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依婷:司母戊鼎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赵依婷:司母戊鼎

提起鼎 ,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政权和社稷 , 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 , 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 。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 , 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 , 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 , 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 , 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 , 触及到一个硬物 , 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一看 , 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 , 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 , 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 。 和吴堵文商定之后 , 当晚便破土挖宝了 。 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 , 到半夜时分 , 挖下约10米深 , 宝物被发现了 , 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 , 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 。 当时 , 大方鼎的口朝东北 , 柱足朝西南 , 横斜在泥土里 , 大如马槽 , 但只有一个鼎耳 , 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 , 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 。

第二天夜里 , 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 , 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 , 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 , 一条拴住鼎耳 , 一条拴住柱足 , 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 , 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 , 然后再撬另一头 , 再用土填起来 , 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 , 当提到六七米时 , 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 。 此时 , 天将放亮 , 为防别人发现 , 又将洞口堵了起来 。 到了第三天夜里 , 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

鼎身呈长方形 , 口沿很厚 , 轮廓方直 , 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 , 四面交接处 , 则饰以扉棱 , 扉棱之上为牛首 , 下为饕餮 。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 耳侧以鱼纹为饰 。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 。 两只龙虎张开巨口 , 含着一个人头 , 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 。 一般认为 , 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 。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 。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 。 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

方鼎的出土始终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 但是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 。 不久 , 驻安阳飞机场的日军警备队长黑田荣次前来"参观" , 后北平古董商萧寅卿也来秘密造访 , 并表示愿出20万银元购买 , 但要求村民将鼎砸成四至十块 , 以便分批装箱运走 。 村民受20万银元诱惑 , 真的开始肢解方鼎 , 先是用钢锯条锯 , 但由于方鼎的硬度高 , 没锯动 , 又改用铁锤砸 , 最后砸掉了鼎耳 , 使方鼎受到严重破坏 。 后来 , 村民认为把方鼎破坏了太可惜 , 还怕万一萧寅卿不要 , 不完整的方鼎会很难出手 , 于是村民停止肢解 , 又将方鼎埋入地下保存了起来

后来 , 消息传到日伪宪兵队耳中 , 宪兵队多次前来搜寻 。 村民为了防止宝物被日本人抢去 , 便采取了迷惑敌人的办法将方鼎转移到较远的地方埋藏起来 , 方鼎得以保存下来 。 (砸下的鼎耳亦因为岁月而丢失) 。 1946年6月被重新掘出 , 原物先存于县政府处 。 同年十月底 , 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 , 驻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寿礼 , 蒋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

1948年夏 , 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 , 蒋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 。 而国民政府终究因重量问题没有把其运往台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 , 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 。 方鼎那失去的一只鼎耳一直没有找到 , 专家们仿照鼎上另一只鼎耳将它补铸上去 , 算是完整了 。

在今天看来 , 司母戊鼎已不仅仅是一件文物那么简单了 , 它是文明的延续 , 中华之象征 。 它更教会我们做顶天立地 , 不服输的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