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度

历代诗·三国(杨简)

两汉四百载 , 分为魏蜀吴 。

曹操始居邺 , 刘备据成都 。

孙权在金陵 , 鼎足互相图 。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度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 , 恢复丞相制度// //

在东汉建安十三年 , 也就是公元208年 , 曹操所绑架的东汉朝廷做了一件事 , 那就是废除汉朝长期使用的三公制度 , 并且重新把丞相这个职位搬回历史舞台 。 这个丞相当然就是由曹操来担任 , 曹操这次“托古改制”也是为了满足集军政大权于己身的要求 。 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曹操这次废除三公 , 恢复丞相的措施 。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度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 , 恢复丞相制度// //

丞相制度与三公制度

丞相制度和三公制度都是我国封建帝制中曾经存在过的官制 , 两者有着一定的互通之处 , 又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 小编下面简明扼要地说一说丞相制度与三公制度的特点 。

丞相制度

一般认为 , 丞相制度是由秦朝确立的 。 当然在秦朝之前 , 也有相国、相、令尹或者丞相这样的宰相存在 , 也有丞相制度的雏形 , 但秦朝把丞相制度确立了下来 。 丞相属于文武百官之长 , 真正的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上 , 是属于皇帝的左右手 。 所以在丞相制度中 , 丞相的权力非常大 , 地位也要高于其他官僚 。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度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 , 恢复丞相制度// //

三公制度

三公的概念出现得很早 , 但是在不同的时间 , 概念是不同的 。 越早期的时间越模糊 。 有人说 , 在周朝的“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也有人说 , 周朝的“三公”是司马 , 司徒 , 司空;还有人说“三公”没有具体官职 , 有德者居之 。 所以对于先秦时期的“三公” , 其实概念很模糊 , 很多“三公”的说法来源于一些儒家经典 。 有史学家认为周朝没有所谓“三公”的明确官职 。

一些人认为 , 秦朝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 其中丞相为百官之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掌管书册、督查官员 , 也是副丞相 。 但御史大夫在秦朝官制中的地位是要低于丞相和太尉的 , 而且是卿而非公 , 所以秦朝其实并没有三公制度 。

到了西汉时期 , 有了确定的三公制度 。 丞相、大司马(就是太尉);大司空(就是御史大夫)三者确定为“三公”的官职 , 而非什么“有德之人”的概念 , 分化了丞相的职能 。 后来丞相也被改为大司徒 。 可以说西汉将丞相制度摒弃废除 , 确立了三公制度 。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度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 , 恢复丞相制度// //

东汉时期的三公制度

东汉和西汉后期一样 , 放弃丞相制度 , 改用三公制度 。 “三公”分别为太尉、司徒、司空 。 其中太尉负责考核武官;司徒负责礼仪制度、人民教化;司空负责土木工程 。 我们可以看到 , 相比较于西汉时期的丞相、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 , 东汉时期的“三公”的权力是要弱化一些的 。 而尚书台的权力非常大 。 我们常常看到权臣以某个官职的身份“录尚书事” , 就是参与干涉尚书台的事务 。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度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 , 恢复丞相制度// //

在这“三公”之上 , 还存在一个“上公”太傅 。 按照东汉官制 , 皇帝刚刚即位的时候 , 设置一个太傅录尚书事 , 这个太傅去世后就不设置了 。 除了太傅和“三公”以外 , 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一套武职 。 大将军的地位可能高于“三公” , 也有等同于“三公”的情况 。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度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 , 恢复丞相制度// //

建安年间的“三公”

在东汉末年 ,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 “三公”位置的官员调动非常频繁 。 由于要说的是曹操的事情 , 我们就说说曹操创业的一个转折点 , 迁汉献帝入许昌之后的建安年间的“三公” 。

在建安年间的最初时期 , “三公”的位置上分别是太尉杨彪、司徒赵温、司空张喜 。 小编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个人 。

杨彪:杨彪出身弘农杨氏 , 属于妥妥的文化世家 。 其祖先是追杀项羽、抢到项羽一块尸体的杨喜;曾祖为被称为“关西孔子”的名士杨震 。 杨震、杨秉(杨彪的祖父)、杨赐(杨彪的父亲)再加上杨彪 , 是名副其实的“四世三公” 。 拥有这样的门第和家学 , 杨彪的仕途完全不是问题 。 在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 , 杨彪被迁为太尉(之前也陆续做过司空、司徒) 。

