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铜山城与金门城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明代的铜山城与金门城


明代的铜山城与金门城

明代的铜山城与金门城// //

铜山古城东门城楼


明代的铜山城与金门城

明代的铜山城与金门城// //

铜山古城


明代的铜山城与金门城

明代的铜山城与金门城// //

金门古城


明代的铜山城与金门城

明代的铜山城与金门城// //

金门城古街

元末时期群雄争战 , 红巾起事后 , “张士诚、方国珍余党导倭寇出没海上 , 焚民居、掠货财 , 北自辽海、山东 , 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 , 无岁不被其害” 。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沿海寇乱》)

明太祖朱元璋设定卫所制度 , 成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 , 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 , 视各地战略地位之重要与否而定 , 固定驻屯戍守 。 于是筑城成为朱元璋重要的战略考虑 。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这一年 , 为防卫海上倭寇对沿海地区的骚扰, 朱元璋下令增设守御千户所 , 所建城池 , 俗称所城 。 江夏侯周德兴奉命同时在铜山所、金门所和悬钟所、镇海卫等大兴土木 , 环海筑城 。

《明史》卷九一·兵制三及卷一三二《周德兴传载》载:洪武二十年(1387年) , 为备海防倭 , 朱元璋请出年迈的江夏侯周德兴将军 , 前往福建督建卫所 。 周德兴首先“调福、兴、漳、泉四府三丁之一为海戍兵 , 得万五千人移置卫所” , 逾三年“练得民兵十万余人 , 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 , 置巡检司四十有五” 。 督建期间 , 朱元璋又派对筑城素有经验的汤和 , 行视闽粤筑城及增兵情况 。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冬 , 已竣工的福建沿海卫指挥司有福宁、镇东、平海、永宁、镇海五个;千户所有大金、定海、梅花、万安、莆禧、崇武、福全、金门、高浦、六鳌、铜山、玄钟12个;同时 , 还有福州中卫及45个巡检司、200个左右的烽火台 , 构成了严密的海防体系 。

铜山城

明初 , 东南沿海倭寇为患 , 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抵御倭寇骚扰 , 派江夏侯周德兴到铜山 , 谋划海上防倭寇戍守方略 , 始建铜山城 , 并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临海砌石 , 环山筑城 , 逶迤环绕 , 方圆551丈 , 背广1丈 , 女墙855 , 窝铺16 , 高2.1丈 , 城置东南西北四门 , 名为“晨曦”“答阳”“思美”“拱极” , 西南旱路各建一楼 , 东南北三面临海 。 自成天然广阔的护城河 , 西面直达水寨大山并形成犄角 。

古城修筑后 , 置守御千户所 , 驻军千余 , 与六鳌、悬钟同属镇海卫管辖 。 明《漳州府志》卷二十二《兵纪》载:“铜山城……置所设官 , 官军一如陆鳌之制 。 万历末 , 只见在旗军三百六十七名 。 ”“铜山寨以卫官领兵守之 。 景泰间 , 移铜山西门澳 。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 改设钦依把总一员 , 建署所城外 。 所辖北自金石以接浯屿、南自梅岭以达广东 , 为漳郡滨海重镇 。 非汛期 , 则团泊寨澳 , 轮番出哨;遇汛期 , 则分哨四出:前哨镇海、左哨陆鳌、右哨沙洲、后哨鲎壳澳 , 而横屿、菜屿、井仔湾、大小甘山则外洋岛屿最险者 。 原设福船、哨船、冬船、快马船共四十六只 , 官兵一千一百四十一员名;遇汛 , 贴驾征操军五百五十五名 。 ”明《镇海卫志·兵防志》也载有:“铜山浙兵营始于万历九年(1531年) , 沿海警特设浙兵一营……平时则自铜山至悬钟、诏安等沿海柚柑岭、凤山孔道 , 皆其哨守 。 有事则专听调度征剿 。 ”铜山城与福宁的烽火、连江的小亭、莆田的南日、泉州的浯屿连成一体 , 为明代全闽海疆的五大古城 。

江夏侯在铜山城的西南边 , 规划一条依城区平行而建的街道 , 让随行的驻军家眷在此安家 。 随着军眷的增多 , 又在这条街之下再辟一条新街 , 分别称“顶街”和“下街” , 呈现出“士族如云 , 簮缨相望”的盛世 。

