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处事能力有差距

虽然汉景帝与其父汉文帝合称“文景之治” , 但“历史倪说”认为仅通过他们对危机事件的处理 , 即可分清高下 。

一、汉景帝临危无策 , 任人利用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 , 以错故 , 独急斩错以谢吴 , 吴兵乃可罢 。

1、汉景帝前元三年 , 即公元前154年 , 吴王刘濞下令在吴国境内征调二十多万人 , 起兵以诛杀晁错为名反叛 , 并南方派出使者去联络闽、东越 , 东越随即发兵响应 。 吴王刘濞率领的叛军向西渡过淮河 , 随即与楚国的军队合并 , 且向诸侯列国派使者 , 争取更多的支持 , 西汉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爆发 。


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处事能力有差距

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 , 处事能力有差距// //

吴王刘濞

吴楚联军势如破竹 , 一举攻入梁国境内 , 梁王连忙派兵遣将予以应对 , 但叛军锐气正盛 , 连续两次打败梁军 。 无奈之下 , 梁孝王坚守睢阳城 。

“七国之乱”爆发之后 , 汉景帝的重要谋臣 , 叛军准备铲除的“首恶”晁错 , 当此汉廷存亡之际 , 并无任何退敌良策 , 反而抓住政敌袁盎穷追猛打 , 置其于死地 。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素不好晁错 , 晁错所居坐 , 盎去;盎坐 , 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 。

《资治通鉴卷第十六·汉纪八》:吴、楚反 , 错谓丞、史曰:“袁盎多受吴王金钱 , 专为蔽匿 , 言不反;今果反 , 欲请治盎 , 宜知其计谋 。 ”丞、史曰:“事未发 , 治之有绝;今兵西向 , 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谋 。 ”


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处事能力有差距

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 , 处事能力有差距// //

晁错揪住政敌不放

袁盎并非等闲之辈 , 当其得知晁错不顾朝廷安危 , 仍欲以将其置之死地之时 , 无法坐以待毙 。 袁盎不顾夜深求见窦氏家族的影响力非凡的人物窦婴 , 希望通过窦婴能够当面为汉景帝献上退敌良策 。


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处事能力有差距

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 , 处事能力有差距// //

袁盎求见窦婴

袁盎的到来 , 对连日来一筹莫展的汉景帝来说 , 无异是天大的喜讯 。 袁盎曾经做过吴王刘濞的国相 , 可以说 , 汉廷之中无人能比其更了解吴国的情况 。 袁盎认为 , 吴王采铜铸币、熬海水为盐 , 获得巨额财富 , 用以招揽天下豪杰 , 根本不足虑 , 因为吴王刘濞招揽的并非英雄豪杰 , 而是些无赖子弟、无籍流民、私铸钱币奸人 , 彼此勾结 , 相互利用 , 难成大事 。 在场的官吏无不对袁盎的见解表示赞同 。

但当讲到汉景帝最需要的退敌之策时 , 袁盎请求单独与汉景帝谈 。 袁盎的请求虽然遭晁错忌恨 , 但皇帝驾前毫无选择余地 。 袁盎当即向汉景帝献上“诛杀晁错可兵不血刃罢吴楚联军”的方案 。


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处事能力有差距

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 , 处事能力有差距// //

袁盎献策

汉景帝沉默良久 , 表示不会因一人而弃天下黎民百姓不顾 , 并任命袁盎为太常 , 吴王刘濞的弟弟德侯为宗正 , 为赴吴楚联军大营做准备 。


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处事能力有差距

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 , 处事能力有差距// //

汉景帝无奈默认袁盎之策

《史记·吴王濞列传》:于是上嘿然良久 , 曰:“顾诚何如 , 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 ”

晁错被杀后 , 汉景帝立即派袁盎、德侯前往吴楚联军大营传达汉廷的旨意 。

《史记·吴王濞列传》:后十馀日 , 上使中尉召错 , 绐载行东市 。 错衣朝衣斩东市 。


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处事能力有差距

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 , 处事能力有差距// //

诛杀晁错

当汉廷面临危亡之际 , 汉景帝作为汉廷最高统治者并未表现出基本的冷静 , 而是不为晁错摆布 , 即为晁错的政敌如袁盎所利用 。

《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时内史晁错数请间言事 , 辄听 , 宠幸倾九卿 , 法令多所更定 。 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 , 疾错 。

由此可见 , 晁错气焰之盛树敌颇多 , 只是袁盎抓住了“七国之乱”的大好机会将其铲除 。

2、汉景帝于慌乱之中却将与吴王刘濞的仇恨忘得一干二净 , 当时的情况是 , “诛晁错”仅是吴王刘濞起兵反叛的说辞而已 , 汉廷是否诛杀晁错 , 吴王刘濞均会反叛 。

