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说益州是天府之国,又说益州疲弊,仔细推敲暗含两大深意


诸葛亮说益州是天府之国,又说益州疲弊,仔细推敲暗含两大深意

诸葛亮说益州是天府之国 , 又说益州疲弊 , 仔细推敲暗含两大深意// //

首先这诸葛亮说这两句话都没什么问题 , 咱就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角度 , 以文学分析的角度来看一看诸葛亮说这两句话的不同之处 。 这前头夸益州 , 后面又贬益州 , 实在是让人看不太明白 ,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只要看清楚以下几点 , 这诸葛亮前后矛盾的想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 其一 , 时间境遇不同 。 其二 , 意味不同 。


诸葛亮说益州是天府之国,又说益州疲弊,仔细推敲暗含两大深意

诸葛亮说益州是天府之国 , 又说益州疲弊 , 仔细推敲暗含两大深意// //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时间境遇不同 , 诸葛亮作《隆中对》是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说的 。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 诸葛亮为刘备谋划:

益州险沃野千里 , 天府之国 ,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今刘璋暗弱 ,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智能之士 , 思得明君 。 ”这个意思就是:益州山川艰险 , 土地肥沃 , 刘璋无能 , 益州唾手可得 。

但是要注意的是 , 刘备当时没什么势力 。 前一阵子刚刚被蔡瑁等人在荆州暗算 , 险些丢了性命 。 落荒而逃 , 只有新野一方小城 。 而另外两位三分天下的雄主 , 曹操已经靠着官渡之战 , 一战消灭袁绍平定了北方 。 孙权也已经继承了父兄孙策打下的基业 , 率领诸将攻打刘表 , 意图夺取荆州 。 可以说刘备的新野城 , 北有曹操 , 南有孙权 , 刘表 , 就是一个被夹在各个势力中间的小势力 。


诸葛亮说益州是天府之国,又说益州疲弊,仔细推敲暗含两大深意

诸葛亮说益州是天府之国 , 又说益州疲弊 , 仔细推敲暗含两大深意// //

这个时候诸葛亮提出来 , 入荆州 , 夺西川的策略 。 就是为了给刘备打下一片合适的根据地 。 从而谋取发展 , 而刘表的荆州在当时被孙权曹操势力夹在中间 , 荆州四战之地 , 不利于发展 。 那么只能去取并州 , 其z水利民生设施齐全 , 有利于民生发展 。 其二 , 并州山路难行 , 对当时兵马较少的刘备来说可以起到延缓阻碍敌人进军的作用 。 第三 , 刘璋为人昏庸 , 不善待百姓 。 从这几方面来看 , 当时并州都是刘备最好的根据地选择 , 也难怪诸葛亮称益州为天府之国了 。


诸葛亮说益州是天府之国,又说益州疲弊,仔细推敲暗含两大深意

诸葛亮说益州是天府之国 , 又说益州疲弊 , 仔细推敲暗含两大深意// //

那么为什么到了《出师表》里面 , 诸葛亮却话风突变 , 说出“益州疲弊”这样的话呢?

当时蜀军不久在夷陵遭遇大败 , 兵力损失严重 。 而与此同时关羽守卫的荆州也被东吴取得 。 也就是说东吴坐拥江东荆楚之地 , 曹魏掌握北方诸地 , 而蜀汉仅仅偏安一隅 , 把握着益州一地 , 相对比曹魏和东吴来说还是弱了不止一筹 。 更何况先主刘备 , 以及诸位大将去世 , 后主刘禅又较为平庸 。 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当中说出了益州疲敝这样的话 , 也不惹人奇怪了 。


诸葛亮说益州是天府之国,又说益州疲弊,仔细推敲暗含两大深意

诸葛亮说益州是天府之国 , 又说益州疲弊 , 仔细推敲暗含两大深意// //

之所以看诸葛亮在《隆中对》和《出师表》当中自相矛盾 , 是因为没有好好的看明白说话时蜀国的境遇 。 在诸葛亮作《隆中对》时 , 刘备白手起家 , 没有固定的根据地 。 故而当时的益州可以可以称之为天府之国 , 对当时的刘备而言也的确如此 。 而在作《出师表》时 , 西蜀政权已经稳定 , 但是刚刚失去了荆州富庶之地 。 相对比于兵强马壮的曹魏和东吴势力 , 自然也就是益州疲敝了 。


诸葛亮说益州是天府之国,又说益州疲弊,仔细推敲暗含两大深意

诸葛亮说益州是天府之国 , 又说益州疲弊 , 仔细推敲暗含两大深意// //

第二 , 除了时间境遇不同 , 还有一点就在于意味不同 。

刘备是明主 , 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征讨四方 , 打下了这西蜀的基业 。 而且当时刘备三顾茅庐 , 诸葛亮作《隆中对》时是有着对刘备的赞许的 , 这些从《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 诸葛亮出山的描述当中也可以看出:孔明见其意甚诚 , 乃曰:“将军既不相弃 , 愿效犬马之劳 。 ”诸葛亮当时是比较看好刘备的 , 所以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 并且决定跟他出山 。 这个时候诸葛亮把益州称之为天府之国也就不难怪 。 刘备是明主 , 取益州后治理得当 , 故而称之为天府之国 。


诸葛亮说益州是天府之国,又说益州疲弊,仔细推敲暗含两大深意

诸葛亮说益州是天府之国 , 又说益州疲弊 , 仔细推敲暗含两大深意// //

而刘禅显然就不那么被诸葛亮看好了 ,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 , 诸葛亮作出师表当中向刘禅提出来:“不宜妄自菲薄 , 引喻失义 , 以塞忠谏之路也 。 ”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刘禅是存有训诫之心的 。 他深知刘禅并非明主 , 只是因为和刘备的君臣之情 , 不忍心离开 。 就借机惊醒他 , 希望能够有些改变 。 刘禅昏庸 , 无心政务 , 故而称益州疲敝 , 也有着其独特用意 。

其实诸葛亮这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 都是蕴含着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时局变化的情况的 。 在我看来 , 益州对于西蜀从“天府之国” , 再到后来的“益州疲敝” , 益州一直都是那个益州 , 并没有变 。 变的无非是诸葛亮的战略眼光以及君主的水平罢了 。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你又怎么看?

欢迎关注 , 讲述三国故事 , 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