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王夺嫡:皇四子胤禛的温情绝杀—巧得康熙圣心

康熙四十七年 , 皇太子胤礽的首次被废 , 让暗里涌动的“九王夺嫡”事件开始渐渐浮出水面 , 进一步公开透明、明目张胆 。 而且 , 这场皇位争斗迅速升级 , 很快便进入白热化阶段 , 以至于发展到手足相残的地步 。


九王夺嫡:皇四子胤禛的温情绝杀—巧得康熙圣心

九王夺嫡:皇四子胤禛的温情绝杀—巧得康熙圣心// //

皇长子胤褆影视形象

除去因事被削爵.禁囚的皇长子胤褆 , 面对年长优势、学识渊博而又深受康熙皇帝喜爱的皇三子胤祉;身居要职 , 握有军权的皇十四子胤禵;实力强大、支持者众多的皇八子胤禩 , 胤禛似乎毫无优势可言 。 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的皇四子胤禛在认真权衡当前局势后决定放弃正面争斗 , 另辟蹊径 , 从康熙皇帝身上着手 。


九王夺嫡:皇四子胤禛的温情绝杀—巧得康熙圣心

九王夺嫡:皇四子胤禛的温情绝杀—巧得康熙圣心// //

皇太子胤礽

胤礽被废以后 , 悲痛欲绝的康熙皇帝急火攻心、一病不起 , 加上胤礽被废以后 , 皇子们越演越烈的夺嫡之争让康熙皇帝大失所望 , 拒绝服药治疗 , 只求快死 。 胤禛在此时便展现出另一种姿态 , 暂时放弃夺嫡准备工作 , 反而是前往康熙皇帝榻前服侍 , 并苦苦相劝:“父皇圣容如此清减 , 不令医人诊视 , 进而药饵 , 待自勉强耽延 , 万国何所依赖?臣等虽不知医理 , 愿冒死择医 , 令其日加调治 。 ”意思就是:就算是死 , 我也得找个大夫给您看病 。 正被皇子们凉透心的康熙皇帝被胤禛一番孝心感动 , 也乐于接受了胤禛的建议 , 认真调理 , 很快便痊愈 。 康熙皇帝病愈以后 , 对胤禛大为夸赞并对其加官进爵 。 可见 , 当时胤禛的“曲线夺嫡”决定是正确的 。


九王夺嫡:皇四子胤禛的温情绝杀—巧得康熙圣心

九王夺嫡:皇四子胤禛的温情绝杀—巧得康熙圣心// //

皇四子胤禛

除了对康熙皇帝表现的至恭至孝 , 胤禛还对废太子毕恭毕敬 , 丝毫没有落井下石的举动 。 其实这也是胤禛的无奈之举 , 因为当时胤礽被废是在康熙皇帝暴怒之下发生的事 , 或许等到康熙皇帝冷静下来 , 还是会复立太子的 , 以后事情的发展也印证了胤禛的正确猜测 。 另外 , 胤禛大力支持太子 , 如果将来太子复立 , 肯定会对自己万分感激 , 也不失为一条最好的退路 。 所以 , 胤禛数次为胤礽求情 , 极力推荐将胤礽复立 。 胤礽对废太子的感情和一片至诚之心终于将康熙皇帝感动 , 对其的好感与日俱增 。


九王夺嫡:皇四子胤禛的温情绝杀—巧得康熙圣心

九王夺嫡:皇四子胤禛的温情绝杀—巧得康熙圣心// //

皇八子胤禩

另外 , 胤禛还刻意隐藏自己夺嫡的想法和行为 , 就连自己身边的贴身幕僚也三缄其口 。 对待众多皇兄第更是保持中立立场 , 谁也不得罪 。 在皇长子胤褆和皇八子胤禩出事以后 , 胤禛非但没有火上浇油 , 反而极力在康熙面前为两人求情 。 在当时众多皇子为争夺皇位打的不可开交、互不相让的局势下 , 胤禛的大度和格局让康熙皇帝再一次刮目相看 。 认为皇四子胤禛是一个深明大义、注重手足亲情的大度之人 。


九王夺嫡:皇四子胤禛的温情绝杀—巧得康熙圣心

九王夺嫡:皇四子胤禛的温情绝杀—巧得康熙圣心// //

胤禛行乐图

胤禛的中立立场和其大度亲善的表现也让众多的皇子们都将胤禛视为自己人 , 而不断拉拢亲近他 , 千方百计的想让胤禛对自己有所帮助 。 这个时候的胤禛几乎成为了香饽饽 , 根本不会有人刻意进攻或者陷害他 。 处变不惊、韬光养晦的胤禛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着一颗冷静之心 , 坐山观虎斗以自保其身反而康熙皇帝对其倍加信任 , 更进一步赢得了康熙皇帝的赏识 。


九王夺嫡:皇四子胤禛的温情绝杀—巧得康熙圣心

九王夺嫡:皇四子胤禛的温情绝杀—巧得康熙圣心// //

影视剧中的幼年弘历

可是这些还不够 , 为了进一步赢得康熙皇帝的青睐和信任 , 胤禛开始学习皇三子胤祉打出的亲情套路 。 在胤禛勤于政务 , 将康熙皇帝交派的任务完成的头头是道的同时 , 还不断请求康熙皇帝去家中做客 , 以使其享受天伦之乐 。 这时候 , 另一个关键人物被胤禛搬了出来 , 那就是胤禛的第四子弘历 。 自幼聪颖过人、俊朗飘逸的弘历刚见到康熙皇帝就深深抓住了其内心 。 弘历对于康熙皇帝的意义在于让他看见了大清王朝后继有人 , 不用再为隔世皇位传承担心 。 至于弘历在胤禛夺位之争中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 这就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了 。


九王夺嫡:皇四子胤禛的温情绝杀—巧得康熙圣心

九王夺嫡:皇四子胤禛的温情绝杀—巧得康熙圣心// //

雍正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 , 韬光养晦、内紧外松、以柔克刚的胤禛成功俘获了康熙皇帝的心 , 继位为帝 , 是为雍正皇帝 。

(参考文献—《清世宗雍正》、《清史稿》、《清实录·世宗实录》、《雍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