赵温:赵温的家世同样不一般 , 其祖父赵戒、兄长赵谦都曾位列三公之位 。 赵温曾代替杨彪的司空之位 , 后来又成为司徒 。

张喜:张喜为赵王赵王张敖的后代 , 曾祖张酺位列三公 。 在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 , 张喜代替赵温的位置成为司空 。

以上三人是曹操还没有掌控汉献帝时的“三公”的名单 。 后来汉献帝入许昌 , 成为曹操的傀儡 , “三公”的名单也出现巨大的变化 。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度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 , 恢复丞相制度// //

曹操和杨彪之间存在矛盾 , 在汉献帝刚到许昌 , 大会公卿的时候 , 杨彪对曹操表现出敌意 。 很“巧合”的事情发生了 。 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九月 , 太尉杨彪和司空张喜一起发病 , “以疾逊位” 。 十月 , 以曹操为大将军 , 袁绍为太尉 。 当时的大将军的位置应该是要高于三公的 , 袁绍耻于位列曹操之下 。 于是曹操将大将军的位置让出来 。 十一月以曹操为司空 , 兼领车骑将军 。 自此建安年间的“三公”分别是司徒赵温、司空曹操 , 太尉的位置空缺了出来 。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度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 , 恢复丞相制度// //

废三公 , 置丞相

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春正月 , 曹操罢免了司徒赵温 。 理由莫名其妙 , 赵温要辟曹丕为掾属 , 曹操以“选举不实”为由 , 把上书把赵温罢免了 。 赵温就死于建安十三年 , 或许是气死的 。 当时曹丕没有官职在身 , 赵温可能有向曹操示好的意思 。 但是就像无论在是上游还是下游喝水 , 狼都要吃羊一样 , 曹操还是无视赵温的好意 , 撸掉了赵温 。 虽然曹操此举有“举贤避亲”的嫌疑 , 但事实上就是“三公”只剩下曹操一个 。

而仅仅隔了半年 , 在建安十三年六月 , 曹操就露出了真正的意图 。 曹操废掉了三公制度 , 重新设立丞相、御史大夫 。 这个丞相肯定是由曹操自己担任了(《后汉书》以及《裴注三国志》引注的《先贤行状》记载 , 曹操曾经想把丞相之位让给太常徐璆 , 这当然是欲擒故纵 , 徐璆不敢接受) 。 有意思的是 , 不久后的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 , 曹丕就成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 这也足以说明曹操除掉赵温就是为了给丞相制度的恢复做铺垫 。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度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 , 恢复丞相制度// //

曹操自领丞相 , 担任御史大夫一职的是一个叫做郗虑的人 。 我们结合史料可以看出 , 郗虑构陷孔融;持节策命曹操为魏公;捕杀伏皇后 , 可以视为曹操的爪牙 。 而且郗虑的御史大夫的权力远远比不上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 。 按照《三国志》引注《献帝起居注》 , 以及《后汉书》引注的《晋百官表注》等一些史料中可以看出 , 曹操所置的御史大夫不领御史中丞、侍御史 , 而且似乎并不常置(当然也没有废掉) 。 也就是说 , 此时按照官制来讲 , 丞相不但恢复成秦朝时期的百官之长的地位 , 而且还没有御史大夫分权 , 反而是曹丕的五官中郎将成为原先御史大夫的副丞相的地位 。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度

东汉大事纪:曹操废除三公 , 恢复丞相制度// //

余论

曹操废除三公制度 , 恢复丞相制度 , 是在建安十三年 。 这个时候的曹操可以说是意得志满 。 曹操击败了袁绍 , 扫除了袁氏残余势力 , 击败了三郡乌丸 , 虽然关西的军阀保持相对的独立 , 但名义上也归附了曹操 。 曹操已经称霸北方 , 统一天下似乎就在眼前 。 这个时候的曹操虽然已经是实权人物 , 如果愿意的话 , 也可以搞一个大将军录尚书事 , 行使军政大权 。 但就如同禅让一样 , 曹操希望通过改动官制的手段 , 成为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上的丞相 , 名正言顺地集中权力 。 所以建安十三年的改制 , 可以视为曹操架空汉献帝、篡夺东汉政权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步骤 。

参考文献:《三国志》、《汉书》、《后汉书》、《秦汉的丞相制度》、《秦汉三公制度渊源论》