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这些称谓你弄懂了吗?
中国是个熟人社会 , 人情社会 , 熟人好办事 , “熟人多吃四两盐” 。 熟人组成不外亲朋、乡党、同学、同事、战友之类 。 其中的“亲” , 是有血缘关系的特殊团体 , 也是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类 。
“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 , 这些称谓你弄懂了吗?// //
而“亲”也是有远近疏密的 , 大致可分宗亲、姻亲与朋亲三类 。 农村有句俗语 , 叫“亲戚三代、宗族万年” , 同宗同祖的宗亲 , 时隔再久、相距再远 , 都是不可背的弃的 , 所谓“一笔难写两X(姓氏)字”、“天下X(姓氏)姓是一家”是也 。
即使是“宗亲”也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 , 比如“五服”、“六亲”、“九族”与“祖宗十八代” , 都是代指特定亲属的 。
“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 , 这些称谓你弄懂了吗?// //
一、什么是“五服”?
在中国 , 同姓同宗之人 , 按血脉传承的顺序 , 也是有亲疏之别的 。 人们常说 , 某某和某某是没出“五服”的兄弟 , 通俗的说法 , 两人是“近门儿的” 。 现今人们常说的五服 , 指的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及自身的五代人 。 其本义是 , 晚辈为已逝长辈所着丧服的样式 , 亲者服重 , 疏者服轻 , 依次递减 , 共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 , 是为“五服” 。
许多地方都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 , 就是由自己往上推五代 , 从高祖开始 , 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 , 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 , 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 , 就成为五服 。 一般情况下 , 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 , 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 出五服的意思是:亲属关系超过五代 , 不再为之服丧 , 叫做出服 , 也叫出五服 。
“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 , 这些称谓你弄懂了吗?// //
二、“六亲不认”指的哪“六亲”?
人们常把不通人情 , 连亲属都不照顾的人称为“六亲不认” 。 那么 , 这里的“六亲”指的是哪“六”亲呢?
六亲历来说法不清 , 其实 , 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 , 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
一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说 , 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 。 二据《老子》说 , 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 三据《汉书》说 , 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
现代人则把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归为六亲:父亲为一亲(涵括父亲方的亲戚如祖父母、叔伯、姑娘);母亲为二亲(涵括母亲方的亲戚如外祖父母、舅、姨);兄弟为三亲(涵括嫂子、弟媳);姐妹为四亲(涵括姐夫、妹夫);夫妻为五亲(涵括公婆或岳父岳母);子女为六亲(涵括媳妇、女婿) 。
当今“六亲” , 实际上是血亲和姻亲的泛指 , 不只是指六种亲属 。
“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 , 这些称谓你弄懂了吗?// //
三、古之重罪要“灭九族” , “九族”都有哪些人?
“九族”泛指亲属 。 但“九族”所指 , 诸说不同 。 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 , 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 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
“九族”一说的出现 , 与封建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 。 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 , 一人犯法 , 尤其是犯大法 , 往往要被灭“九族” , 即“株连九族” 。 中国古代“抄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 , 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 。 从秦始皇开始就有“族诛”的酷法 , 先是“夷三族” , 后代越来越酷 , 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 。
“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 , 这些称谓你弄懂了吗?// //
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 , 诛其“十族” 。
话说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后 , 第一个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 , 偏偏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 , 两次见新皇帝都是披麻戴孝、嚎啕痛哭 , 朱棣低声下气请他代拟诏书(逼他表态) , 他只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 。 朱棣问他:“难道你不怕死吗?”方孝孺答:“要杀便杀 , 诏不可草 。 ”朱棣:“难道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不要说九族 , 诛十族也不怕 。 ”这一下皇帝火了 , 在方孝孺九族之外 , 加上他的学生凑成十族 , 统统杀掉 。
“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 , 这些称谓你弄懂了吗?// //
四、“祖宗十八代”
“祖宗十八代”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
上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 , 父之父为祖 , 祖父之父为曾祖 , 曾祖之父为高祖 , 高祖之父为天祖 , 天祖之父为烈祖 , 烈祖之父为太祖 , 太祖之父为远祖 , 远祖之父为鼻祖 。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 书中说:因人怀胎 , 鼻先受形 , 故鼻祖为始祖 。
下序称谓:父之子为子 , 子之子为孙 , 孙之子为曾孙 , 曾孙之子为玄孙 , 玄孙之子为来孙 , 来孙之子为晜(读kun)孙 , 晜(读kun)孙之子为仍孙 , 仍孙之子为云孙 , 云孙之子为耳孙 。 即:子、孙、曾、玄、来、晜(kūn)、仍、云、耳 。 书中说:耳孙者 , 谓祖甚远 , 仅耳目闻之也 。 "远祖者 , 几世乎 , 九世矣 。 "为证也!
从小到大为: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
(图片来自网络)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