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其实古代“秀才”一旦造反,破坏力更大

中国古代有些俗语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 , 比如一方面说“万般皆下品 , 惟有读书高”;另一方面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 后来甚至还出了一个“秀才造反 , 三年不成”的俗语 。

这话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 因为旧知识分子毕竟在现有的社会情况下属于阶级比较高的那种 , 所以他们即使是有一腔热血 , 有时候也会显得很软弱 。 于是他们做事情总是摇摆不定 。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其实古代“秀才”一旦造反,破坏力更大

“秀才造反 , 三年不成”?其实古代“秀才”一旦造反 , 破坏力更大// //

但是 , 如果大家偏信这个 , 从而轻视古代知识分子 , 认为知识分子没有威胁的话 , 那可就大错而特错了 , 事实上在古代 , 一旦反叛者的队伍中有知识分子加入 , 那对于朝廷来说将是不折不扣的灾难!

为什么会这样?

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 我国近现代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在1916年(当时他17岁)的时候被土匪绑架了 , 本来按理说是个很惨的命运对吧?然而后来的剧情是:土匪见他自写的很漂亮 , 不要赎金了 , 非要留他当师爷 , 他就被迫当了几个月师爷 , 地位很高 , 土匪队伍大大小小都尊敬他 , 几个月后土匪被招安了 , 他才脱身 。

现在的人看到这种情况估计想法是:????这是啥莫名操作?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其实古代“秀才”一旦造反,破坏力更大

“秀才造反 , 三年不成”?其实古代“秀才”一旦造反 , 破坏力更大// //

而在古代 , 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 , 就是社会常态 , 在古代有一个基本的社会现象:社会上几乎所有人 , 甚至包括土匪强盗 , 对于读书识字者有一种天然的敬畏 , 而对于有功名者 , 则更是如此 。

这是为什么?因为古代识字率很低的 , 中国古代的“高端识字人口”(能写简单书信的人)很少有超过1/10的时候 , 所以 , 稍微认识一些字是很受人尊重的 。

明朝末年的时候 , 政府能力下降导致地方治安混乱 , 大大小小的盗匪团体多如牛毛 , 然而这些盗匪团体若是碰到读过书的 , 有功名的人 , 一般也不会进行加害 , 第一反应是抢上山去做师爷 , 即使是李自成 , 张献忠都一样 。

可能有些人就要问了 , 这真的捡个秀才当宝 , 读书人不就会认识一点字吗?有个鬼用 , 这就大错特错了 , 通常情况下 , 读书人是很少原因加入这些盗匪的队伍的 , 毕竟读过圣贤书 , 信奉儒家意识形态 。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其实古代“秀才”一旦造反,破坏力更大

“秀才造反 , 三年不成”?其实古代“秀才”一旦造反 , 破坏力更大// //

但是 , 一旦某支队伍中有知识分子加入了 , 这支队伍的组织力与破坏力都将成倍放大 。 即使是李自成都一样 , 之前只是流寇 , 碰到李岩之后才稍微像点样子 。

读书人有这么厉害吗?这其实是你低估了识字的作用 , 现在虽然学历有高低但绝大多数人认字是没问题的 , 所以体现不出什么优势 , 事实上识字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 土匪们之前劫掠钱财的时候 , 分配的方式会很粗暴 , 储存后对自己的“家底”可能也很含糊 , 但是一旦有一个读了书的人加入 , 他只要制定一个最简单的分配方式 , 加以记账 , 便能将这个问题解决地井井有条 。

于是呢?初步有了一定的制度 , 这支队伍的组织能力会大大提高;然后 , 由于有了知识分子的大脑 , 这些人对自己的实力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 这种评估能力会给他们后来的发展起到游刃有余的效果 。

对的 , 这就是优势 , 读书人的加入会使得队伍有初步制度 , 运转效率提升;同时能带来极大的信息获取优势 , 有了更多的信息 , 首领往往能做出更正确的决断 。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其实古代“秀才”一旦造反,破坏力更大

“秀才造反 , 三年不成”?其实古代“秀才”一旦造反 , 破坏力更大// //

而若是有功名者加入 , 那更可怕 , 因为他们在社会上是相当有威望的 , 一个地方有功名身份的人非常非常少 , 一旦他们加入盗贼队伍 , 那么对地方舆论必然有极大的震动 , 这支队伍的威望也会大大提高 。 因为古代绝大部分人的知识水平是非常非常低的 , 很容易被煽动 。

知识分子在盗贼集团中的特殊作用 , 从《水浒传》中的吴用也能看出 , 吴用在《水浒传》中“梁山集团”的军师 , 也就是首席智囊 , 他便是一个知识分子 , 虽然等级不怎么高 , 只是“村中学究” , 但在梁山坐稳军师的位置也一点问题没有 。

《水浒传》当然只是文学作品 , 但却很贴近现实 , 吴用其实可以看成古代民间集团中的一种现象:基层知识分子往往能成为一支民间队伍中核心领导层中的一员 , 因为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 , 组织能力在当时都远超一般人 。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其实古代“秀才”一旦造反,破坏力更大

“秀才造反 , 三年不成”?其实古代“秀才”一旦造反 , 破坏力更大// //

这便是知识分子的破坏力 , 还可以举个例子就是洪秀全 , 洪秀全本人的知识水平其实不高 , 科举好几次都没中 , 而且从现存资料可以看出他本人水平确实差 。

但是再差 , 他也识字 , 比一般人厉害地多 。 而他则组织了一个奇怪的团体“拜上帝教” , 这个宗教按现在观点看来 , 属于奇葩中的奇葩 , 几乎不可能有人信 , 但在当时竟然从两粤忽悠到湖广 , 吸引大批信徒 。

这就是古代的现象 , 民众绝大多数都非常愚昧 , 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判断力都没有 , 这个时候如果时局稍微动荡一点 , 只要有认识字的人随便弄点东西 , 就能煽动一批人(最早就是“大楚兴 , 陈胜王”) , 于是遍地出现各路奇葩组织 , 事实上 , 这种现象到20世纪都一直存在 , 刚刚解放的时候 , 全国都有一批反动的“会道门” , 后来是国家机器的坚决清理 , 才将这些残余的腐朽势力(反动“会道门”)一扫而光 。

当然 , 古代由书生直接领导的大规模起义确实不多 , 毕竟读书人比较斯文 , 而且思想通常受儒家影响比较深刻 , 而且某种程度他们在“象牙塔”里 , 组织能力确实不如一些“江湖领袖”;但一旦他们加入了别人的队伍 , 那同样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