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自贡 , 川南区域中心城市 , 地处四川盆地南部 , 为四川省辖地级市 , 成渝经济圈南部中心城市 , 享"千年盐都" , "恐龙之乡" , "南国灯城" , "美食之府"之美誉 。 管理自流井、贡井、大安、沿滩四区和荣县、富顺两县 。 釜溪河在自贡城中蜿蜒而过 , 成为新城区与旧城区的自然分界线 。

自贡号称盐都 , 盐业创造了这座城市鼎盛的花样年华 。 然而 , 兴也盐、衰也盐 , 盐业在自贡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两百年 。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

因盐而兴

熟悉自贡的人都知道 , 自贡是因盐而兴旺的 , 只不过在民国28年(1939年)国民政府下令设置自贡市之前 , 地图上还没有自贡这个名称 。 那时候 , 自贡属于此去东南30公里外的富顺县 。 和自贡样 , 富顺也是一个因盐而兴之地 , 其开采井盐的历史要比自贡为早 。 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了盐被发现的过程:

“梅泽 , 本夷人 , 晋太康元年因猎 , 见石上有泉 , 饮之而咸 , 遂凿石三百尺 , 盐泉涌出 , 煎之成盐 , 居人赖焉 。 梅死 , 官立为祠 。 ”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

晋太康元年 , 即公元280年 , 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光阴了 。 经史学家们考证 , 梅泽发现盐泉并打出第一口盐井的地方 , 位置在今天的富顺县城盐井街 , 其遗址依然存在 , 遗址旁有一株10人也难以合抱的黄桷树 , 古树古井 , 仿佛犹自诉说着这方土地上盐业所书写的人世沧桑 。

富顺因盐而富 , 故在北周时立县名为富世 , 到了唐代 , 因避李世民之讳而改作富顺 , 并沿袭至今 。 明中期以后 , 富顺采盐业开始走向没落 , 而它属下的自流井一带则天车林立 , 盐井密布 , 采盐的中心遂从富顺转移到了自流井 。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

强势登场

清末民初 , 自流井盐业走上了巅峰 , 一个新兴工业城市的维雏形已然形成 , 整个城市七成以上的居民依靠盐业为生 。 古老的人工采卤制盐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除了直接劳作于盐井的工人外 , 那些间接为盐井服务的尚有数倍之多 。 当时的记载说:

“担水之夫约有万”

“行船之夫数倍于担水之夫 , 担盐之夫又倍之”

“盐匠、山匠、灶头 , 操此三艺者约万人”

“为金工、木工、石工、为杂工者数百家 , 贩布帛、豆粟、油麻者数千家 , 合得三四十万人 。 ”

总之 , 以采盐为中心 , 自流井形成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 , 链条的最终端 , 就是那些采自地下的神奇卤水 。 著名作家李锐祖籍自流井 , 他出版的长篇小说《银城故事》即以自流井为背景 , 对19和20世纪之交的自贡盐业有颇多生动形象的描述 。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

如此众多的生产人员和当时已领先世界1000年以上的钻井、采盐和制盐技术 , 使自贡的盐业放射出了令人惊讶的财富之光 。 据美国人弗吉尔·哈特1888年在自贡的调查和推算 , 当时自贡的井盐年产值高达4940万美元——值得注意的是 , 这是100多年前的美元 , 换成今天的时价 , 其价值可能在10多亿美元左右 , 而今天 , 整个自贡的工农业总产值也不过这个数字 。 哈特还感叹说:

“许多木制井架隐隐可见 , 巍然屹立 , 这不可想象的中国景观 , 在帝国其它地方难以见到 。 ”

当时四川政府的统计则表明 , 自流井盐业的税收占到了全省财税的40%以上 。 民国期间 ,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他的调查报告中写道:

“游子初抵此者 , 闻各处盐井机械叮当之声 , 以为身入欧美工厂矣 , 此在我国罕见而在内地不啻凤毛麟角 。 ”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

抗战期间 , 长江中下游被日本占领 , 海盐无法上运 , 自流井井盐又一次川盐济楚 。 为此 , 1939年 , 国民政府划出富顺和荣县各一部分土地设市 , 市名 , 则是从自流井和釜溪河对岸的贡井两个地名中各取一字而成——自贡 。 盐兴市兴 , 自流井在1000多年里一直是富顺治下的个镇子 , 现在却摇身一变成为管辖富顺和荣县的省辖市 , 这就是当地人所谓的“儿子”变成了“老子” 。

