至开禧三年(1207)应试人数达18 000人 , 解额却降至54人 。 ” , 说的是发解试 。
“十年寒窗苦读 , 一朝金榜题名” , 你知道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吗?// //
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
至于省试 , “不仅乡试发解额没有实质性的增加 , 省试录取名额从应试人数上看 , 比例也有了减少 。 北宋后期约为十取一 , 到了南宋 , 自孝宗朝以后则约为十六取一” 。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 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科举五千人次取一人次还只是一个保守估计 。 真正考取的比例大致和山东高考考入清华北大的概率差不多(59.2w/(41+72+2+24)) 。 那么为何录取比例会如此低呢?
“十年寒窗苦读 , 一朝金榜题名” , 你知道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吗?// //
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
首先是考试内容 , 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 。 在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选择一定的题目供考生写作 。 考生要先具备书籍的积累能力 , 接着要写一篇与题目相关的议论文 , 这是写八股文的基础 。 而重点是在基础上要创立新意 , 文采飞扬 。 同时其对字数和格式还有限制 , 第一段写中心论点不能超过字数;第二段围绕论点要从正面与反面去进行论证;最后一段要求深化论点以及留下想象空间 。 其次对于考生来说 , 出身也是十分重要的 , 非贫下中农不能参加科举 。 古代是相当注重“良民”这个出身的 , 举个例子古代的渔民叫疍民 , 疍户 , 是没有参与科举资格的 。
“十年寒窗苦读 , 一朝金榜题名” , 你知道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吗?// //
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
第三自身需要有积累 , 家族钱财与地位都缺一不可 。 从幼年学师 , 道成年参加科举赴京赶考 , 这是一笔高昂的花费 , 一般人家是承担不起的 。 古代科举制度是循序渐进的 , 想要考取进士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 第一代人最少要考上童生 , 才能在家乡站稳脚跟 , 为后代提供读书环境 。 第二代人要实现进学 , 在古代这样的家庭已算书香人家 。 第三代人才能向举人冲刺 , 考中举人自身与家庭的地位才能得到重视 。 在古代十个文童才能有一个秀才 , 五十个秀才出一个举人 , 五十个举人出一个进士 , 一百五十个个进士才仅有一个状元 。
“十年寒窗苦读 , 一朝金榜题名” , 你知道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吗?// //
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
最后自然是考生人数过多 , 录取人数过少 。 《范进中举》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看过 , 参加科举二十多次 , 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 , 而后考取举人 。 当时相信大家都不以为然 , 只是小小举人 , 范进便骄傲自满 。 但实际上范进的才能是值得认可的 , 要知道范进中举人的排名是广东省第七位 , 而且这考试三年才举办一次 , 范进能在这比例中考取举人已经是很难得了 。 基本上 , 上百万考生中才会出一个进士 , 这种录取比例与现在的高考可谓天上地下 。 许多人耗费大半辈子都没能考取进士 , 像我们所熟知的诗圣杜甫 , 其才华不必多言 , 然而杜甫穷极一生都没能考取进士 , 可见此中艰难 。
“十年寒窗苦读 , 一朝金榜题名” , 你知道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吗?// //
古代考取进士有多难?
所以在古代 , 科举中进士并非常人所能做到的 , 其不仅考验你的个人能力 , 还考验你的家族积累 。 在百万人中能够脱颖而出实属不易 , 像韩愈二十岁开始参加考试 , 二十五岁考中 , 确实是世间少有 , 堪称天才 。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