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嚣张不起来,就因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曾国藩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 原话是:“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 , 其智力皆横绝一世 , 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 。 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 , 而俱不保其终... ...”
这里的“肃”就是爱新觉罗·肃顺 。
这个人若是不死 , 慈禧根本嚣张不起来 , 就因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
提起肃顺此人 , 更多的人则是通过“辛酉政变”事件知道的他 。 那么 , 历史上的肃顺真如清宫剧中的那般 , 因为其飞扬跋扈的性格而成为了宫廷之争的牺牲品么?其实 , 除了行事霸道之外 , 肃顺的个人人品和其个人能力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是佼佼者了 。
庶生的肃顺 , 虽说 , 是“铁帽子王”之一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后代 , 却没有什么地位 , 年少时终日在市井中厮混 。 后来 , 成为了咸丰帝的御前侍卫 , 由于 , 他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 提出“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的九字治国方针 , 被咸丰赏识 , 自此 , 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 。
但是 , 正由于其“敢说敢为” , 也为其埋下了被“清除”的祸根 。
这个人若是不死 , 慈禧根本嚣张不起来 , 就因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
不同于那些“八面玲珑”的大臣们 , 肃顺的几次谏言都说到了咸丰的心坎里 , 比如:“严禁令 , 重法纪 , 锄奸宄 。 ”和“入赞密勿 , 所言蔑不见听 。 ”于是 , 他很快从礼部尚书升任为内大臣 , 又至户部尚书 , 而此时的咸丰却是整日泡在后宫 , 朝政的重要事务都让肃顺去打理 。
这一时 , 肃顺权倾朝野 , 很快身边集结了不少攀高结贵的官员们 , 形成了“肃党” 。 虽为满人后代 , 肃顺却一点也看不惯他们的一些行事作风 , 还公开表达了这种不满 。 他最早提出要断了旗人的供养 , 这些言论遭到了很多满人的“记恨” , 行刑当天 , 许多八旗子弟追着囚车骂他 。
就如近代史学家黄浚的评价 , 一针见血指出肃顺“倒台”的根本原因 , 那就是:因为其“治事之猛 , 识别之精 , 不避权贵 , 尤不顾八旗贵胄 , 故宗室旗人 , 恨之尤甚 。 ”
这个人若是不死 , 慈禧根本嚣张不起来 , 就因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
清朝一直奉行的就是“重满抑汉”国策 , 那时 , 出将入相对于汉人而言就是“梦想” 。 当时太 , 平天国乱起 , 八旗绿营之兵溃不成军 , 肃顺就提出:要重用汉族官员 , 并推荐了曾国藩、左宗棠和胡林翼等人 , 还对他们相当器重 。
于是 , 到咸丰病逝前 , 十五省巡抚中 , 只有安徽巡抚是满人 , 而八大总督 , 再加上漕运和河道两个总督中 , 只有两广总督是满人 。 这无形中为后来的“同光中兴”输送了人才 , 也为太平天国的平定夯实了基础 。 这一点 , 可以看出肃顺做事的能力和魄力 。
肃顺的治理手段也是相当严厉 , “戊午科场案”的爆发 , 彻底曝光了清朝的内部腐败 。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 , 肃顺奉旨彻查此事 , 将所有涉案人员全部斩首了 , 一点都不顾及情面 。 类似的这些治理举措 , 让肃顺多了很多的“敌人” 。
这个人若是不死 , 慈禧根本嚣张不起来 , 就因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
肃顺的这种“强势”同样表现在外交上 。
他一直坚决抵制英法联军 , 不肯向任何国家的无理要求低头 。 他甚至当着俄国人的面 , 怒斥《瑗珲条约》 , 并告知他们“《尼布楚条约》断不能更改” 。 虽然 , 他的此种做法让人“赞叹” , 但是 , 此种方式却能看出 , 肃顺是缺乏基本的外交能力和没有一个放眼世界的眼光 。
另一件事情也坐实了肃顺在处理“外交事务”上的不妥 , 通州谈判的破裂就是由于其公然扣押英国公使 , 这也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 在内 , 肃顺雷厉风行的作风得罪了八旗子弟和众多官僚;在外 , 肃顺的不妥协和西方列强“结了仇” 。
于是 , 这两方为了各自的利益 , 一拍即合 , 极力促成了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成为了肃顺的“接班人” 。 咸丰生前想出的“八大臣”和两宫皇太后共同辅佐同治皇帝 , 本是看好肃顺的能力 。 谁知 , 没将“满人”放在眼中的肃顺 , 早已成为了满蒙官僚眼中不得不拔掉的“刺” 。
这个人若是不死 , 慈禧根本嚣张不起来 , 就因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
而对于有着极大的权力欲的慈禧而言 , 这只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
话说 , 在咸丰帝病危之际 , 肃顺为防止慈禧日后以母后擅权 , 曾建议咸丰帝仿效汉武帝赐死太子生母钩弋夫人的做法 , 及早除掉那拉氏 , 以免后患无穷 。 咸丰帝心有不忍 , 所以 , 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 , 事后太监又在无意中透露了风声 , 从而使得慈禧对肃顺等人更加恨之入骨 。
不知是肃顺过于自信自己的判断力 , 还是低估了慈禧的战斗力 , 那位他曾劝谏咸丰“不要留”的西太后 , 只是利用了“吊唁之名”这么短的时间 , 就联合了奕訢 , 紧接着在肃顺送咸丰灵柩回京的途中 , 就拿掉了他对御林军的控制权 , 自此 , 肃顺的一生戛然而止 。
肃顺岂能不知慈禧的“无情”?只怕他还是书读的不多吧 , 虽然 , 其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 但是 , 他还是忘了 , 对于竞争对手 , 一定要先除之才能后快 。 如果 , 肃顺知道迎接自己的是这样的下场 , 他之前做事 , 会不会做事再决绝些?
这个人若是不死 , 慈禧根本嚣张不起来 , 就因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
临刑前 , 肃顺用杜牧的七绝《赤壁》为自己送行“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与其怪咸丰下不了狠心 , 为何不能让自己心狠些?如果真是那样 , 事态是不是可以扭转也很难说了 。 肃顺被杀后 , 郭嵩焘、曾国藩等扼腕叹息 。 曾国藩惨然曰:“此冤狱也 , 自坏长城矣 。 ”
参考资料:
【《清史稿·肃顺传》、《清宣宗实录》、《越缦堂国事日记》】
- 一个人的长征:追寻孙子
- 古人VS地震,整个人都不好了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撒豆成兵挥剑成河,乘坐风轮飞跃天堑,这本古书诸葛亮比演义还神
- 古人VS地震,整个人都不好了,康熙带头,纷纷写下忏悔书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一个人有没有修养,看脸就知道
- 天津这栋洋楼有百年的风云故事,因为两位人物,让它声名远扬
- 看了这个逻辑关系图,才更清晰为何不让你随便外出了
- 双黄连口服液带货能力为何这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