流逝的盐井

在自贡 , 至今还残留着12000余口废弃的盐井 , 大多数盐井的井口 , 还保存着几十年乃至百年前的天车 。 所谓天车 , 就是每一座盐井井口搭建起的类似于今天的钻井井架的东西 , 那是些优质的杉木质地坚硬 , 外面再绑着柔韧的竹条 , 虽然历经几十上百载的风吹雨打 , 依然不动声色地伫立在21世纪的夕光与朝雨中 。 走进它 , 也就仿佛走进了这座骨子里满是盐味的古城 。 也许 , 盐和盐文化赋予自贡的影响 , 正如一个人的初恋将是他最铭心刻骨的往事样 , 它们也无法从自贡的血液里排除 , 哪怕经过了如此漫长的岁月 。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

在没有现代钻井技术的近代 , 每口盐井都是用人力和畜力再加上极其简单的利用杠杆原理的机械来完成的 。 因此 , 当我们走近19世纪中叶前世界最深的一口井——燊海井时 , 我们没法不为祖先的智慧所震惊 。

燊海井坐落于自贡大安区阮家坝山下 , 该井开钻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 , 历时3年方始凿成 。 井深1001.42米 , 既产卤 , 又产气 。 当时 , 卤水自喷量每日约14立方米 , 并且能日产4800—8000立方米天然气 , 可供14吨盐的熬煎 。 据有关资料记载 , 当海井钻成8年后 , 俄国的谢苗诺夫才于1846年钻成了一口浅井 , 采出少量石油 。 再过了13年 , 美国的狄拉克才于1859年钻成一口21.69米深的油井 , 但只从井里采出了区区1.8吨石油即报废 。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

许多自贡人都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清代中后叶 , 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迅速上升时期 , 自贡的大盐商们所拥有的产业之庞大 , 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 比如王三畏家族 , 拥有的一线工人就多达1200人 。 这个数字 , 不要说当时有洋务运动作背景的上海和南通无法相比 , 就是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美国的大多数工厂相比 , 也是伯仲之间 。 但是 , 令人奇怪而遗憾的是 , 为什么在自贡盐场这种大生产的条件下 , 居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 , 而是一直停留在家族式的手工业作坊上呢?或者说 ,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自贡盐业的衰落呢?

今日贡井盐

最本质的一点在于井盐开采的高成本 。 在交通不便和战乱不休的动乱年头 , 廉价的海盐无法更经济更方便地运抵内地 , 自贡井盐因而占有巨大的市场 。 但到了战争结束 , 交通条件开始改善时 , 成本极低的海盐顺着长江水道溯流而上 , 对传统的自贡井盐销售区形成了合围之势 , 而井盐的高成本使它缺少必要的竞争力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井盐的萎缩甚至被淘汰出局也就成为必然 。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

此外 , 近现代盐商家族的腐朽生活方式和人生理念也阻碍了自贡盐业的深化与发展 。 我们以大盐商中排在前三甲的李四友家族为例 , 略作说明 。

李四友家族早在明代开始打井产盐 , 到了道光年间 , 由李维基掌门 , 他与陕西巨商合作开发了7口盐井和3口天然气井 , 立即从原来的中小型发展到超大型 。 李维基死后 , 其侄子李祥庵接任 , 正值太平军占领南京时期 , 他利用川盐济楚的大好机会 , 又将势力扩大了一步 , 成为当时仅次于王三畏家族的大盐商 。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

君子之泽 , 三世而斩 。 到了李祥庵之后的李绍堂时期 , 这个钟鸣鼎食之家开始走上了不归路 。 当时 , 这个家族的钱已之有尽的卤水呢?

时值今日 , 以盐而兴的自贡工业门类里 , 那些和盐沾边的诸如制盐和盐化工 , 几乎都无一例外地走向了黄昏 , 那是一些夕阳工业 。 辉煌了两个世纪的自贡井盐业也就此走到了尽头 。 王爷庙成了茶楼和舞厅 , 釜溪河成了地下水的排污通道 , 精美绝伦的盐商俱乐部成了盐业历史博物馆 。 一切都在悄悄地变化着 , 不论你是否已经感觉到了 , 这座城市的生活都不再直接和盐有关 , 虽然在他们的骨子里 , 也许还残留着盐文化时代的烙印:豪爽与义气 。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地理大观」自贡——盐井里喷出的逆袭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