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有“夜经济”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古人也有“夜经济”

古人也有“夜经济”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宋扶日

近日,“夜间经济”在多地持续推广 。 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夜市,相继焕发出新颖色彩 。 人间烟火的气息,在夜的光华间,不断绽放姿颜,琳琅的商品,吸引着人的视线 。 而那些鲜香的小吃,姿态各异,可谓夜市中的恒定主角 。

我虽然不是美食达人,但夜市也去过几个,敦煌夜市与西安回民街,沸腾热闹、灯火焕焕 。 它们带有西域情怀,让人想到丝路文明 。 此外,杭州河坊街夜市、南京夫子庙夜市,它们隐约映现出一些江南味道,也是让我颇有印象的地方 。

夜市是都市人的休闲领地,新鲜有趣 。 但考证起来,它也拥有悠长历史 。 可以说,夜市是古代商业文明的“引领者” 。

古代夜市,充盈着不少趣事 。 我们或许会这么想,唐代夜市是不是最兴盛的?其实不然,虽然唐代文化发达,但那时有严格的夜禁制 。 大唐长安的坊和市,每逢夕阳西下,便各自封闭 。 唯有上元夜(元宵节)前后,才会放松限制,但夜市的规模并不大 。

宋朝,才是夜市最流行的时代 。 当时已取消了夜禁制 。 夜间交易,便顺理成章地发展起来 。 当时夜市的繁荣程度,竟能让宋仁宗心生羡慕,可谓史上罕见 。 可见,宋代市民的“幸福指数”已达到了一定高度 。 夜色中的城市,为市民构建出愉悦的精神天地 。

当时的夜市上,人员往来,叫卖声绵延不绝 。 在《东京梦华录》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此番景象,“一天灯雾照彤云,九百游人起暗尘”的描绘,既笼罩着迷离诗情,又衬托出“车马阗拥”的景象 。 人们在夜色给予的欢乐中,释放疲惫,发现一处处惊喜 。 此情此景,不禁令人遐思无限 。

从绘画中,我们能领略到那时富足充实的生活状态 。 《清明上河图》就是典型,各种酒肆、小吃店、南北杂货、胭脂水粉、西域货……数不胜数 。 虽然,此画没有直接描摹夜市,但其中出现的人、事、物,是对当时夜市的某种“再现”,而夜市的“节目”只会比画中多 。 关键,这些“节目”,还会延续至下半夜,令城市成为壮观的不夜城 。

不论哪个时代,美食定是市集的抢手货 。 按照不同时令,夜市的美味也不断变化花样 。 夏季人流最旺盛,所以消暑食物便格外引人注目 。 比如细索凉粉、砂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无论从名号还是“内容”上,均能做到表里如一,令人垂涎 。

其他季节的当季美食,也是数量庞大 。 滴酥水晶鲙、煎夹子、香辣素粉羹等佳肴,许多都是现代人闻所未闻的 。 有些在现今的开封、杭州老字号酒店里,还能找到痕迹……宋人饮食,兼具味觉与形式感 。 美食是宋文化的结晶,映现出当时生活美学的高度 。

除了美食,众多带来精神享受的活动,也活跃在夜市中,它们调动了人们的视觉、听觉,带有互动性 。 歌舞小戏、卖艺杂耍、说书卖文……各种才艺表演 。 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宋人做不到的,这呈现出技艺与商业的和谐相融 。

有一些穿梭在史籍中的“卖艺者”形象,特色鲜明 。 如以“卖酸文”为生的李济,文章灵活轻松,有民间智慧,销路很广 。 还有在销售者与表演者之间,不断转换角色的“点茶婆婆” 。 她技艺纯熟,边唱边卖,既照顾到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带来了实质的味觉享受……类似这些才艺不俗的人群,当时出现过太多,真是民间有高人 。

此外,许多通俗文学的诞生,应归功于夜市 。 那里激发出创作者的无边想象,此类作品,因而能不断影响后世文艺 。

宋代夜市是多元文化与消费的集聚地 。 在特定节日,如中秋等,还会有特别项目,类似现在欧洲的圣诞夜市 。 那种异彩纷呈的景象,的确创造了不少精神财富 。

从古至今,活跃的夜市,传递着真切鲜活的生活滋味 。 尤其在夏季,作为一处休闲之所,夜市恰能在炎热的日子中,为人们带来乐趣 。 尤其是美食 。 它们为人们带来味蕾的狂欢,也献上心灵的慰藉 。 现今的夜市经济与古代的夜市文明,在不同时空中彰显着鲜活的时代律动,不断呈现着各种文化元素,总能带给人多样的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