当初 , 吴王刘濞的太子来长安入朝觐见汉文帝 , 见到了皇太子刘启 , 兄弟相见很是高兴 , 即时常在一起饮酒、下棋 。 在这里 , 我们要交待一下 , 吴国地处阴雨潮湿的东海之滨 , 那个时候还不开化 , 是个蛮夷之地 , 民风比较彪悍 。 吴太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 , 再加上吴王刘濞本身即是个有勇无谋的悍匪一样的人物 。 吴王刘濞给太子请来的老师均为楚人 , 跟吴王濞对脾气 , 浮躁强悍 , 行为处事又骄纵 , 如此一来即把吴太子培养成了一个自私、霸道、冲动的小霸王 。

终于有一天 , 吴太子在与皇太子下棋时 , 发生了争执 , 顿时霸王的性格立即爆发了 , 态度不恭 , 俨然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模样 。 可能吴太子缺乏管教 , 太没规矩了 , 再加上深处吴国 , 信息闭塞 , 不知道身为臣子要完全服从、谦让 。 此时的皇太子刘启也年轻气盛 , 撩起棋盘将吴太子杀了 。 吴王自此逐渐骄狂 , 也不遵守诸侯王礼节 , 称病不来朝觐天子 。

《史记·吴王濞列传》:孝文时 , 吴太子入见 , 得侍皇太子饮博 。 吴太子师傅皆楚人 , 轻悍 , 又素骄 , 博 , 争道 , 不恭 , 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 , 杀之 。

二、汉文帝势虽弱 , 手段却硬

当初 , 吕太后去世 , 朝中大臣趁机铲除诸吕 , 朱虚侯刘章功劳巨大 , 大臣们曾经许诺将来一旦事成封其于赵地为王 , 封梁地于其弟东牟侯刘兴居为王 。 但是诛灭诸吕之后 , 大臣们以吕太后外戚势力强盛为前车之鉴 , 考虑拥立弱势藩王为君 , 代王刘恒进入了他们的视野范围 , 加上代太后薄氏素有“仁慈善良”之名 。

汉文帝即位之后 , 获知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当初打算拥立齐王刘襄为帝 , 虽时过境迁 , 但仍心有不爽 , 即有意贬抑二人的功劳 , 迟迟不将赵、梁封于二人 , 至前元二年有朝臣奏请分封皇子为王时 , 分封二人 , 但并非赵、梁 , 而是从齐地划出城阳、济北二郡 , 分别立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 。


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处事能力有差距

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 , 处事能力有差距// //

汉景帝即位

《资治通鉴卷第十四·汉纪六》:初 , 大臣之诛诸吕也 , 朱虚侯功尤大 , 大臣许尽以赵地王朱虚侯 , 尽以梁地王东牟侯 。 及帝立 , 闻朱虚、东牟之初欲立齐王 , 故绌其功 , 及王诸子 , 乃割齐二郡以王之 。

汉文帝虽然以弱势藩王入主汉廷 , 却并未一味迁就身居拥立之功的大臣 , 为其所左右 。 汉文帝迟迟不大臣们当初的承诺 , 兑现封朱虚侯刘章赵王、东牟侯刘兴居梁王 , 即是最典型的例证 , 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需要采取一味搁置的策略 , 最终大功化小 , 仅封二人一郡之王 。


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处事能力有差距

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 , 处事能力有差距// //

朱虚侯有功无赏

后来 , 济北王刘兴居不满功劳被夺 , 颇为不满 , 趁汉文帝亲临太原御驾亲征匈奴之机 , 起兵造反 。 汉文帝闻讯后 , 立即做出安排 , 诏令丞相和准备出击匈奴的军队折回长安 , 任命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 , 统领四位将军、十万军队出击刘兴居;任命祁侯缯贺为将军 , 率军驻守荥阳 。 汉文帝返回长安后 , 又下诏济北军民 , 在大军未到之时投降者既往不咎 , 济北王刘兴居反叛集团随即瓦解 。 济北王刘兴居兵败自杀 。


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处事能力有差距

合称“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与汉景帝 , 处事能力有差距// //

东牟侯暗自不满

汉文帝深刻认识到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因功封王 , 有可能产生居功自傲威胁汉廷的局面 , 即以高超的政治手段将其化解 。

关注“历史倪说” , 分享历史精彩!

本文由“历史倪说”参考以下资料:

1、《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2、《史记·孝文本纪》

3、《史记·吴王濞列传》

4、《汉书·文帝纪》

5、《汉书·爰盎晁错传》

6、《资治通鉴卷第十四·汉纪六》

7、《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

8、《资治通鉴卷第十六·汉纪八》

9、《纲鉴易知录卷十二·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