明嘉靖十年(1531年)增建东门月城 , 二十三年(1544年)建北门城楼 。 至此 , 铜山城四门全部开通 。 二十六年(1547年)海寇频繁袭扰铜山 , 漳南道王时槐委派诏安知县龚有成主持维修加固 , 并增修东段城墙 , 以石环海为城壕 。 “故砌石为城 , 临海为池 , 实墉实壑 , 其万世不可拔之利矣” 。

清康熙三年(1664年) , 清廷实行迁界 , 铜山城内哀鸿离散 , 城郭丘墟 。 康熙十八年(1679年) , 清廷诏发复界 , 右都督驻镇铜山的詹六奇 “合浦、诏、和三邑民力” , 对千疮百孔 , 满目疮痍的铜山城进行重修 。 之后又历经四次大修 。

600多年来 , 铜山因城而兴 , 不仅人杰地灵 , 钟灵毓秀 , 而且海洋经济活跃 , 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 , 有“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瑸、陈士奇 , 有刚直不阿、历职御史、历位卿署的唐朝彝……他们的智慧之光 , 闪烁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 。

金门城

洪武二十年(1387年)同一年 , 江夏侯周德兴又奉旨筑金门城 , 置金门千户所 , 兴筑城池守御东南海疆 , 从各地迁徙军户戍守 。 周德兴称此城为“固若金汤 , 雄镇海门”故称“金门” 。

《泉州府志》·卷四:“金门千户所 , 在同安浯洲屿 , 北倚山 , 东西南阻海 。 洪武二十年 , 江夏侯周德兴 , 筑外环以壕 , 深广丈余 , 周围六百三十丈 , 基广一丈 , 高一丈七尺 , 窝铺三十六 , 门四 。 永乐十五年 , 都指挥谷祥 , 增高三尺 , 筑西北南三月城 , 各建楼 。 正统八年 , 都指挥刘亮、千户陈旺 , 增四门敌台 。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城毁 。 《马巷厅志》载:“金门镇城……永乐十五年 , 都指挥谷祥 , 增高城垣三尺 , 并砌西、北二月城 。 正统八年 , 千户陈旺 , 增筑四门敌台 , 万历二十七年毁 。 清康熙间重修 , 设总兵驻扎 。 后因堕城毁舍 , 人烟稀少 , 乃移镇后浦 , 城逐渐废 。 ”

“金与厦共为海洋之锁钥 , 全邑之藩篱而尤要于厦” 。 金门千户所的军事地位仅次于泉州府沿卫(如泉州卫的左右中前后千户所) , 第二波兴建的独立卫所 , 与泉州府卫五所、永宁卫五所、福全千户所(晋江县城东南)、高浦千户所(同安县城西南)、中左千户所(同安县城西南)、崇武千户所(惠安县东)互为犄角 。 城南有南盘山 , 背城面海 , 气象万千 , 为备海要地 , 明都督俞大猷守金时 , 题其石曰“虚江啸卧” 。 险要之形势、重要之战略正是周德兴选择于此驻军筑城的关键因素 。

当时的驻军从外地调集至金门城的军士及家眷 , 如成、邵、倪、俞等姓氏 , 在此繁衍生息、落户生根 。 于是在北门月城外 , 逐渐发展成一条长约百米的南北向市街 , 为店屋形态的建筑形式 , 南侧靠墙的一端称“街顶” , 北侧叫“街下” 。 明中叶之后 , 卫所制度逐渐削弱 , 金门城渐废 。

清康熙二年(1663年)十二月 , 清兵入金门岛 , “遂堕其城 , 焚其屋 , 弃其地 , 迁沿海遗众于界内而还” , 金门城备受破坏 。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再度攻下金厦 , 郑军总兵吴国俊迎降 。 清总兵陈龙修葺金门城墙 , 并设总镇署 。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迁治后浦(今金城) , 使金门城失去了军政经中心的地位 。 连年战乱、民生凋敝 , 金门城再度没落 , 退化成一般的聚落 , 成为一个6个甲头的聚落 。 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 台军将金门城墙石材移作工事 , 仅存夯土及部分基础砌石遗址 。

2007年金门城进行重修 , 重现600多年前古城的风采 。 金门城这一传统聚落 , 聚居着最多姓氏、宫庙数量及奉祀神祇最具特色的地方 , 曾经是南明鲁王晚年寄居的城堡 , 现在保存有明代的文台宝塔及台澎金马第一古街 , 当代名闻遐迩金门高粱酒的发源地 。 (本文源自《闽南日报》黄辉全 文/供图)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